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合理利用与规划的前提。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选取海拔、坡度、坡向、水源保证条件和交通条件等五个评价因子,通过ArcGIS进行单因子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根据评价模型对单因子评价分析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耕地适宜性等级分布专题图,最终得到四川省耕地适宜等级的空间分布以及各适宜等级所占总评价面积的比例,为四川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结合评价模型对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海军  孔祥冬  张勃 《冰川冻土》2016,38(5):1440-1446
以黑河山区为研究区域,利用Logic回归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区土地利用进行适宜性评价.以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作为背景值,构建气温、降水、海拔、坡度、人口密度、水系、交通网、村镇分布8种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尺度训练的方法确定适宜性评价最佳模拟尺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评价因子进行Logic回归分析,得到评价因子对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影响程度.利用Spatial Analyst模块对对黑河山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适宜性评价最佳尺度为210 m(ROC=0.79).(2)Logic回归结果显示,坡度、气温(βTemp=1.11)、降水对林地、草地的影响程度较高,同时距道路距离、人口密度(βPop=-0.555)对其分布也有重要影响.(3)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排序为:Max林地=Max耕地 > Max建设用地 > Max裸地 > Max草地 > Max水域,林地与耕地最高,适宜性达到0.99.  相似文献   

3.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该文以白庄煤矿为例,在分析土地复垦相关因素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制定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最终确定了复垦区各单元的复垦方向,对同类地区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郑祥凤  丁美青 《安徽地质》2021,31(2):161-164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日益增多,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不容忽视.本文以六安市规划区为例,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的方法综合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为日后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程雨  朱庆杰  党旭光  刘峰 《岩土力学》2009,30(Z2):505-508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建设应重视土地的防灾适宜性评价,由于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要从防灾的角度进行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开发基于GIS城镇建设用地防灾适宜性评价方法,借助IDRISI软件,通过对比分析GIS-OWA与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在决策策略上的区别,计算了唐山市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土地利用适宜度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四川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岷江上游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基础信息库;利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应用模糊集合综合评价法及对各土地适宜性监介指标确定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进行了岷江上游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并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及今后改造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极限条件法是目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文章应用极限条件法,对广安桂兴石灰岩矿损毁土地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评价中采用地形坡度、表土层厚度、周围土地利用现状、排水条件、地表浅层物质组成和生产管理便利性等6个主要因子进行判定,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和公众意愿等因素,最终确定拟复垦土地的复垦方向。结果表明:评价总面积为76.982 8hm~2,适宜复垦为有林地的面积为39.371 2hm~2,适宜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为34.747 1hm~2,适宜自然留置、自然积水形成坑塘水面的面积为2.864 5hm~2。通过研究,建立了该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编制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影响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条件,分别构建了普通因子和敏感因子的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指标体系加以量化,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利用AHP对熵权法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最不利等级判别法进行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并以广东深圳市南山区为例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市南山区地下空间资源适宜性好的区域占47.81%,适宜性一般的区域占43.63%,适宜性差的区域仅占1.92%,禁建区占3.30%。该评价结果可为深圳市南山区的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参考,评价模型和权重确定方法对未来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9,(6)
借助Map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得评价区各单元格评价因子的分级数据,并采用评价单元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进行了丰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差区主要分布在赣江以西,曲江镇-仙姑岭以南一带;适宜性区主要分布于仙姑岭以北、皮湖水库以南、赣江以东等地。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为规划区各板块功能分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郭骏瀚  刘凯 《地质论评》2024,70(3):1083-1096
为了选择最优的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地下空间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评价,给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合理的规划支持,笔者等选取了3种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进行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利用 ArcGIS生成了南山区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最不利等级判别法评价模型较为适用于南山区的地质适宜性评价,突出了敏感因子对于南山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制约性作用。笔者等的研究对未来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的模型选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深圳市南山区的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广昌县竹坑铜银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华造山带武夷隆起区中段,江西省广昌县和福建省建宁县交界处。本次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入手,对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所含元素含量用电子探针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矿石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推断竹坑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矿体赋矿围岩主要有震旦系下统上施组混合花岗岩;矿体赋存于北东向F4断裂构造内,均受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共同制约;铜银矿体形态较简单,呈脉状、似层状、船状产出;竹坑铜银矿化与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紧密相关。矿石中黄铁矿Fe/S平均值0.82~0.83,小于0.875,Co/Ni比值1.26~53;显示出热液成因特点。矿石中黄铜矿平均成分的矿物化学式为Cu 0.933 Fe 0.971 S 2,显示竹坑矿床中黄铜矿普遍富硫的特点;矿石中闪锌矿呈红褐色,闪锌矿中Fe含量为8.466%~10.748%,平均值为9.334%,含量明显偏高;从而表明了矿床黄铜矿形成于中低温环境。综上现象推断广昌县竹坑铜银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龙游县是依据“浙江省典型市县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项目任务及要求选择的评估区。基于总结、示范的需要,重点介绍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方法技术、成果整合及应用情况。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将土地质量划为5个等级,根据室内、野外的验证情况,调整评估指标、指标权重及评估单元,进行重新评估,以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为了土地管理部门更方便地利用评估成果,将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用叠加法进行整合。整合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相同农用地等存在的差异性。龙游县国土部门充分利用了本次土地质量评估成果,对城镇周边已规划的建设用地进行了重新布局。调整后,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得到了保护,建设用地的总量也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潜力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所能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的程度。该文通过对沂南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以2011年基期年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以行政村为测算单元,采用全面调查和实地调研测算的方法,分析确定沂南县土地整治潜力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土地级别划分及地价水平已有较大的变化,原有的基准地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地价体系也亟需修正更新。该文结合拜城县的具体情况,并遵循所选因子与土地的相关性,确定拜城县城区土地定级因素,在分析各定级因素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各因素的分值,划分土地等级。通过对拜城县城区的土地进行定级估价作出修正和更新,将对土地的监督管理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74年MSS、1999年TM、2007年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辅以实地踏勘,考虑一个完整的峰丛洼地等,扣除其平坝部分后作为评价单元,获得了贵州省盘县3个时期的石漠化数据并计算了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土地的演变轨迹。相应于1974年、1999年、2007年3个时段,研究区土地退化演变轨迹可分为8种,并可进一步归纳为不变型、逆转减弱型、反复型和加重型4种演变过程类型,从1974年、1999年到2007年未发生过变化的不变型轨迹面积占较高的比例。研究区的喀斯特土地可分为石漠化土地、无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已恢复土地和潜在可恢复石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市县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为国土资源与空间更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宜昌市农业生产适宜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划分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5类区域。结果表明宜昌市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为3412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7143 km2;适宜进行城镇建设的土地面积为748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14679 km2。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均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条件好;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难度大。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规划数据有部分出入,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差不大,农业生产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耕地保有量红线面积多132 km2,分布于农业生产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98%;城镇建设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建设用地底线面积少611 km2,分布于城镇建设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7.99%。将评价结果叠加在谷歌卫星图上,在空间上观察是否与土地现状一致,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适宜区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不适宜区的准确率为9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17.
王洪翠  杨忠芳  李伟  陈龙 《地质通报》2008,27(2):203-206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是一项系列工程,其中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工作非常复杂,对工作区进行评估单元的划分是核心内容。评估单元是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的最小空间单位。以山西忻州盆地为例,采用评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相叠加的方法.对其进行国家一省级评估,为国家、省市土地的宏观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8.
把影响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所有环境要素综合起来,分解量化指标,重建评价体系,提出宏观指标分等、微观指标定级的新观点,并就县市级农用土地环境质量进行全要素整合评价和等级评定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保证评价精度和把握等级评定的关键步骤是正确选择和划分评价单元;土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清洁度指标是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所有被整合调查要素和评价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刚性指标,在评价中必须加大权重;全要素整合评价可以弥补农业或土地部门多指标评价的不足,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状况。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全要素整合评价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准确划定、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和建设用地的区划调整以及土地基准定价能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土地质量是土地管理、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前提,土地质量评估是打造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质量型、生态型”管理的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本文根据上海地区现有工作程度,详细介绍了全市、典型县区土地质量评估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乡镇级土地质量评估工作,分析了不同工作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工作中评估单元、评估指标、评估标准等的异同,为进步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制定合理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政策措施,在建设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德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