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乌石凹陷发育优质烃源岩,具备优越的烃源条件,为油气的富集成藏提供了重要的前提。通过对乌石凹陷成藏主控因素深入分析,提出乌石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两种成藏模式。自古近纪以来,一方面乌石凹陷沉积多套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与上覆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另一方面,凹陷内主干断裂的发育演化不但控制了前期烃源岩的差异性沉积,同时还控制了后期已生成油气的运聚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断裂活动与砂岩的沉积充填形成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加之长期差异性的油气生成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乌石凹陷东区源内横向运移-垂向有限调节与乌石凹陷中区近源垂向运移-横向有限调节两种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乌石凹陷这一成藏特征的发现对后期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和油气复式成藏理论为指导,总结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认为西湖凹陷具有油气规模“深大浅小”、油气类型“上油下气”、油气富集“近源近断”的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而建立了特色的西湖凹陷“塔”式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中浅层花港组由于泥岩盖层条件相对较差以及晚期近EW向断裂对早期油气藏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油气成藏条件不是非常有利;而深层-超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持续生烃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深层-超深层砂岩储集性能依然保持较好,异常高压改善了储层物性并提供油气运移的动力,“千层饼”式储盖组合和早期烃源断裂控制了油气纵向展布。因此,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砂岩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地壳为相对软弱的过渡壳。西湖凹陷中新世末以前属于萎缩型盆地,上新世伴随冲绳海槽的形成才成为扩张性盆地。受构造控制盆地萎缩期沉积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整体表现为海退;第二,沉积范围逐次减小;第三,泥岩百分比越来越低,盖层条件越来越差。平湖组存在区域盖层,钻遇断块气藏;花港组存在局部盖层,背斜充满度高,断背斜充满度低,断块未成藏;新近系盖层条件更差,断背斜亦未能成藏。由此可见保存条件是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保存条件好的领域是西湖凹陷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为基础,以不同构造带和含油气层系油气成藏特征为依据,将文昌B凹陷及周缘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划分为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骨架砂岩近源垂向运移的古近系断层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南部陡坡带断裂+砂岩垂向运移的新近系背斜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北部缓坡带骨架砂岩近源侧向运移的古近系地层超覆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及北部凸起区骨架砂岩+断裂长距离侧向运移的新近系背斜圈闭聚集成藏模式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油气成藏模式的"源-汇-聚"等油气运聚成藏特征,指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同时,根据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富集规律,对文昌B凹陷及周缘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评价预测并经钻探获得了证实,取得了较好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5.
油气成藏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部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我们从有机包裹体研究入手,结合成藏作用模拟,分析丽水凹陷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为E2末期,新近纪至现今也有一定的油气运聚。通过成藏作用模拟,认为该区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可分为3期:E1、E2和N-Q。根据成藏特点,将该区划分出4种主要成藏模式,即凹中隆多期充注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东次凹西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西次凹西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和浅层次生油气藏成藏模式。同时,从油气生成、运聚、成藏特点出发,将该区划分出下部异常压力和上部正常压力成藏系统。不同成藏系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在构造、沉积地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西北沙巴盆地不同构造区烃源岩、储集层、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并分析了构造对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该盆地的主要烃源岩是Stage Ⅳ泥/页岩;有利储集层为由Stage ⅣC、Stage ⅣD砂岩组成的上砂岩单元、Stage ⅣA砂岩组成的下砂岩单元以及Stage ⅣC、Stage ⅣD滑塌形成的深水浊积扇;总结出下、上及深水3套储盖组合。盆地各烃源岩、储集层受构造—地貌控制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区;受不同时期变形作用的影响,盆地各构造区内发育不同类型的圈闭,进而控制了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7.
大坎波斯盆地是世界深水沉积勘探的热点盆地,但针对其北段的埃斯皮里图桑脱盆地盐上油气富集规律的系统研究尚未展开。为进一步指导埃斯皮里图桑脱盆地盐上的油气勘探,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该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埃斯皮里图桑托盆地发育盐下湖相和盐上海相2套烃源岩,且储层主要为盆地北部上白垩统—新近系深水水道砂岩;②依据盐岩层滑脱变形的构造特征,可将盐上构造格局划分为盐滑脱带、盐底辟带和盐推覆带;③盐滑脱带成藏模式表现为盐下和盐上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分别通过盐窗和盐相关断裂运移,最终在盐滑脱形成的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④盐底辟带成藏模式表现为盐上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盐相关断裂运移,最终在盐底辟相关背斜和盐侧翼遮挡的圈闭中成藏;⑤储层、盐相关铲式断层和盐岩活动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辽河滩海地区为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量接替区,搞清其成藏特点与成藏主控因素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总体上,油气富集带围绕生烃洼陷呈环带状分布且已发现油气藏多分布于主干断裂附近.但不同地区油气分布存在差异性:西部和中部聚油,东部油气并存;西部缓坡带主要为反向正断层控制下的断块油气藏,中部和东部陡坡带为主干断裂控制下的断...  相似文献   

9.
费尔干纳盆地是位于中亚地区南天山山系中呈负向地形的坳陷,受基底断裂和区域构造活动控制,形成3个不同的构造层系。盆地基底为褶皱造山条件下形成的强烈变质的古生代地层,中部的盆地盖层沉积为中生代至古近纪拉张裂谷稳定沉降条件下形成的,最上部为新近纪至现今造山阶段形成的磨拉石建造。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发育中下侏罗统湖相沼泽相泥页岩、上白垩统乌斯特里奇组区域海侵层和古近系海相泥岩和泥灰岩等3套烃源岩;发育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4套含油气储集层系;且区域性盖层、准区域性盖层和局部盖层发育,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受构造变形和沉积环境控制,主要发育构造型、构造—地层型和地层(岩性)型3大类型油气藏(田)。第四纪早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内油气田的最终分布,扭断层破坏了已有的圈闭并为烃类向上覆新近系储层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造成大量烃类气体散失。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地质、钻井、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在油气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控制西湖凹陷孔雀亭气田油气成藏及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孔雀亭气田油气主要分布在始新统平湖组储层内,具有"上油下气"的纵向分布特征,以断块型凝析气藏为主,原油及天然气来源于自身和西部次洼平湖组源岩联合供烃。孔雀亭气田油气成藏及富集主要受断层封堵性、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及流体充注历史的联合控制,断层封堵性控制了油气藏的含油气性,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制约了油气层厚度和含油气饱和度,流体充注历史决定了油气藏的现今赋存相态。  相似文献   

11.
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湖凹陷区域研究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发展史、排烃史、成藏期痕检资料、岩相组合等资料,重新认识西湖凹陷新生代盆地发展过程中圈闭(地层、构造)形成时间、烃源岩排烃时间、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时间、多种疏导方式及形成时间以及对油气藏的破坏事件发生时间,推演西湖凹陷成藏史发展过程。结合新的油气成藏认识,提出今后工作方向的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在盆地北部深水区(美国一侧)可能存在着油气成藏下组合,具有古生新储的成藏特征.侏罗系发育了主力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深水区中一半的烃源岩尚处在生油期;白垩系发育主力成藏组合,储层物性良好.整个盆地广泛发育的盐岩地层使盆地的地温梯度较低(约1.8~2.3℃/100m),致使成藏期偏...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南海西南部西纳土纳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基于最新的地震、测井、地化和油气藏储量等数据,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成果,从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特征研究等方面开展系统的描述、刻画和分析,从而预测盆地资源潜力和评价地质风险,优选勘探有利区。研究表明,西纳土纳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分别对其中6个具有商业油气价值的已证实和远景成藏组合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和资源面积丰度类比法计算待发现资源量,最终预测盆地待发现油气总资源量890.16MMboe,其中Penyu次盆Penyu组成藏组合内资源量(587.22MMboe),占全盆地总资源量的66%。参考烃源岩、储集层、圈闭、运移、盖层和保存等成藏要素的评价结果,应用资源—地质风险概率双因素法优选出1个Ⅰ类成藏组合,1个Ⅱ类成藏组合,2个Ⅲ类成藏组合和2个Ⅳ成藏组合。应用成藏组合范围叠合法,综合分析认为Anambas地堑西北部Arang组构造—地层成藏组合是盆地最有利勘探区。首次应用的盆地演化—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递进研究思路和成藏组合评价方法对东南亚陆内裂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研究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渐新统花港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在不同的含油气构造中,气藏的气柱高度及圈闭充满度差别大,说明不同的含油气构造具有不同的成藏主控因素。基于三维地震及多口钻井资料,从烃源岩、圈闭条件、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等方面,以H3气藏为例,通过对典型气藏的解剖,对H3气藏的成藏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构造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中央背斜带油气主要来自于始新统煤系烃源岩,渐新统花港组具备良好的圈闭条件及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有效的输导体系,而良好的后期保存条件则是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油气充满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油气成藏条件角度,充分运用西湖凹陷地震,油气源对比,生烃强度和TTI科技攻关,新成果以及油气化探,相领凹陷钻井揭示的古新统油气地质资料等,对西湖凹陷尚未钻井揭露的古新统成藏组合,进行了较全面油气地质条件分析,并认为该组合在保斜坡带某些有我块有着较好的油气成藏背景。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已发现多个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和含油构造,运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碳酸盐潜山主要分布在一号断裂带至二号断裂带附近,其中一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上石炭统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互层,沉积微相以碳酸盐台地-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裂缝、溶孔、溶洞等储集空间;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下石炭统下部石磴子段、孟公拗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沉积微相以台内灰岩滩沉积和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良好的裂缝型储集层。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地下水活动、古构造应力以及潜山上覆地层岩性等内因和外因诸多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涠西南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发育孔隙、裂缝、溶洞等多种储集空间,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西湖凹陷以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为界,将盆地的发展演化分为裂陷、坳陷和区域沉降三个阶段。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构造带的沉降速率存在差异,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史也不一致。生、排烃史模拟表明:平湖组烃源岩的生烃强度最高,花港组烃源岩的生烃强度相对较小;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部位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大于保斜坡带;主要应用Basin Mod盆地模拟软件系统,通过对流体势、温压系统、异常压力的分析,探讨西湖凹陷中南部油气运聚成藏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中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西南部,其勘探程度低,对油气成藏条件欠缺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简要介绍地层与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及输导介质等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认为海中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多套储集层、多种类型圈闭和复合的输导介质,具备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较为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垦利A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垦利A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北洼和南次洼沙河街组沙三中段、沙四段均发育优质烃源岩,油源供给充足;储集层储层物性好,盖层区域分布稳定,形成3套有利储盖组合;油源断层、渗透性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油气富集层位具有“西浅东深”特征。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3种油气成藏模式:构造东部为近源“侧向式”成藏模式,在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中生界潜山成藏;构造中部为远源“阶梯式”成藏模式,具复式成藏特征;构造西部为远源“网毯式”成藏模式,在新近系馆陶组成藏。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分布差异大。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成藏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凸起带、斜坡带和缓坡带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差异大,油气成藏模式不同。凸起带以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并含少量小规模地层超覆油藏,缓坡带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研究区内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油气藏分布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断层发育区,通过断层、不整合和砂体的三维输导体系,油气可以发生长距离运移,形成构造和不整合油气藏;在断层稀少区,油气以近源运移为主,形成岩性油气藏。初步勘探开发结果显示,岩性油气藏的地层压力高、产量好、前景大,成藏模式为油田老区的“增储上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