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安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发生在同一地区。由于附加应力场与构造应变场的迭加作用,西安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及降漏斗的形态有其自身特殊性。它波及范围大,危害严重。本文根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资料,分析其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问题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大河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文章主要以我国两大沿海城市——上海及天津为例,分析和阐述了沿海地区发生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影响地面沉降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指出,孔隙水承压含水层中抽取地下水将引起承压水位降低进而引起土颗粒承担的有效压力的增大,从而使土层压缩。影响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因素有新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上升、软土地基自然沉降、过量抽取地下流体以及建筑施工造成的局部沉降等。文章认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人类过量开采地下流体是导致地面沉降发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应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力争双赢。  相似文献   

3.
沧州市地面沉降的预测及方法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沧州市为例,采用多种方法,对到1994年地面沉降中心的累计沉降量进行了预测,并对各种预测方法进行了讨论,对如何防治地面沉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阐述了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设计种类、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它对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是有指导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面沉降InSAR监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北京地面沉降灾害现状、现有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基础上,对LglnSAR监测与传统分层动态监测、高精度水准测量、GPs测量等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时效性、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之间的差别,并以北京地铁13号线地面沉降InSAR监测为例,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为优化北京地面沉降监测资源、全面开展线性工程地面沉降灾害监测提供参考,以助于推进首都减灾防灾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6.
深基坑开挖降水导致地面沉降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漳州新城大厦地下室基坑开挖工程降水导致地面沉降的机理研究,阐述了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原理和预测方法,为类似工程降水地面沉降的预测计算提供理论计算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面沉降预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是主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地面沉降预测预警系统(DTLAS),实现了地面沉降的计算机管理,运用DTLAS可以预测未来最终地面沉降量,为市政规划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抚顺某石油厂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其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厂区某地面沉降监测点连续8 a的实际监测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平均相对误差9.69%,误差较小,可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然后据此模型对厂区未来3 a的地面沉降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该厂区地面沉降仍在持续,但年度沉降值有减小的趋势,该预测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厂区地面沉降变形的变化规律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阜阳市的地面沉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新  郑三元 《地下水》1995,17(1):43-45
本文对阜阳市的地面沉降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并按现状开采条件下对未来的沉降量进行了预测,对此提出了防治环境地质继续恶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监测上海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下水开采以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地面沉降问题突出.传统的地面沉降监测水准测量虽精度高,但点密度低、成本较高.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监测地面沉降,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特点.选用2003~2005、2007~2008、2008~2009年间覆盖上海城区的中等分辨率Envisat ASAR影像,获得上海不同时期沉降速率图.其中2003~2005和2007~2008年间的结果与水准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达到了毫米级精度.利用2008~2010年间获取的TerraSAR-X影像得到的沉降速率图还表明:基于序列高分辨率SAR数据不仅可以监测地面沉降,还可对大型单体建筑物及地铁等线状地物进行形变监测,证实了PSInSAR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由地面沉降监测网、地面沉降专门监测网、GPS监测网、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及InSAR监测网构成.结合北京市近年来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分析总结了标孔监测和质量控制方法,提出了将GPS监测分为控制网和监测网两级监测的方法,提高了监测精度,尝试采用InSAR测方法对部分重要轨道交通进行地面沉降专项监测研究.对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及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面沉降研究的新进展与面临的新问题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刘毅 《地学前缘》2001,8(2):273-278
通过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历史概述 ,介绍了多方面的地面沉降原因。由于地下支撑物的移动导致地面标高损失是目前对地面沉降概念或原理的最新概括和总结。文章从监测技术、信息系统、图件编制、预测计算、损失评估和防治措施等方面概括了中国近年来地面沉降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同时提出淤泥质软土沉降问题、深部土层沉降问题、工程性沉降问题、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严重性和系统性问题、地面沉降引起的全国性防汛能力降低问题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探测技术是中国当前地面沉降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最后指出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 2 1世纪上半叶 ,中国东部的地面沉降问题将更大、更多、更复杂 ,需要认真规划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面沉降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东、中部17个省市,总面积超过5×104km2,同时在17个省市出现成因上与它有关的地裂缝,危害是多方面的。沉降发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地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大。我国地面沉降有下列特点:过量开采地下水是主要原因;各土层变形量既与其压缩性有关,也与它本身的厚度有关;砂土变形基本特征是压缩过程中总的应力与应变关系为非线性,压缩变形以塑性变形为主并包含有蠕变;水位恢复到开采前水平,沉降仍在继续,存在滞后等。从目前研究,特别是模拟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存在8个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6个科学问题,为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献策。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分析与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上海市地面沉降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特征,进而以市区和近郊区典型地段的地面沉降监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在某些假定前提下预测了上海市地面最终沉降量及“沉降寿命”。  相似文献   

15.
鞍山市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鞍山市区地面沉降是近年发现由于抽取地下水引产地面沉降地区,结合区内的环境工程地质及地质条件,通过研究1987~1994年间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初步认为鞍山市区地面沉降除了主要起因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持续快速降低外,新构造运动、第四系结构与地面沉降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面沉降是近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城市出现的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济宁城区1988年发现地面沉降,并以25.2mm/a沉降速度发展。本文从新构造运动、地下水开采、第四系砂土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济宁城区地面沉降的产生原因,指出新构造运动与超量抽取地下水是造成济宁城区地面沉降主要原因;通过对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趋势,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条件的分析,对地面沉降变化趋势作出了预测;根据济宁市地处济宁矿区的特点,提出了综合利用地下水、防治济宁城区地面沉降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沉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气、石油、地下水、地热热水和卤水等流体运移出地下储存地层时,地层耗尽了流体而产生压缩变形,这些变形传递到地表表面就形成了人为的地面沉降。在本文中:(1)列举了世界上主要的地面沉降区域;(2)论述了引发地面沉降的力学机制,这些可以量测的地面沉降发生在地下含水层体系、天然气气田和石油油田之上;(3)描述了目前可以用于地面沉降测量和岩石变形原位测试的技术手段;(4)简要介绍了几个地面沉降预测的数值模型;(5)说明了用于控制地面沉降发展和减轻相关环境影响的几种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地面沉降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上海,天津、宁波、北京、苏锡常地区、西安、太原、阜阳等城市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及其治理过程的介绍和初步归纳,并根据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提出:加强规划和指导、以“法”治沉,以及加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治理对策,从而达到减缓我国主要城市地面沉降速度和减轻其危害的社会,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及监测网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自20世纪60年代发生以来,随着地下水的开采不断发展,并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内河通航能力下降等危害.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该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及监测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系统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