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珠江口氯度、盐度、电导和碱度的状况与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  王肇鼎 《海洋学报》1983,5(6):728-734
近海天然资源日益广泛的开发和利用,海洋污染等涉及到一系列的海洋学问题,致使近年来不少海洋化学家已开始将注意力从开阔的大洋海区转向沿海近岸海区及河口滨海区.珠江口是我国的一大河流,其河口宽阔,河水的径流量大,然而,珠江口的水化学问题至今尚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因此,对珠江口的一些水化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水的化学组成、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水中发生的许多化学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开展研究,以了解其水化学状况,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对1980年4月从珠江口采集的水样所进行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河口区的氯度、盐度、电导及碱度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将以此为起点,对珠江口的水化学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海水水质监测的简便可行方法,对渤海、北黄海、胶州湾、东海、长江口、南海及珠江口几百个海水样品紫外扫描发现,不同海区海水紫外吸收约在200~220nm之间。其中渤海、北黄海与胶州湾海水样品在208~210nm之间,而东海、长江口、南海及珠江口水样在205nm附近。海水紫外吸收吸光度与高锰酸钾法测COD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提出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COD值的方法,发现紫外分光光度法与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海水COD值无显著性差异,可以满足快速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统计了2006—2007年中国近海环境调查的透明度数据,绘制了中国近海4个季节的透明度分布图,分析了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深和入海径流对中国近海透明度分布影响最大。总体上,除长江口等重要河口区外,透明度等值线分布趋势基本与等深线一致,即近岸浅水区透明度最小,外海深水区透明度最大。由渤海至南海,透明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统计表明,冬季透明度最小,夏季透明度最大。从透明度分布特征上看,长江口及其以东海域随季节的变化最为显著。而从透明度值变化上看,渤海海域随季节的变化最为显著。与历史数据对比,渤海、长江口以东海域及海南岛以西海域透明度值的观测结果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实用盐标(PSS 78)盐度方程给出了由海水电导率比求实用盐度的公式:此文的写作中,曾得到高级工程师刘雪堂、逮玉佩,工程师苏锐、贾肇基等同志的帮助,在此一井农示感谢。2期雨海水盐度计算海水电导率比的计算方法因而,寻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海水中的锌等微量元素,尚未进行过较为广泛而可靠的分布研究。极为零星的资料,还是近几年来在沿岸进行污染调查时,用陈旧的方法测定的。 世界海洋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文献报道的数据,常有一定的差别。这是自然变化,抑方法误差(包括所测形态),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采用单池示差反向极谱法,比较广泛而可靠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水中,锌等微量,元素的离子(和不稳定络合物)的地球化学分布。测定锌、铅、铜、镉时,样品不加任何试剂,因而避免了元素存在形态的转移及被测离子的带入或损失。  相似文献   

6.
海水密度是海水的一种重要的物理性质,海水密度与盐度及温度的关系对于物理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及海洋物理化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海洋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更精确的海水密度与盐度及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黑潮和中国近海环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伍伯瑜 《台湾海峡》1991,10(1):25-32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总结和讨论了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影响的基本结果,指出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和沿台湾海峡向北运动的黑潮分支,其年际变化明显,并认为该黑潮分支的运动状况对中国近海特别是南海和东海南部的中、下层环流影响显著,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蒋国昌  王玉衡 《海洋学报》1989,11(3):356-363
本文主要探讨了浙江近海上升流区无机PO_4-P和O_2的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调查海区FO_4-P高值区主要存在于沿岸区和σt跃层至底部,而盐度锋以外海区近表层PO_4-P和O_2含量低。这些分布特征与夏季沿岸锋和上升流锋的出现密切相关;10m以浅的沿岸区表观产氧量(AOP)高是光合作用强的结果,而沿岸区营养盐丰富又是产生强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发现4号断面30m以浅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生物量随PO_4-P含量增加而增加。σt跃层以下,AOU与PO_4-P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线性关系,而且从直线斜率获得ΔO_2/ΔP为200∶1原子单位比。  相似文献   

10.
南海近海海水中放射性总α、总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 《海洋科学》1987,11(6):32-34
本文对南海近海海水中的放射性总α、总β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近海海水中的总α、总β含量,略高于东海,稍低于渤海。南海近海海域的主要放射性物质是铀、钍天然放射系和40K。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海围网技术参数的分析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沿海几十种围网的技术参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藻毒素及有毒微藻产毒原因种调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基本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南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 21世纪初,北黄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近几年,渤海和福建近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藻有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等。采用小鼠生物法检测我国近海腹泻性贝类毒素超标率32%左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仅有3起超标的研究报道;现行小鼠生物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假阳性问题十分突出,应尽快废除;腹泻性贝类毒素均是脂溶性的,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在我国近海常年可检出,偶有虾夷扇贝毒素和鳍藻毒素超标现象。可产生脂溶性毒素微藻有鳍藻和原甲藻及网状原角藻等。失忆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常有检出,但无超标现象;产毒微藻有拟菱形藻等。西加鱼毒素在我国南海污染较重,但毒素标准物质的匮乏,限制了西加鱼毒素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未确定产生西加鱼毒素的微藻。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相结合已成为藻毒素快速准确检测成熟的技术,逐渐代替小鼠生物法和液相色谱法。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沿海脉红螺7个自然居群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了107个个体511bp的碱基序列,结果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28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37种单倍型,单倍型1的同源性达到58.7%.大连居群的28l(G-A)和483(T- C)位点,烟台居群的17(A-G)位点、66(T- C)和247(T-C)位点,舟山居群的128(T-C)位点,秦皇岛居群的130(T-G)和161(A-G)位点,以及丹东居群的431(T-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为居群分子遗传标记位点.居群内,烟台和大连居群的核苷酸差异数 K 以及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 Pi 最高,青岛居群最低;居群间,大连居群在居群间核苷酸差异数K、居群间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Dxy 和居群间每位点净核苷酸替代数Da三个指标上都表现出比其他居群之间较高的水平,说明大连居群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南澳岛近海是我国龙须菜养殖的重要基地。为了探究龙须菜养殖对藻华防治的贡献,分别于2016年3月、5月和6月在广东南澳岛北部海域不同养殖功能海区进行采样,研究龙须菜养殖前后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分析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对有机营养盐的水解利用,探讨龙须菜养殖对浮游植物竞争利用营养盐和生长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水质较清洁,无机氮磷含量较低,春季至夏季,随着龙须菜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不断下降,至6月南澳海区成为磷限制海域。在5月龙须菜生长高峰期,龙须菜养殖区和龙须菜鲍鱼混养区的DIP浓度显著低于鲍鱼区和非养殖区,龙须菜养殖区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亮氨酸氨肽酶(leucine amino peptid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显著升高,表明龙须菜养殖区浮游植物受到较为明显的营养胁迫。而龙须菜收割后,该养殖区的叶绿素a含量则显著上升,甚至高于其他区域。该结果表明在南澳岛海域,龙须菜养殖通过营养竞争关系(尤其是磷)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大规模龙须菜养殖可能有助于抑制有害藻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主要鱼类种群变动与生活史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繁衍,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其生存的一系列生态学特征,即生活史的选择型。具有不同生活史型鱼种的数量变动形式也不同,换言之,种群数量的变动方式是各个种生活史的反映,种群动态与其生活史选择型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增强,一些传统经济种类的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资源潜力削弱,甚至有的生物种群的再生机制受到破坏,使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下,海洋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种类所代替;传统的经济种类被低质的小型种类所代替。渔业组成处于不断变化和演替之中,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将会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对各个生物种群来说,上述变化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它们的生存条件。物种为了延续和生存,通过自然选择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因而,种群原有的生态学特征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生长速度提高、性成熟加快等。在渐变过程中,物种生活史选择方向也将发生变化。研究鱼类种群的变动及其生活史型的演变过程,对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沿海真鲷种群鉴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90-1998年期间取样于中国沿海5个不同海区的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样品的23项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并应用差异系数、均数差异显著性、方差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性状特征的差异进行比较,结合产卵场、分布洄游习性以及海洋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存此基础上对上述海区的真鲷种群分群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真鲷可分为4个不同地方种群.即黄渤海地方种群、东海地方种群、闽南-南海地方种群和北部湾地方种群。文中还讨论了真鲷种质资源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鱼类生活史型与生态学参数地理变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85-1986年东海北部近海调查材料及其它有关文献,对43种鱼计74个种群或群体的生活史选择型及其生态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我国近海的主要鱼类大多偏于r选择型。对r-K选择鱼种的资源特征及其对捕捞的反应作了阐述。各鱼种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在种间和空间分布均表现出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8.
广东沿岸水域有丰富的糠虾资源,不仅可供食用,还可利用作为水产养殖海马的活饵。本文报道的3个新种采自广东吴川县沙田和南海北部。现将新种描述如下。纤细刺糠虾(新种) Acanthomysis tenella sp. nov(图1) 正模标本成体雄性,体长5.2mm。标本号K78-li,1978年5月采自广东吴川县沙田。副模标本成体雌性,体长5.2mm。标本号K78p-li,3♂♂,3♀♀。标本采集地点、日期同正模。其他材料 12♂♂,24♀♀,体长4.5—5.2mm,采集地点、时间也与正模相同。成体最大体长5.2mm。  相似文献   

19.
青岛近海水域夏季和冬季浮游病毒丰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海域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浮游病毒在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浮游病毒丰度(Virus Direct Count,VD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域VDC的变化范围为1.21×10 6个/ml-1.54×10 7个/ml,平均值为6.16×10 6个/ml;冬季VDC变化范围为3.45×10 5个/ml-2.60×10 6/ml,平均值为1.45x 10 6个/ml.夏季VDC是冬季的4.25倍,夏季VDC显著高于冬季(P=0.000).水平分布方面,夏季表层、10m和潜水体VDC大致显现出由胶州湾及湾口附近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趋势,胶州湾站位VDC明显高于其他站位(P<0.05);冬季表层、10m和潜水体VDC的水平分布特点为胶州湾、鳌山湾、崂山海域、胶南海域和日照海域为VDC较高区域,崂山以东海域为VDC较低区域.垂直分布方面,夏、冬两季各站位表层VDC都明显高于底层和10m层及潜水体(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QD09两层VDC昼夜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冬两季表层和10m层VDC昼夜都有明显波动.夏季两水层VDC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值均在夜间,最低值均在18:00,最高值都约为最低值的3倍;冬季两水层VDC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一致性,VDC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倍.对夏、冬两季VDC与Chl-a、水温、盐度、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VDC仅与Chl-a呈显著正相关(P<0.01)冬季VDC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Chl-a、盐度、浊度、溶氧浓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分别为P<0.01).  相似文献   

20.
利用表层沉积物及水深地形等实测资料,结合泥沙起动流速公式、潮流场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滨州北部近岸海域的冲淤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83—2001年研究区的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4 m等深线以内,侵蚀量一般为0.2 m左右,套尔河河口及河口西侧侵蚀量较大,而河口以东则表现为淤积;4 m等深线以外淤积现象明显,淤积量一般为0.3 m,向海方向淤积量有变大的趋势。2001—2016年,0 m等深线以内主要以淤积为主,淤积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滨州港防波堤西侧、马颊河河口附近;0~4 m等深线之间以侵蚀为主,侵蚀量平均约0.6 m;4 m等深线外侧海域则主要为轻微的淤积状态,仅在滨州港防波堤堤头附近区域为侵蚀状态。港口工程对潮流场和波浪场的影响显著,是控制研究区冲淤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