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辽宁省粮食产量的变化预测旱涝灾害发生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候灾害可造成粮食产量减产是众所周知的,我们通过辽宁省气候灾害档案资料与全省粮食产量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了辽宁省旱涝灾害影响粮食产量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采用反向思维就可以提前数年将旱涝灾害出现年预测出来,如1994年的洪涝灾害提前4年报出,1997年的干旱灾害也提前2年报出,这对我省的防灾减灾,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程度和促进粮食增产增收,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可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认识气候变化规律预防霜冻灾害杨渊华(赤峰市气象局)1995年赤峰市继遭受严重的春夏连旱、低温冷害之后,在9月10日和9月14日,又遭受了严重的霜冻灾害。这场霜冻北部旗县出现时间比历年平均日期提前68天,南部旗县提前10—12天,其受冻面积之广、绝收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龙口市1988-2005年间4-5月出现的霜冻,2002年和2004年的出现了重大霜冻灾害,由于其前期气温较高,使得果树生长开花期提前,加重了霜冻灾害.  相似文献   

4.
利用沈阳地区 50a资料 ,以旱涝灾害过程为预测对象 ,提出了用气候灾害过程相关的异常现象演变规律 ,进行气候诊断分析 ,可提前预测辽河平原 5~ 10a的气候年景和气候灾害年。对 20世纪 90年代辽河平原的2次严重灾害过程均提前预测出来 ,并对未来 10a的气候灾害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方丘陵多雨地区山洪灾害防御需求,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设计了基于WebGIS技术和水文预报模型的江西省山洪灾害预报系统。系统提供山洪灾害实时预报、临近预报和短期预报山洪灾害风险产品,发布山洪灾害风险等级、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实现了地图浏览、GIS基本操作、图层管理、数据查询等功能。预报时效检验表明系统预报结果较山洪灾害实际发生时间提前3 h以上,并在2009年7月2—3日赣州地区一次山洪过程进行模拟,能够准确预报出山洪风险等级,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2017年陕西省先后经历了霾、雨雪、冰雹、大风、寒潮、高温、暴雨等多种灾害性天气过程,尤以暴雨、冰雹、高温和干旱灾害影响最重。经综合评估,2017年陕西省气象灾害影响属于一般年份。对于每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陕西省气象台均提前发布预报预警,加强服务,大力提升服务效益,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肯定。通过对2017年气象灾害分析体会到,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需要: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加强信息传播能力建设;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地识别灾害、及时应对,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在总结1822号超强台风"山竹"和2020年深圳近10年最强季风暴雨过程成功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提炼重大天气过程决策服务节奏、产品形式、内容和发布方式,确定了深圳市重大天气过程动态递进式决策服务"31631"模式:灾害影响前(1)提前3 d,给...  相似文献   

8.
《湖北气象》1994,(4):7-8
省气象局正研级高工杨金政 在目前科技条件下,根据天气预报提前采取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当今世界上抗御气象灾害最主要的途住。这在一方面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水平、进一步延长天气预报时效,而另一方面要求对天气预报的发布必须规范化,这也是国际惯例。隶属各级政府的气象部门是国家法定的公开发布天气预报授权部门。  相似文献   

9.
凌汛是内蒙古黄河沿河地区频繁发生的一种气象衍生灾害, 黄河贯穿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地区, 凌汛灾害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该文从凌汛灾害的基本特点、形成原因、易发时段、发生趋势预测、风险评估和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凌汛是内蒙古黄河沿河地区特有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双重作用的一种自然灾害; 凌汛灾害只是在特定地区和黄河开河和封河的特定时段内出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开河日期逐年提前, 封河日期逐年推后, 而流凌期的不断延长, 及气温冷暖异常波动, 增加了黄河凌汛的自然风险。针对凌汛灾害的特殊性, 结合防御现状, 应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加强防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沈阳地区1955~1995年5~9月降水资料代表辽宁省中北部地区,分析出辽宁省旱涝灾害过程具有3~5a的周期性和12~13a的韵律性;灾害过程的演变与太阳黑子活动的11a周期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面强西风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利用粮食产量歉产波谷年的演变规律,以灾害过程为预测对象,采用多种方法相配套的综合预测方法,可以将早涝灾害过程提前2~3a预测出来。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重点研究对象。尝试性地将人类认识气象灾害的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气象灾害的启蒙认识阶段、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阶段、气象灾害的减灾工程阶段和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阶段。同时,引出了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不同理念。以现在时刻为划分点,将过去已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风险。最后建立了基于SWOT的远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气象工程手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1引言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建设提升质量;2014年3月,国务院再次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突出城镇化目标以人为核心。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黑龙江省面临的气象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现代农业、森林生态、城镇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龙江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写思路研究中,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讨论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重点研究对象。尝试性地将人类认识气象灾害的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气象灾害的启蒙认识阶段、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阶段、气象灾害的减灾工程阶段和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阶段。同时,引出了气象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的不同理念。以现在时刻为划分点,将过去已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定义为气象灾害风险。最后建立了基于SWOT的远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气象工程手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沈阳地区50a资料,以旱涝灾害过程为预测对象,提出了用气候灾害过程相关的异常现象演变规律,进行气候诊断分析,可提前预测辽河平原5~10a的气候年景和气候灾害年。对20世纪90年代辽河平原的2次严重灾害过程均提前预测出来,并对未来10a的气候灾害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对广东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雷电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全省雷电活动特征,结果发现,2012年全省雷电次数比往年多、密度更大、活动更为频繁,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电流强度分布特征.同时,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2012年全省雷电灾害调查数据,得知雷电灾害事故比往年多,损失更大.对比分析全省雷电活动特征和雷电灾害损失,结果表明两者间有很好的正比例相关特性:雷电次数比往年多对应的雷电灾害损失也大,雷电高发期提前到4、5月份对应的雷电事故也提前在这两个月份达到高峰,这和2012年全省天气异常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末兰  向纯怡 《湖北气象》2009,28(2):179-185
利用湖北省1961-2006年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对发生在湖北境内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可按灾害性天气和灾情两个方面来分类,在灾害性天气方面可分为直接灾害和衍生灾害2类,并可细化为12种直接灾害和14种衍生灾害,灾情可分为4类19种;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干旱、强对流及其衍生灾害.其特征是危害大、灾情重,时空分布不均、发生频率高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从灾害学角度提出了雨涝灾害指数的定义,并建立了河南省40年雨涝灾害指数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雨涝灾害的影响、特征,提出了减轻雨涝灾害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资料和2008—2014年北京市ADTD闪电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雷电灾害和闪电的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4年北京市有记录的雷电灾害共532起,年平均雷电灾害为53.2起,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北京市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6月雷电灾害发生最多;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出现在17—23时,其中19时雷电灾害出现最多。北京市城六区和顺义等地区雷电灾害密度较大,总体呈城区多、郊区少,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民用、企业、五大行业(交通、电力、通信、石化、金融)和旅游等行业,雷电灾害对象主要为办公电子电器(54.12%)和家用电子电器(30.47%),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生活场所、办公场所及生产场所。雷电灾害和自然闪电时间分布基本吻合,二者空间密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气象服务对于“三农”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个完整的气象服务能够让农民提前做好灾害规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给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脆弱区,农民是受灾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在这种形势下,气象服务对于“三农”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个完整的气象服务能够让农民们提前做好灾害规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因此也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资金补贴。2011—2012年,国家财政专项拨款,支持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开展“三农”气象服务试点,潜江市也被纳出其中。作为全国气象主管机构,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农业气象工作,在《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做了明确部署,指出要树立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加强气象与农业等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与数据信息共享,加强专业化农业气象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深化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合理开发农业气候资源,积极参与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气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姜海如 《湖北气象》2007,26(3):193-198
不同的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不同类别,将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危害划分为摧毁社会物质财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动摇社会心理四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的危害表现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气象灾害的防御抗救过程细分为社会预防过程、气象预警过程、社会组织过程、社会抗灾过程、社会救助过程,并对每个过程的内容、特点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