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芮志锋  林畅松  郭佳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现代地质》2019,33(6):1229-1240
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中重要类型之一,砂体上倾尖灭的刻画与描述是上倾尖灭圈闭有效性评价的关键。在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构成的三级层序内,三角洲沉积相关砂体上倾尖灭的地质-地球物理“逐级预测”描述方法对于认识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由5个部分组成:在三级层序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技术建立了四级层序构成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在高频层序约束下,利用地震沉积学技术描述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在地质模型指导下,利用频谱成像技术定性确定尖灭带的分布;利用相控储层反演半定量、定量预测砂体尖灭线;根据不同成因砂体的沉积特点,利用正演模拟技术开展尖灭线的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2.
上倾尖灭型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类型之一.对上倾尖灭砂体的识别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任务之一.在对比单一利用地震资料、地震属性和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进行砂体识别的优缺点后, 提出运用波阻抗和瞬时相位相叠合的新方法对砂体进行识别.运用此方法, 对万昌地区水下滑塌扇内部上倾尖灭砂体进行了精细解释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钻井岩心识别沉积相类型, 结合均方根振幅属性和同沉积断层分布情况, 可以准确地确定伊通盆地万昌地区永二段水下滑塌扇的分布范围; (2)用波阻抗和瞬时相位属性联合的方法对水下滑塌扇内部上倾尖灭砂体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万昌地区WC1井附近水下滑塌扇内至少有两期最具油气勘探价值的上倾尖灭砂体.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大多数中、新生代陆相含油盆地大都以薄层砂、泥岩沉积为主,地层岩性和厚度横向变化均较大,而这些地层的厚度远低于常规地震勘探的垂向分辨率。为解决薄互层储层预测问题,笔者综合分析了短时傅里叶变换、连续小波变换和匹配追踪算法的优缺点,通过实验模型及实际资料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与短时傅氏变换与连续小波变换相比,基于Ricker子波匹配追踪算法的频谱分解技术在分析薄互层储层时具有更高的时频分辨率,能够更客观地刻画地质体;从平湖油气田地震、测井数据分析,基于Ric-ker子波匹配追踪算法更有效地刻画出储层的空间形态,并且与实钻数据储层的分布吻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受地层的吸收衰减作用影响,地震子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发生振幅衰减、相位畸变,导致地震数据的分辨率降低,导致地层尖灭难以通过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准确识别.为解决地震剖面上尖灭点位置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利用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高时频分辨率与聚焦性的优势,研究从时频域进行尖灭点识别的可能性,提高尖灭点的识别精度.通过模型试验发现:地层尖...  相似文献   

5.
精确确定岩性圈闭尖灭点范围和位置可对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导。通过分析渤中12构造区岩石物理参数,运用正演模拟技术探讨了下倾尖灭时岩性体尖灭点位置和范围与地震反射记录之间的关系。限定在渤中凹陷12构造区条件下,下倾尖灭时,实际尖灭点和地震记录的尖灭点之间的误差与地层夹角存在幂函数关系,当频率发生改变,这种幂函数关系不变,但频率与2个尖灭点之间的误差存在反函数关系。根据尖灭点外推原理沿着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外推可较准确预测得到尖灭点的真实位置。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12构造区进行了实例分析,对比了辫状河三角洲BD2实际尖灭范围和预测尖灭范围,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砂体厚度薄、分布不稳定、横向变化大,精确识别和刻画单层砂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有效设计水平井钻进轨迹,是确保水平井有效开发的关键。利用叠前相控反演,采用加密等时格架约束多次反演和滑动门槛值,进行薄砂体精细刻画。针对本区扶余油层砂体特点,本文综合构造断裂特征、精细刻画薄砂体展布特征以及利用参考井确定钻遇砂体及其含油气性设计水平井轨迹,使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达到99.5%。  相似文献   

7.
以车镇洼陷沙河街组二段为例,根据频率周期连续性和横向收敛特征精细识别滨浅湖沉积不同尺度旋回界面的特征,结合地质和测井信息建立研究区沙二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应用结果表明:广义S变换频谱纵向连续性好,频率周期性变化对砂层组韵律特征表现较清晰,对中期级别旋回界面较为敏感,短期旋回响应特征识别较为明显。匹配追踪方法解释的频谱反映了不同深度沉积体的优势频率变化规律,匹配追踪分解方法解释的频谱反映了不同深度沉积体的频率变化,可以为层序横向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道砂体内部结构已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决定因素。本研究旨在弄清三角洲平原高弯曲河道砂体内部结构,指导开发调整。解剖分为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基本结构要素及要素内部结构等四个层次。基于三角洲平原上高弯河流的形成过程,依据河泛沉积分布及河道沉积体内部沉积特征识别单一河道。依据砂体厚度分布及砂体测井响应所体现的砂体所处的河道位置识别最终废弃河道,依据测井响应特征识别中间废弃河道,通过中间废弃河道及最终废弃河道位置关系,分析河道摆动特征,追踪河道迁移演化。按照河道演化过程识别点坝及其平面展布。在点坝内部通过岩芯、对子井分析确定侧积体的垂向厚度、倾向、倾角,进而获取侧积体平面发育频率,建立点坝内部的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河流演化过程,将河流过程与沉积结果统一起来,从过程角度解释了砂体形成,使解剖结果更合理更准确,可很好地指导剩余油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限差分法弹性波场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产状、断块分布与尖灭煤层体地质环境下的井中激发与接收的多波多分量地震记录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水平产状、断块分布与煤层尖灭情形下三分量地震记录上的波场特征。研究表明,水平产状煤层中槽波最为发育,断块分布煤层中次之,而尖灭煤层中在尖灭端处接收时很难分辨出槽波特征,但在尖端处激发时可以在跨孔观测记录上分辨出颇为发育的槽波。在地面记录上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作者认为多波多分量地震记录的跨孔激发与观测对于煤层存在性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上中深层薄互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是一大难点问题,中深层的地震资料往往品质较差,分辨率低,且常常存在盖层强反射的遮挡问题,制约单砂体预测研究。为解决此类薄砂层预测难点问题,这里提出了一种面向海上中深层地震强反射干扰背景下的薄弱储层预测方法,从地震资料出发进行两次优化处理,以提高地震对薄层的分辨率,通过子波反褶积对地震资料开展以储层预测为导向的拓频,提高地震对薄层分辨率,再考虑去除盖层强反射的影响,采用匹配追踪算法对地震资料进行分解,通过强反射层频率范围约束原子匹配过程,识别出区域上的强反射层地震信息,从拓频后的地震资料中剥离强反射轴,利用二次优化后的地震资料开展叠前反演预测优质储层分布范围,基于此策略解决复杂中深层储层预测难题。具体介绍了拓频和去强轴二次优化处理的原理,并通过模型正演分析了薄砂层地震响应及盖层强反射轴的形成机理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在南海西部某目标区块储层预测应用中,该方法能很好地预测薄砂储层的分布特征,提高了隐蔽型目标层的油气预测精度,为此类中深层强反射干扰背景下隐蔽油气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陆相薄互层的沉积相研究思路。地震沉积学主要是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提高分辨率处理和分频解释有利于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等时地层切片可以用来约束划分最小等时地层单元。90°相位转换使地震同相轴具有岩性意义,可以用来刻画薄层砂体的形态及分布特征。优选能反映砂体形态的属性与反射波形特征,并结合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来编制精细的沉积相分布图。以涠西南凹陷古近系涠洲组三段地层为例,开展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识别并确立了研究区内7砂组最小等时地层单元,利用东西方向物源特征及砂体形态、90度相位转换地震振幅属性、波形特征,准确的勾画出7砂组以东、西两侧向湖盆推进的辫状河三角洲为规律的沉积相图。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积水道、浊积席状砂和半深湖泥质沉积等微相类型。以高频层序划分的砂组为单元,分析了各砂组的沉积微相构成与分布特征,指出垂向上高频层序下降半旋回的砂组,河口坝较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砂组,分流河道较发育;青一段、青二段中,下部砂体厚度大,上部砂体厚度薄。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砂体发育;东北部以半深湖泥质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浊积扇;砂体向北西斜坡方向的侧向减薄、尖灭明显。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背景相互匹配,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结合地震特征,进一步预测了3个岩性圈闭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利用时频转换后地震资料完成高速围岩屏蔽薄层定量评价,应用广义S变换对目标地震开展解释性处理,落实薄层时频域地震可识别程度。结合实钻砂体发育数据、频谱分析、薄层时频特征等,开展时频转换数据优选,提取频率梯度属性定性分析目标区沉积储层平面展布特征。构建实钻数据与频率梯度数学关系,完成薄层定量评价。对中东地区实际资料处理解释表明,基于广义S变换的多频解释技术对于高速围岩屏蔽的薄层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为利用地震资料开展储层定量评价提供了一套技术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勘探较为成熟,构造圈闭基本钻完,中浅层岩性圈闭研究逐渐成为勘探重点。针对岩性圈闭研究中遇到的三大难题:(1)尖灭线和断层匹配影响单个砂体的圈闭有效性问题;(2)尖灭线位置不确定难以落实圈闭规模问题;(3)多套砂体叠置情况严重难以落实圈闭有效性问题,以二次三维采集、处理数据为基础,应用叠前反演坐标转换技术解决中浅层岩性圈闭勘探难题。提出的方法和技术得到已开发油田验证,并且证实经验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限差分法弹性波场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产状,断块分布与尖灭煤层体地质环境下的井激发与接收的多波分量地震记录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水平产状,断块分布与煤层尖灭情形下三分量地震记录上的波场特征。研究表明:水平产状煤层槽波最为发育,断块分布煤层中之,而尖灭煤层中尖灭端处接收时很难分辨出槽波特征,但在尖端处激发时可以跨孔观测记录上分辨出颇为发育的槽波。在地面记录上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  相似文献   

16.
河道砂体具有单层厚度薄、规模小、分布散、非均质强的特点,常规模型反演预测中存在模型化严重、横向分辨率低及容易破坏沉积体构造形态的问题,导致预测精度不高。本次研究利用分频构形反演方法进行河道砂的精准预测,充分考虑测井和地震的优势频带和波形变化特征,由低、中、高不同频带模型融合而成初始模型,然后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地震合成记录的约束,修正全频带的反演结果。在赵皇庄地区河道砂薄、小储层预测实践中,反演结果具有较高的纵、横向分辨率,砂体横向叠置关系和尖灭点合理、清晰,砂体平面分布规律符合曲流河沉积相砂体展布特征,预测分辨4 m以上厚度储层的符合率达到80%以上,较好支撑了该区的井位部署。所形成的基于分频构形反演的薄、小砂体精准预测方法,对类似地区或区带的地震储层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含气砂体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吕正祥  杨宇 《矿物岩石》2001,21(2):52-55
概括论述了川西新场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气藏中薄层含气砂体的识别方法;在沉积相研究所确立的沉积格架基础上,分析含气砂体本身的地质特征及其与上下围岩与非含气砂体的差异,地质-测井、地震结合建立与与储层特征相匹配的等效地球物理识别模型,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结合技术识别含气砂体,获得了主要含气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具有非均质性很强,储层薄且横向分布不稳定等特征。常规地震处理方法得到的结果分辨率低,无法识别薄层、地层尖灭点、微幅裂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里利用保真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技术对研究区页岩气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该技术将叠前谱蓝化校正、AVA振幅校准、道集剩余噪音衰减、剩余时差校正、叠前剩余多次波压制和高精度井震标定定量质控等方法有序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复杂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信噪比和保真度。处理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井震相关系数。同时,增强了薄层的可解释性、同相轴的连续性、尖灭点的准确性、断层检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匹配追踪算法具有较高的时频分辨率和局部自适应性,能同时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获得较准确的定位,但仍存在低频阴影和运算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该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为提高匹配追踪算法的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在基于Ricker子波匹配追踪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迭代方案,改进原子主频计算方法和压缩原子旁瓣的方式,提高了频率定位的准确性和时频谱的时间分辨率;采用自适应获取原子参数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算法的运算效率。模型实验结果和实际地震资料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在某薄储层地区应用该改进算法提取时频属性,切片结果很好地表征了砂岩的展布特征,有助于沉积微相的刻画。  相似文献   

20.
测井约束多尺度储层厚度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尺度小波分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利用速度剖面和测井曲线的多尺度小波分解结果,在测井约束下分别确定砂体的位置,几何形态,计数薄砂体的视累计厚度和含油气砂体的视地厚度;并将各尺度下计算的视累计厚度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反演得到最终精确的薄砂体的累计厚度和含油气砂体的累计厚度,经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证实,该方法稳定可靠,确定的砂体位置准确,反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