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海陆衔接带地质调查工作不足、现有地球物理调查手段缺失等问题,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试点滩涂区开展浅层反射地震探测方法技术试验研究。该浅层反射地震探测选用锤击震源激发,自然频率60 Hz的检波器接收。通过试验确定了合理的观测系统参数及仪器记录参数,获得了能清晰反映第四系地质结构的高精度浅层反射地震剖面,并据此总结了在滩涂区开展浅层地震探测影响数据采集的因素,为在滩涂区开展浅层地震探测工作提供了经验性建议。通过此次浅层地震工作,探测到测区内第四系底界面位置,并对第四系内部层位进行了划分,查明了测线敷设范围内的隐伏活动断裂,发现了测线敷设范围内浅层气的存在,并圈定了浅层气沿测线方向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
陈宗清 《地质论评》1994,40(5):395-405
根据川西南地区3465条地震测线反射波特征,结合实钻资料对该区中下三叠统侵蚀面和二叠系阳新统顶界两个碳酸盐岩反射层的气水分布进行研究后,发现地震可疑+无反射井之和与可靠反射井相比,不仅孔缝发育率前二者之和是后者的1.3-1.6倍,而且高,中产井也较后者多,其中嘉陵江组甚至高达4.7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地腹岩层孔缝发育程在地震反射记录上的反映,从而为预测三叠。三叠系碳酸盐岩储层地腹孔缝发育,拓宽勘探  相似文献   

3.
封面故事     
《地球学报》2011,(3):386
庐枞矿集区反射地震剖面及Lz-2线条图。反射地震剖面能够提供大陆地壳结构和物质最高分辨率的信息,从地震反射剖面直接获得的是反射模式,它与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密切联系。2010年完成的庐枞矿集区5条反射地震剖面揭示出该地区的地壳异常结构,指示了区域构造经历了早期强烈挤压、  相似文献   

4.
常规地震处理方法很难从反射时距中将速度与界面深度、走向和倾角等地层参数分离开来,这使得许多陡倾界面发育的构造复杂区反射成像质量不高。发挥三维地震勘探反射面接收的优势,利用三维倾斜界面P波反射仍具有双曲面时距的特点,导出界面深度、走向、倾角及P波速度的反演解,该反演解是唯一的。经实际资料验证,用网格接收面中任两条测线的时距可以得到全部速度和界面参数。这对于三维叠加偏移处理和提高成像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一种能增强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新叠加技术——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进行了研究。目前模拟零偏移距剖面常规方法存在需要精确宏速度模型及不能对地下反射界面产生最佳照明的问题,而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具有完全数据驱动、与宏速度模型无关、能够产生对地下反射界面最佳照明及提高模拟零偏移距剖面成像质量的优势。针对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还未在国内工程地震勘探中进行广泛应用的现状,详细介绍了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基本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并使用一套人工合成断层模型数据及来自某高速公路段附近一条二维测线的实际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进行了测试计算。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在工程地震勘探实际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表明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可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增强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改善模拟零偏移距剖面质量,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工程地震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6.
浅层地震反射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种地质下沉和环境问题。记录仪器的动态范围的增大、处理硬件和软件费用的降低、使地震反射法成为一种具有高性能价格比的手段而应用于浅层目标成象之中。许多地区的地震资料都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探测出小于3m位移造成的断层以及仅1m厚的地层。目前,我们已经探测到了仅2m深的浅层反射,还可以探测并成象地下20m内与废弃煤矿有关的地下空穴;地震反射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受盐岩溶蚀矿影响的地  相似文献   

7.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立言  高锐 《地球学报》2001,22(6):491-496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简称SB1),系国土资源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下属子库之一。经过需求分析,数据标准格式设计,采用Microsoft Access97作为开发平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具备关系型数据库固有的一切功能。SB1由用户查询,维护管理和报表打印等3个子系统组成。SB1收录了1996年以前,即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工作者执行深部地质计划和前沿科技计划等专项计划获得的大量深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原始记录,处理成果与解释成果。经调研数据分布和保存状况,依照“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入库技术规定”完成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收集,整理及登录。迄今为止,SB1共收录国土资源部深地震反射资料累计测线19条,剖面长度859km与入库原始记录数据量35.8GB;原始记录,数据处理等入库数据记录格式皆统一采用地震勘探专业通用的SEG-Y格式;并采用通用的刻录格式ISO9660共刻录数据光盘30张。SB1管理系统的库文件及其用户指南,管理员手册,系统盘说明等文档也已刻录成系统光盘,为数据共享以及其它应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相似文献   

8.
用于地学研究的小宽线深反射地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反射地震方法分辨率高、准确可靠,是用于地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技术。本文系统地讨论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深反射地震技术—小宽线反射地震技术,把该技术应用于东秦岭深反射地震调查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影响海上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合理性,目标模型的射线追踪成像能量照明分析是评价观测系统合理性的主要方法。针对莺歌海盆地DF区地质模型,采用三维射线照明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得不同观测系统、不同地震船航行方向、不同炮线距、不同激发源数以及不同排列长度下的目标体反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对比优选出了适用工区的面向目标的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同时指出减少主测线(inline)线距、增加联络测线(crossline)方向的覆盖次数,可明显提高目标靶区的地震资料采集品质。  相似文献   

10.
地震反射勘探法是当前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方法,它在厚覆盖区探测断层及其上断点的效果取决于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桥北镇—宿迁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以宿迁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中针对该断裂敷设于厚覆盖层地区的QL14测线为例,为了查明测线控制地段内断裂的空间展布形态、性质以及活动性,针对不同目标、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作者按照组合、分步探测的工作思路,采用了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和采集参数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解决了地质任务要求与野外资料采集方法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了埋深约16~450 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层结构和非常清晰的断裂构造图像,为钻孔联合剖面位置的布设、钻孔深度的设计以及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提供了地震学依据。最后经高精度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证实,地震勘探方法反演得到的主要地层界面和构造特征都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吻合较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探测的方法能够获得断层在不同深度的产状、展布以及由深至浅完整的分布图像;地震勘探法在厚覆盖区确定隐伏断层具体位置和判定断层活动性具有可行性以及地震勘探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朱小三  钱荣毅  王永  董进  迟振卿  姚培毅 《地质学报》2015,89(12):2236-2249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定了三个具有明显强反射标志的地层,即古近系的玄武岩、侏罗系上统的含煤地层和侏罗系下统的含煤地层;其中,新近系沉积层与古近系玄武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0.3~0.6s,深度范围为300~500m,而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由南西到北东逐渐加深,其界面深度为200~300m;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在0.8s上下波动,其深度约为1200m,探测出侏罗系上统顶界面的深度范围为800~1100m;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1.0~1.4s,深度范围为1800~2000m,由此推测出中生界侏罗系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分界线的深度为2000m左右;根据地震反射波阻抗差别推测出新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时间约为2.5s,其深度为4000m左右。本研究通过四条反射地震测线的数据基本上查明了泥河湾盆地位于探测区处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面的深度分布范围及起伏形态、侏罗系上统顶界面和下统底界面的大致埋深,为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造山带中地壳存在古洋壳俯冲的深反射地震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DEPTH Ⅳ深反射地震测线横跨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和东昆仑-柴达木地块,为揭示青藏高原东昆仑造山带深部构造提供了直接地球物理证据。针对地表和地下"双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数据处理中通过剩余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异常振幅噪声衰减技术和CRS优化叠加技术,获得了较高信噪比的地震反射叠加剖面。INDEPTH Ⅳ深反射地震剖面揭示,在东昆仑造山带岩石圈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不连续的古洋壳反射同相轴,该反射界面应属古特提斯域松潘-甘孜洋壳向北俯冲遗迹,不连续特征反映中生代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南缘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带。利用INDEPTH Ⅳ深反射地震单炮、速度和叠加剖面等成果,综合解译数据,提出东昆仑造山带隆升过程的另一种模式,以助于深化东昆仑造山模式认识。  相似文献   

13.
周路  李东  吴勇  钟斐艳  任本兵  李飞  张欣吉 《岩石学报》2017,33(4):1189-1203
井下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发育,通过对典型井长兴组岩性与电性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生物礁的岩性与储层发育特征。根据井下生物礁及围岩岩性与电性资料并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特征,建立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数值模型,通过对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记录与实际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针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模式。依据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地区连片二、三维地震测线开展地震相分析,通过已有钻井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指出了长兴组生物礁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四川北部地区地震相与沉积相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存在环台棚-海盆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内部为杂乱反射特征;礁盖白云岩具有亮点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现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现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层具有披覆反射结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台棚-海盆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2000km~2,生物礁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秦岭山区浅层地震反射资料的特点,讨论在VAX-11/750机上进行相应数字处理的方法,并通过WF-2测线实例,说明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石油在西南的某重点工程项目,发现有F7断层穿过场地,为此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进行断裂带勘察。其中布设地震测线3条,电法测线4条。经勘探查明了该工程区域内的地层特征及F7断裂的位置、深度、倾向及伸深方向。根据勘探结果,在地震L1测线与高密度电法G2测线上布设钻孔验证,其结果证实,在解释的破碎带两侧地层层序正常,而破碎带内的钻孔显示有断层存在。本次勘探对F7断裂带的位置及产状的准确描述,为该重点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反射地震成像技术在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勇 《地质与勘探》2016,52(5):910-917
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自1989年建成投产,已生产27年,属中度危机矿山。为探测该矿山深部资源,需要提供地质构造和隐伏含矿岩体的信息,为此开展了地震数值模拟和高精度反射地震研究。地震正演模拟结果为该区金属矿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了依据,地震勘探获得的反射地震剖面分辨率高,成像清晰,能够对测区深部地质结构和构造及隐伏岩体进行可靠解释。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得到了钻探验证,证实了深部含矿岩体的存在。该地震探测结果为在矿山寻找深部隐伏矿指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反射地震剖面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初步分析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探孔区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在东海孔区三维反射地震勘探过井孔的NNW-SSE主剖面和该周围地区的DH99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数值理论模拟结果与三维反射主剖面地震波到时吻合良好,模拟法能实现有效的时深转换,也表明数值模拟中采用的速度结构是合理的。东海钻井孔区实施反射地震勘测,所得地震记录剖面图是单一P波记录,在超高压变质岩区反射地震记录图中S波的影响甚微。DH99二维反射地震剖面的模拟结果表明东海孔区2000米深度以上的密度,波速结构不随深度加大而变化;而且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区地表浅层的地震波速和密度较高,是高速高密地区。岩心结果反映的反射地震阻抗差大的地段,数值模拟的理论剖面上强反射面与孔区反射地震剖面图中的强反射体基本吻合.它意味着在非沉积层的结晶岩区,反射地震勘测手段是研究地下复杂结构的有效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取地震反射记录信息,是利用地震反射方法研究地球构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宁河地区地震探测结果与桐城断裂浅部结构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断裂是一条对唐山地震有地壳形变反映的活动断裂,是沧县隆起与黄骅凹陷北部的分界线。本次研究在桐城断裂宁河跨断层场地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布设了两条近南北向的浅层人工地震物探剖面,获得了两条反映不同深度的高质量叠加时间、深度剖面图,查明了目标断裂的结构特征。本次工作在研究区探测出7条断裂,发现桐城断裂是由多条主断裂和次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但本次工作测线布设相对较短且探测深度有限,因此,通过总结相关部门专家和学者在研究区周边的地震探测成果,初步认为断裂带在浅部呈"花状",并向下呈汇聚趋势。另外,结合前人学者对研究区及周边的钻孔和地层研究工作,通过钻孔地层对比,认为桐城断裂是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根据断裂上断点的准确坐标位置以及桐城断裂产状特征,发现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有效的对F2、F3和F4三条断裂进行了监控,并根据前人对研究区应力应变研究结果,认为宁河跨断层监测场地的巨幅形变反映了F2和F3两条断裂的垂直运动特征。但其形变特征与唐山地震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相似文献   

19.
王兴宇 《地质与勘探》2020,56(4):766-773
宽线地震采集原始数据相比二维数据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为充分挖掘宽线数据本身的优势和潜力,提升宽线数据处理效果,本文根据宽线数据和二维及三维数据的异同,借鉴了目前"两宽一高"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主要研究了宽线有源噪音压制及浅海拖缆宽线大羽角数据共中心点离散处理技术,提出了观测系统定义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处理模块的要求进行实时变换的建议,总结完善了针对复杂区宽线处理技术策略,提升了宽线的处理成果剖面质量,为复杂区宽线地震资料处理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0.
南中国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的关键技术,即地震成像与地震反演.地震成像结果显示南中国海可能具有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包括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沉积地层斜交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性特征,是南中国海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定性地球物理证据;而地震反演结果则揭示该研究区存在地层速度结构异常,是南中国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定量地球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