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鼎文  柳燕 《大气科学》1996,20(6):720-728
在长期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由地面(逆转效应)遥感大气臭氧层垂直剖面模式。通过大量观测实例计算分析以及与气球直接探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式的性能优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逆转遥感模式,它更可靠,更接近于直接探测。  相似文献   

2.
北半球大气臭氧层的遥相关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国  秦芳 《大气科学》1992,16(4):400-408
本文分析了北半球冬春季和夏秋季大气O_3层的遥相关结构.结果发现,O_3层存在一系列遥相关型,其时域特征与O_3层槽脊及大气环流型的变化有关,主要可分为:(1)O_3槽间型,(2)O_3槽脊型,(3)O_3脊间型.表明遥相关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波状结构.随着环流型的季节调整,冬春季与夏秋季O_3层的遥相关结构存在着差异.所得结果可显示出大气环流对O_3的输送作用以及环流系统振荡导致的O_3层异常分布,这对进一步揭示O_3层的时域演变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概要介绍目前大气臭氧层研究的重要成果,特别强调大气臭氧层在维持气候和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和光化学过程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气探测技术发展概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中国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6.
7.
8.
统计分析了1月份、7月份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同北半球大气O3层之间的季节性相互联系以及海温导致的O3导遥相关的空间结构。结果发现:1月份海温与O3层的空间相关区域明显地不同于7月份,并且相关符号呈相反趋势,因而由不同季节海温导致O3层的遥相关型也不相同。此外,海温对O3层的变化存在着持续的影响,导致不同季节海温对O3层的影响效果产生叠加,使O3层对海温的响应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波列结构特征。表明了热带东太  相似文献   

9.
保护臭氧层     
保护臭氧层七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逐渐变薄并出现空洞,之后这臭氧洞于每年春季重新出现,并逐渐扩大。到1985年,美国“云雨7号”气象卫星探测到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达到相当于美国大陆的大小;1986年在北极上空附近也发现了臭氧洞,其范围和格陵...  相似文献   

10.
大气低频振荡研究回顾与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国强  朱乾根 《气象科技》2003,31(4):193-200
文章对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回顾了热带和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发展情况,低频振荡与季风的关系,并叙述了大气低频振荡的起源和维持机制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第一次分析研究并给出了中国北京地区大气臭氧层的基本状态:它的总含量、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这些变化和大气环流及某些气象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  相似文献   

12.
《暴雨灾害》1996,15(1):28
据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资料,同温层的臭氧层正在继续变薄,这一状况还将持续到2000年。但美国地球物理协会根据卫星的最新测量宣布,虽然臭氧层目前仍旧比  相似文献   

13.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在标准大气状况下仅3厚,对生态环境起着绝对保护作用。从6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平均总量大约每10年以1%的速率减少,引起全世界地球和环境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并对臭氧减少的状况、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资料,同温层的臭氧层正在继续变薄,这一状况还将持续到2000年。但美国地球物理协会根据卫星的最新测量宣布,虽然臭氧层目前仍旧比  相似文献   

15.
刘强 《干旱气象》2011,(3):355-361
大气稳定度方法主要分为2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利用地面风速、云量、日照强度等资料对大气稳定度进行判定,此种方法主要针对开阔平坦乡村地区,资料采用城郊气象站或飞机场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并未考虑特殊的下垫面,如城市、山地、水面等的动力和热力因子对稳定度的影响,只是半定量地给出稳定度扩散级别。第二类是基于高空气象...  相似文献   

16.
陈辉  全利红  徐大海 《气象》2014,40(8):1000-1005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凸显,大气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引入一些新的方法能更全面和细致地评价大气环境影响。本文基于法规模式体系,介绍在实际环评工作中用到的四种方法,包括足迹(footprint)函数法、四维通量法、源解析法和动画演示法,对其原理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描述。这些方法以大气导则推荐的模式系统为基础,从不同视角深入地描述大气污染物的运动和分布特征,在大气环评工作中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大气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7.
熊效振  王庚辰 《大气科学》1993,17(5):611-620
本文在充分考虑太阳紫外辐射在大气中传输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引入局地地面气压、臭氧和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变化,利用Delta-Eddington近似法计算了中国地区冬季(1月)和夏季(7月)晴天时地面太阳紫外辐射(0.290—0.400μm)和紫外B辐射(0.290—0.325μm)的分布,并进一步计算出臭氧总量减少5%、15%时紫外B的变化.结果指出,由于臭氧总量的减少,中国北部地区紫外B的增加比南部地区显著.平均而言,臭氧总量减少1%时,冬季紫外B将增加1%左右,夏季紫外B将增加0.6%—0.7%.  相似文献   

18.
大气本底观测是指对全球或区域尺度范围内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及变化特征的长期观测,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定义,大气本底观测"以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开展全球性的大气化学组成及相关物理特性的长期观测,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产品服务,以满足了解和控制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日益增加的影响的需求".当前与大气成分变化相...  相似文献   

19.
Bojk.  RD 张永萍 《气象科技》1994,(3):64-64,F003,42
臭氧层的最新情况RumenD.Bojkov以往的国际臭氧评价──WMO臭氧报告第16号(1998)、第20号(1990)和第25号(1991)──以及收编在1994年评价中的最新研究已表明: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两半球中纬度和极地地区的臭氧总量都有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氨、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所组成。在离地面10~50公里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公里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伍,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公里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小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有2~3毫米厚的薄薄一层。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