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地震》1982,(4)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ISCSEP)于1982年9月14日胜利结束。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国 相似文献
3.
4.
《山西地震》1982,(4)
一 般问题中国大陆地区快速破裂场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李永善、李金正(陕西省地震局)本文利用强震活动资料,探讨了快速弹性破裂面、破裂体、破裂区、破裂系和破裂场之间的关系.指出,破裂场是客观存在,可以用模糊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本文还从破裂场角度探讨了我国大陆地区的主要强震带的成因及其与板块边缘强震带的关系.认为,板内强震带以板块边缘破裂带向板内逐步扩展的结果,整个地壳和板内地壳快速弹性破裂的主要形态是网络式的破裂.破裂的次序是先大块后小块,先边缘后内部,先两端后中间.我国近百年来的强震活动和迁移图象与上述推论非常符合.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于整个地壳和板内地壳的快速弹性破裂的初步假设(或模式).它可能对进一步研究板内强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简况。参加此次讨论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包括中国的28篇。此次讨论会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7.
第七类一篇短文扼要复述了1982年在北京召开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概况,说明有关内容详见本刊过去对该讨论会的评述介绍;同时附加说明1982年度在地震方面的另一些较重要会议情况曾先后在本刊1982年或83年各期刊登过,在此不再复述。 相似文献
8.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79年4 月在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的专家会议上提出的,后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赞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地震学会共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括地介绍了将于1982年9月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文章介绍了会议的宗旨,概述了会议发起和筹备的过程及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并着重介绍了会议的五个专题及每个专题中的综述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 相似文献
10.
11.
12.
国际地震电磁学术讨论会与震磁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震磁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2000年9月19-2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以及中、美、日、俄等国家的震磁研究进展,表明震磁前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主持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讨论会”于1985年9月3—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模糊数学用于地震研究方面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中、美、日、民主德国和新西兰等国的52个单位9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议交流了大约70篇论文,其中在大会上宣读了52篇,宣读的论文包括以下五个专题:1.综述报告;2.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与土木工程中的应用;3.模糊数学在地震危险性估计和地震预报中的应用;4.应用模糊数学;5.相关研究。本文除对这次讨论会概况和各专题分别扼要介绍外,并述及在讨论会的闭幕式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会议程序委员会包括三项建议的倡议书。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会前编印了会议的部分论文的论文集,现正在编辑续集,不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1980年10月20日至24日在阿根廷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的概况,着重介绍了两位美国地震学者对南美地区所作地震预报的物理依据,地震界人士对此次预报的评论以及预报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1986午5月21日—26日在杭州召开的“地震活动大尺度相关与构造微动态”学术讨论会的概况。来自全国从事地震活动性、震源物理、地震地质、地震前兆、形变测量和力学等专业的约3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①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的大尺度相关现象;②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可能机理;③在地震预报应用中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由地震预报转向地震预测”学术讨论会滨野洋三在地球行星科学关联学会1993年联合大会时,东京大学理学部的滨野洋三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井田喜明主持召开了题为“由地震预报转向地震预测”的学术讨论会。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思路是,地震预报是基础地球科学最尖... 相似文献
18.
19.
回顾地震预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肯定,地震活动的分析作为预报地震的重要方法曾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某些成功,但大量的错报、漏报说明不少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如何根据各种动态图象的含义,采用相应的较合理的分析方法。2.如何正确地判别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是否为大震的前兆。3.如何较客观地估计各种方法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