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纹红土中的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意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长安  顾延生 《地球科学》1997,22(2):195-198
长江中下游地区网纹红土中的古气候记录,在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江西修水网纹红土的岩性特征和形成时代,重点讨论了网纹红土中的植硅石及其古气候信息,根据植硅石形态的环境意义,结合因子分析,将修水剖面网纹红土所含的植硅石划分为12个组合带。并将其与黄土-古土壤气候旋回和深海氧同位素气候旋回进行了对比,提出网纹红土也是第四纪全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2.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及其后的成土过程受控于干湿气候的变化。对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地区而言,风成沉积序列在地域上的差异主要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近13万年里,最为显著的成壤期有6期,与这6个成壤期对应的时段也应当是夏季风环流加强、气候温湿的时期;在空间上,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中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a,5c,5e对应的时期,夏季风足可以深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并具有占优势的环境效应。在阶段3的早、晚期及5b时期夏季风虽然也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但其环境效应在黄土高原北部及毛乌素沙漠南缘已不再显著。在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夏季风已不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  相似文献   

3.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成君  王琪 《沉积学报》2000,18(4):646-650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三角城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晚冰期地层剖面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在季风边缘带的沉积地层中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气候快速颤动,发生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冷干-温湿变化,高分辨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GRIP氧同位素组成有较好的可比性,表明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有明显的联系,也反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与晚冰期过渡期气候温湿,陆地植被比较发育,可能与东亚季风有关。有机质碳同位素这一指标对气候记录较敏感,是重建干旱区高分辨古气候演化模式十分有效的手段,在季风交汇带能灵敏地记录到气候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4.
古河道记载了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水系结构和沉积环境的演变信息,对复原古环境、水系变迁规律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依托滹沱河冲洪积扇扇中古河道带上的一个第四纪钻孔(L2),基于详细的岩性特征、粒度参数和光释光年龄数据,文章深入分析了古河道发育的期次和时段,探讨了滹沱河中游古河道带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三期古河道发育期与两期河流稳定期的交替,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暖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三期古河道发育期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2、4、6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期,两期河流稳定期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5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暖期。第三期古河道(118~151 ka)是由距今150 ka的共和运动引起的构造抬升与倒数第二次冰期冷干气候的共同作用形成;第二期古河道(36~76 ka)是区域间歇性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第一期古河道(5~26 ka)则是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福建宁化天鹅洞石笋晚第四纪同位素古温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洪阿实  彭子成 《地球化学》1995,24(2):138-145
应用同位素测年测温技术,得出福建宁化天鹅洞内碳酸盐堆积物的同位素古温度,在与全球深海O同位素曲线对比后得出,该地区大约在210-18kaB.P.之间,经历过五次大的气温变化过程,分别相当于O同位素第6、5、4、3和2阶段。里斯冰期的结束时间估计在155kaB.P.,武木亚间冰期的起始时间估计在65kaB.P.。结果表明,宁化地区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没有形成冰川的条件,但明显受到全球气温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内蒙古伊克昭盟5个盐湖中6个钻孔岩心的340件氧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测试数据,分析了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氧碳同位素记录的研究表明,盐湖水体的δ^13C值的湖动主要受湖泊水体中TDIC变化以及湖泊水体与大气间碳交换的制约。盐湖的水体环境在过去23ka之中经历了17次明显的波动变化,提示了晚更新世冷湿-早全新世暖湿-中晚全新世暖干的晚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及3个重要的气候事件,并预测未来全球长周期气候演  相似文献   

7.
距今近2万a来的古气候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的方法途径也越来越丰富,利用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8O、δ^13C值来反演古气候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利用古堰塞湖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对岷江上游叠溪古气候演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距今约22000-9000年(约22KaBP-9KaBP)间该区古气候可分为7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古气候特征分别为:①约22kaBP-20kaBP,气候为冷干;②约20kaBP-17kaBP,气候为冷湿;③约17kaBP-14kaBP,气候为热干;④约14kaBP-13kaBP,气候为冷湿;⑤约13kaBP-11kaBP,气候为热偏干;⑥约11kaBP-10kaBP,气候为热干;⑦约10kaBP-9kaBP,气候为冷湿。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山是中国末次冰期旋回风成黄土与古气候研究的经典地区除风成黄土外,该区各种次生黄土也十分发育,由于后者的堆积速率较大,其环境变化的分辨率更高。次生黄土中S1古土壤由3层古土壤夹两层黄土构成,L1中的古土壤由两层古土壤夹1层黄土组成。经年代测定和古气候分析,S1中的3层古土壤分别可与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中的3个暖期对比,S1中的两层黄土可与5阶段中的两个次阶段对比。  相似文献   

9.
洞穴石笋古温度研究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并以现代溶岩水的δ ̄18O_w代替石笋生长时期原生包体水的δ ̄18O_w,根据O’Neil方程,计算了福建宁化天鹅洞内第四纪碳酸盐堆积物的古温度。结果表明,温度计算偏差在±0.5℃左右。在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后,指出该地区大约在210~18kaBP,武木亚间冰期的起始时间(氧同位素期3/4阶界限)估计在65kaBP。结果表明,福建宁化地区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没有形成冰川的条件,但明显受到全球气温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与全新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为了深入分析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的大气环境特征,本文利用黄土粒度的多组分特征,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指出其动力学原因是粉尘在搬运过程中风力、湍流和颗粒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分选结果;黄土-古土壤粒度分布中的粗、中粒组分中值粒径近似反映了源区起尘时和沉降区降尘时近地表大气湍流强度的变化.对渭南地区黄土剖面的分析发现,末次冰期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以来在中国黄土区存在大致以4千年为周期交替出现的强湍流期与弱湍流期,强湍流期对应于降温事件,如Heinrich事件,并存在着3种源区环境控制的不同大气湍流类型;在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粉尘源区和沉降区都存在两种不同大气环境类型在时间上的频繁同步交替,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波动特点,与末次冰盛期的大气环流模式可能相似,而与全新世不同;同时在该时期的强湍流降温期源区进退较明显、沉降区环境稳定,而弱湍流期源区较稳定、沉降区大气环境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1.
白垩纪特殊沉积的古气候指示及红层定量古温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珂  李祥辉  王成善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4):199-203,209
介绍了白垩纪陆相红层研究的现状及前景,特别是其在白垩纪陆相古气候恢复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系统讨论了白垩纪陆相红层中的特殊沉积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并讨论了碳酸盐岩氧同位素方法定量古温度恢复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指出白垩纪古气候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并结合陆相红层的类型、特殊沉积的分布,参照古生物的地理分区对白垩纪古气候进行初步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12.
有机碳和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碳和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不仅在沉积地层对比,油-油,油-源对比研究方向发挥了独特作用,而且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剪影。开展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全球碳循环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碳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研究和对生物演化,恢复古生态,古环境有重要意义的化石及沉积物中有机分子的碳同位素成及分布研究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纤维素作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氧同位素组成已逐渐应用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中。本文综述了湖泊沉积物纤维素氧同位素在古气候研究中的进展,包括纤维素的实验提取方法、纤维素及其寄宿水体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以及纤维素氧碳同位素在定量古气候参数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表明,纤维素结合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定量古温度指示剂,可能在未来的湖泊沉积中发挥极大作用。因此,今后的有关研究可能集中在定量古气候参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th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between the hydration water and the mother solution and whether the primary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hydration water can be preserved or not in deposits or mines have long been unclear. 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accurat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s between gypsum hydration water and its mother solution with new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fractionation and synthetically assess the record-keeping abilities of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hydration wat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agenesis after deposition, experiments on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ypsum hydration water and its mother solution at different isothermal temperatures from 5 to 50°C were systematically conducted. In addition, samples from two typical gypsum deposits form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also determined.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gypsum crystallisation, both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show significant fractionation between the hydration water and the mother solution. The calculated hydroge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s are <1, while the oxyge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s are >1 at temperatures from 5 to 50°C. The fractionation factors show no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 temperatur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ypsum hydration water in arid lake sediments can be used to trace the source of water and primary deposi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However,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gypsum hydration water can easily be altered by dissolution and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of gypsum during later diagenesis, particularly in areas with humid climate and abundant groundwater. A very careful assessment on record-keeping abilities of the primary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hydration water in gypsum during later diagenesis must be considered befor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中国探明硼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青藏等地区,矿床品位低,共伴生矿物多,开发成本高,开发利用程度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在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勘探中发现卤水中B2O3浓度达3 g/L,Li、K、Br、I、Rb、Cs含量超过工业品位,综合利用价值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陵凹陷新生代卤水型硼矿开展水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实验地球化学分析,重点研究了古气候、构造和玄武岩等对卤水成矿的影响,探究其成因机制。研究初步认为,不同的储卤层岩性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玄武岩有强烈的蚀变,说明地下流体对火成岩发生了交代作用,玄武岩的水-岩反应是富硼卤水矿的重要物质来源;一定盐度的流体有利于硼离子的活化,高盐度流体是硼成矿元素主要的迁移载体,表生环境下干热的古气候使含矿水体蒸发浓缩是富硼卤水富集成矿的重要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Some speleothems (CaCO3 cave deposits) can be demonstrated to have been formed in oxygen isotopic equilibrium with their parent seepage waters and thus a record of relative fluctuations in depositional temperatur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δ18O variations in successive growth layers of such deposits. Thes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reflect variations in the average annual air temperature at the surface above the cave, and therefore permit inference of past continental climate changes. Equilibrium deposi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caves in San Luis Potosi, Bermuda, Kentucky, West Virginia, Iowa, and Alberta, ranging in age from 200,000 years BP to the present, as determined by 230Th234>U dating of the speleothems. The δ18O time curves for the six sites show the following synchronous climatic fluctuations: warm periods from 190 to 165 and from 120 to 100 Ka, at 60 and 10 Ka, and cold periods from 95 to 65 and from 55 to 20 Ka. The periods of thermal maxima correspond in time to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of the marine foraminiferal isotopic and faunal temperature records and to periods of high sea stand as observed from radiometric dating of raised coral reefs. Maxima and minima in insolation appear to be synchronous with this record as well.  相似文献   

17.
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边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中国大陆各种类型壳,幔源岩石和矿石的大量铅-锶-钕同位素资料,及全球特别是东亚大陆块体广泛的同位素与元素体系对比,发展了地球化学块体划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和填图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大陆的大尺度铅同位素矢量填图,确定了中国大陆主要地球化学省和地球化学急变带(边界),地球化学边界的形成与板块的斜结合以及结合以后岩石圈结构调整产生的克拉通边界密切相关,地球化学边界与重力正异常梯度带,莫霍面梯度带以及正负磁异常转换带存在平行和交错两种关系,研究表明地球化学急变带控制了中国大陆90%以上的超大型金,铜,锡,银,镍,铅-锌,铀,钾盐,硼镁,磷等(33个)和10个以上的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省划分制约着全球油气资源分布,而地球化学边界则具体控制着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中产油气位置,陆内六级以上强破坏性的浅源地震与克拉通边界-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十分密切,喀斯特溶洞奇观的出现与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同样相当密切,根据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确定的区域背景值可以对铅污染作出快速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根据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特征,利用钻井取芯、岩屑录井、测井资料以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将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划分为1个超长期、7个长期旋回层序。通过精确的层序地层划分及井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对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地形因素及河流类型是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层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