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区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中使用了主要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实际数据,根据综合分析并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2种指标,将广东沿海陆地划分出9个地质灾害一级区及其所属的32个二级分区,其中包括10个重灾区、10个中灾区和12个弱灾区.首次编制了基于数据库和GIS的1:50万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区划图,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实际数据.分区的结果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将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环境划分为构造稳定性、坡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三个评价层面 ,其中包括由 9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和五级分级标准和环境质量的五级标准 ;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将广东沿海 190个评价单元划分为 2 2个地质环境质量区。在灾害基本数据库和灾害时空分布分析的基础上 ,划分了 9个地质灾害一级分区及 32个二级分区 ,确定了地质环境、气候气象和人为活动因素三大类致灾主控因子 ;构造了三种地质灾害系统的概念模型和灾害预测指标体系框架 ,建立了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3.
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沿海不仅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同时也是我国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及各类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一个地带。通过地质灾害案例的调查、地质灾害孕育环境、诱发因素等的研究与分析看出 ,南奥、汕头、揭阳、阳江等是历史强震和潜在地震活跃区 ,地震多发生在 NEE、NNW和 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丘陵、台地及其边缘区的河流两岸、海岸、交通沿线、城镇人工切坡等构成了是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的多发区。降雨的时空分布直接控制着丘陵和台地不稳定斜坡出现的机率。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 ,雨、旱季节性变化利于地裂缝的发育。岩溶塌陷是过度抽、排岩溶区地下水的结果。而地面沉降是长期超采深层承压水的反映。软土构成了沿海三角洲与滨海平原区工程建筑的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取防为主、预治结合的可持续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和近350个地质灾害点和数十个水土流失区的数据库对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分为三大类:地质环境因素、气候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其中地质环境因素又可分为构造不稳定因素、斜坡不稳定因素和地面不稳定因素。指出,在广东沿海地区,除了地震灾害外,陆地表层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是气候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这是与山区以地质环境因素(尤其是内动力作用)为主是不相同的。降雨强度和时间、台风雨和风暴潮以及人类活动等对边坡和植被的改造是在沿海地区现有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5.
依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对地表的影响深度和灾害载体的运动特征,将广东陆地地质灾害划分为三类灾害系,即表层灾害系、表-浅层灾害系和表-深层灾害系,其影响因素和动力源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文圈(人类活动)。五大圈造成了地质灾害系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这五大圈的变化。灾害系的能量源归属于三大类:日地系统、地球系统和人类系统。文中指出人类系统的能量源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演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广东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匀,近年来引起地质灾害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活动.人类对边坡和植被的改造是在沿海地区现有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动力源.文中提出了广东省防灾减灾的8项建议,这将对本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骏  李俊 《工程地质学报》2006,14(S1):92-95
本文建立了以地形坡度等13个因子为一级评价因子,变异地质环境特征等因素为二级评价因素的运城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评价区分为优、中、差3个等级,并运用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地质环境质量优区占36.7%,质量中区占52.4%,质量差区占10.9%。由此可以看出运城城区地质环境质量整体较为良好,从而为运城城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吉隆口岸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以地质环境质量为目标层,以地面坡度等11个因素为方案层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区评价,评价结果和现场定性评价基本一致.这表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比较合理.该研究成果对口岸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滑坡,崩塌,矿区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地震,岩溶陷落柱,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环境作为评判因子,应用综合评判原理与方法,通过模型运算和隶属度分析,将研究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较好。较差,差4个区12个亚区,并就各区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各环境地质事件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本指标体系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归为三大类23项指标,提出以指标指数作为划分环境地质问题危害程度等级的依据,给出2类指标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影响程度。在考虑矿山区位条件和恢复治理难度的基础上,最终给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评价等级,该等级也同时反映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11.
苗壮  赵法锁 《工程地质学报》2006,14(S1):573-576
以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相结合,研究了GIS支持下的城市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根据西安市主城区地质环境的特征,综合考虑地形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岩土体结构类型、地下水位、植被发育情况、月平均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调查区分成25个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将其划分成4个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客观地反映了西安市主城区地质环境质量的宏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瑶 《地质与资源》2012,21(6):557-562
论述了土地规划及土地评价的内容、方法,着重阐述了土地评价中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定义、原则、任务、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通过实例说明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在土地质量评价、农业用地分等定级中的应用.认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为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质量及可持续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与TLEL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定量评价的科学依据,选择了城市化水平增长率,耕地面积减少率,人均GDP增长率,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率,平均粮食亩产增长率,化肥投入量增长率和农村投入量增长率7项易于获得数据的参数,构置了土地利用集约化系数(Ki),土地消耗回报系数(Kr),土地产出效益系数(Kp)和土地污染替代性系数(Kc)等4项宏观评价,建立了一种简单的相关分析模式--趋势势统一平衡线(TLEL)模式,并试用这些指标和模式对广东省东部梅州市作了实例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指标所反映的规律不仅与该区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而且还定量地预示了动态变化趋势并揭示了一些从原始数据中难以发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邢岩  张琦 《化工矿产地质》2004,26(4):245-247,252
依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选择积分法对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结果认为: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简单—中等类型,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有崩塌灾害—种类型7处,属危险性小的级别,对其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地形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与地震和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5.
当涂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红霞  史春鸿 《安徽地质》2014,(2):122-126,130
根据研究区地球化学、养分丰缺等现状,选择12个评价指标,应用隶属度函数方法,对当涂县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及异常查证数据,将当涂县的土地分为五等,即优质、优良、良好、中等、差等,各级土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92%、54.49%、20.89%、4.37%和2.33%。优质土地集中分布在沿江平原区及北部水网圩区。当涂县土地质量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四川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岷江上游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基础信息库;利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应用模糊集合综合评价法及对各土地适宜性监介指标确定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进行了岷江上游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并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及今后改造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调查及充分认识地质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将全区划分为114个单元,引入地质环境质量系数K,通过样本值的选取和回归方程的建立,对华蓥市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8.
TOPSIS法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其思想可以用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详细介绍TOPSIS法的原理和算法步骤,并探讨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经与模糊综合评判法作比较,表明TOPSIS法有较高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