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际海域的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所了解的众多与发生赤潮有关的因素均非赤潮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不存在稳定的赤潮诱发因子。赤潮的发生是富营养化、适合的光合作用条件和赤潮藻本身的死亡率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这3个因素以及这3个因素有关的其他因素都可能成为赤潮发生的激发因子。根据此概念建立了赤潮生消过程的动力-营养盐-赤潮藻间的耦合数值模式,成功地数值模拟了1998年3-4月在香港沿海实际发生的赤潮生消的全过程。该模式对于研究赤潮的发展过程及预报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萍 《海洋信息》1998,(7):18-18
1998年3月中旬至4月底,粤港两地发生大规模的赤潮,其始发点是深圳大鹏湾的南澳镇,爆发点是与之隔海相望的香港赤门海峡,后赤潮又沿着香港海域向西南方向蔓延,逐步扩展到广东省的万山、桂山,直至阳江市的阳东县海域。赤潮造成粤港两地损失鱼类700余吨,其中广东省损失350多吨,香港300多吨,直  相似文献   

3.
珠海桂山岛米氏裸甲藻赤潮对鱼鳃损伤的病理学组织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3~4月广东沿海及香港海域爆发了大规模的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赤潮.此次赤潮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给广东省及香港的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粤港两地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亿元,其中广东省近5000万元(羊城晚报,1998年4月25日).为了研究此次赤潮发生过程中赤潮生物变化趋势及赤潮引起大量死鱼的原因,笔者对发生赤潮的珠海桂山岛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对赤潮发生水域养殖鱼类鳃组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为进一步研究此类赤潮的成因、消长及防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赤潮发生和蔓延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中发生的赤潮不是单纯的生物生态问题,而是在海洋动力环境条件控制下的生物生态问题.对4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来证明动力条件对赤潮的发生、蔓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4种情况是:(1)1998年春实际发生在香港海域的赤潮的生消全过程;(2)改变潮差后的赤潮生消全过程;(3)改变流场的扩散强度后的赤潮生消全过程;(4)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海区的周边地形来控制赤潮的蔓延途径.这些模拟结果表明海洋的动力条件不仅对赤潮的蔓延发挥输运作用,而且对赤潮的形成有影响,在某些条件下它对赤潮的发生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特大赤潮袭击了我国香港和广东珠江口近海海域。在这股来势凶猛的赤潮灾害中,香港养殖鱼户损失上亿港元,深圳市仅海水网箱养的鱼就死亡达150吨,赤潮灾害给两地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为此,记者就赤潮灾害的研究与防治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的赤潮专家、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赤潮工作组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邹景忠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水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2002年6—7月对象山港进行生态调查的资料,报道了象山港水域目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4个门25属43种)和分布特征及赤潮生物的分布现状,并与1988年同期资料进行比较,认为象山港浮游植物数量在增加,赤潮发生的时间和赤潮种类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象山港赤潮多发生在春末夏初;赤潮生物的变化:硅藻类-甲藻类-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7.
沈Hong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T001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营养盐和微量元素与黄骅赤潮的相关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主要通过1989 ̄1992年河北省黄骅市沿海一带赤潮水质监测的结果,探讨赤潮发生期间营养盐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营养盐的富集导致赤潮藻类的快速增殖,微量元素Fe和Mn的过量又是赤潮形成的诱发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1989~1992年河北省黄骅市沿海一带赤潮水质监测的结果,探讨赤潮发生期间营养盐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营养盐的富集导致赤潮藻类的快速增殖,微量元素Fe和Mn的过量又是赤潮形成的诱发因子。  相似文献   

10.
高清清  曹兵  杨波  王超  朱旭宇  许娴 《海洋通报》2017,36(2):217-221
利用1997-2014年江苏海域赤潮发生记录资料,系统分析了江苏海域赤潮的分布特征,并对赤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平均2次/年,年发生频率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赤潮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5-9月,又以5月份发生频率最高,7月份次之。赤潮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连云港海州湾海域和南通以东海域。连云港海域爆发的赤潮多为有毒的甲藻赤潮,少数为硅藻;南通海域赤潮种多为硅藻。连云港附近海域赤潮优势种的变化很可能与该海域营养盐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赤潮发生前的天气系统与赤潮位置关系,发生与消亡时水文气象各因子变化情况出发,对2007~2015年发生在江苏海域的各个赤潮案例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发现:在赤潮发生海域邻近都有低压或温带气旋出海过程,且大部分在黄海海域停留了24 h左右。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赤潮前1~12 d,且赤潮大部分发生在天气系统移动方向的左侧。赤潮发生前出现的降压、升气温、降水、向岸大风、升水温、降盐、向岸浪等特征,有利于赤潮的发生;赤潮发生后期出现的升压、降气温、无降水、大风、降水温、升盐、大浪等特征,可能有利于赤潮的消亡;同时,初步给出引发赤潮发生与消亡的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量值范围。研究得到的结论,可用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与消亡条件预测。  相似文献   

12.
赤潮卫星遥感监测与实时预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韦艮  毛显谋 《海洋预报》1998,15(3):110-115
本文根据赤潮水体光谱特征和赤潮环境要素,提出了赤潮卫星遥感监测与实时预报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成功地监测和预报了1997年11月发生在广东沿海的金囊藻赤潮和1997年7月发生在汽油嵊泗海区的液光藻赤潮。  相似文献   

13.
赤潮对海水养殖业的危害与防治对策王方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1前言近几年来,一些海域富营养化加重,引起赤潮灾害不断增多。1990年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较大面积的赤潮34起,为1961~1980年这20年平均值的3O...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朝高发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赤潮生物种类增加,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赤潮,赤潮危害程度在增大,这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和生物条件、河口最大军浊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口海域赤潮高发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同时河口海域甲藻孢囊也是赤潮发生的种源。建议建立赤潮立体监测体系、赤潮信息管理系统、海产品赤潮毒素卫生检疫制度和赤潮应急响应机制,全面加强长江口海域的赤潮监控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沈竑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6.
以1977-2012年中国海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及2001-2012年赤潮的月发生频率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时间序列。赤潮的年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分段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月频率的季节性最大值在5月(约18.22),随机波动的大小随时间序列逐步增加,波动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法分别对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呈年平均增加1次的缓慢趋势上升,2013-2016年5-7月份为赤潮高发期,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稳定在25次左右。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域赤潮发生与海温及厄尔尼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以及期间与厄尔尼诺指数关系,分析认为①海域表温对我国4个海域赤潮发生有较显著影响.②2000~2007年4个海域发生的赤潮次数:东海>渤海>南海>黄海;2000~2007年4个海域赤潮发生面积:东海>渤海>黄海>南海.③1986~2007年厄尔尼诺对赤潮发生次数有一定的影响,4个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厄尔尼诺的相关程度不同:东海>南海>渤海>黄海,其中1999年后厄尔尼诺对中国近海赤潮发生次数具有显著影响.④1977~2007年发生的10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1977-2012年中国海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及2001-2012年赤潮的月发生频率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时间序列。赤潮的年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分段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月频率的季节性最大值在5月(约18.22),随机波动的大小随时间序列逐步增加,波动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法分别对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呈年平均增加1次的缓慢趋势上升,2013-2016年5-7月份为赤潮高发期,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稳定在25次左右。  相似文献   

19.
南海大鹏湾海洋褐胞藻赤潮及其成因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于1991年3月20-21日在大鹏湾首次发生海洋褐胞藻赤潮。对此分析了赤潮发生前后海洋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以风速,气压,盐度,温度,磷酸盐,硝酸盐,铵盐,铁离子等8项指标为基础,改变参数组合,对采自1991年3-5月特定站位(So)的各样方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1-32和水温为20℃的适宜条件下,铁离子和风速是形成本次赤潮的主要环境要素;大量营养盐尤其是硝酸盐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收集统计了2008—2017年的福州沿海赤潮记录历史资料,对近十年福州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2010年赤潮发生的面积最大。近五年(2013—2017年)与之前五年(2008—2012年)相比,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持续天数和发生面积都呈明显减少的趋势;(2)赤潮的发生期为3—9月,高发期为5—6月;(3)赤潮主要发生在黄岐半岛沿海、闽江口沿海、长乐沿海、福清湾-海坛海峡海域和罗源湾海域,大部分发生在黄岐半岛沿海。封闭型和半封闭型海域发生的赤潮较多,不同藻类的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区域特征;(4)引发福州沿海赤潮的藻种有8种,分别是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夜光藻、柔弱拟菱形藻、圆海链藻、刚毛根管藻和丹麦细柱藻,其中前3者为主要影响种,作为其中唯一的有毒藻种,米氏凯伦藻虽然在发生次数、持续天数和发生面积上占比均不大,但是近十年福州沿海几乎所有由赤潮灾害导致的重大渔业经济损失均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