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藏公路冷曲河段工程地质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公路改扩建工程。深入系统地认识冷曲河廊道工程地质条件是保障工程建设和交通安全的科学基础。本文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进行了定性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岩土体内摩擦角与粘聚力、断裂密度与活动性、外动力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工程地质指数与集对分析模型分别对工程地质区及亚区进行定量评价;将定量评价结果与定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并用公路灾害线密度进行验证,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分为3个区和6个亚区,并编制了廊道工程地质分区图,结果可为川藏公路工程整治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拟建场地位于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石油化工区石化六路东南侧,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拟建场地处于地质构造相对微弱、较稳定的构造环境,场地为构造基本稳定区,岩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人工填土层、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和泥盆系春湾组砂岩风化层。勘察区下部的泥盆系春湾组砂岩全、强风化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较小变形的特点,是勘察区内良好的桩基础持力层。在自然条件下场地地基稳定性差,在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后,基本适宜本工程建设。建议对场地采用强夯法对场地进行全面的地基处理。研究结果为工程设计及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全面调查分析连云港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诱发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及气候植被因素考虑,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露天开采、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等15个评价因子,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利用模糊评判法对各隐患点的易发性指数进行计算、统计,将连云港市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最后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生成了易发性分区图,实现了地质灾害易发防治分区的目的,为连云港市后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国沅 《西部资源》2023,(3):19-20+23
软土作为一种不良土,在汕头市区广泛分布,其工程特性表现为天然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大以及渗透性低等,易发生不良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基于区域地质资料和汕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地质调查,对汕头市区软土埋藏条件、结构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特性进行分析,提出由其引起的沉降变形、滑移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并在软土地基处理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工程地质建议,对区内工程建设和地面沉降防治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80年代TM卫星影像及各种研究资料作为基本信息尖,反地壳稳定性作为一级工程地质分区的基本依据,亚区的划分则综合考虑了地貌条件、岩土体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地面稳定性等因素,将安徽沿江经济带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区、8个工程地质亚区,并分别就其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惠州市潼湖生态智慧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查清了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分析了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区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共划分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三种类型,并指出了各易发分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结果可为潼湖生态智慧区群测群防网络建立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地质数据,对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相君 《西部资源》2013,(1):120-121
针对钻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各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加强以及如何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水平,为了确保成桩质量和桩基工程的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家龙 《西部资源》2019,(3):101-103
通过对广州市增城区某酒店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对拟建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及适宜性做出了相应的评价,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提供相应的地质资料和工程参数,提出了地基与基础方案的建议和有关的工程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9.
文章详细阐述了南海新交通1标的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情况,并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确定了工程桩基方案、车站基坑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0.
工程场地位于褶皱山地、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工程建设前期需对场地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进行评价,以确保顺利施工。本文通过场地勘察,认为场地总体地势起伏较大,场地施工需进行局部平整。场地内未见褶皱、破碎带、断裂带等构造,地层岩性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黏土、砂质黏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质环境较好。场地土类型总体为中硬土,施工可不考虑液化影响问题,强风化花岗岩,可作为拟建多层建筑物及地下室天然地基或桩端持力层,强度高,变形小,可防止桩基不均匀沉降。综合评价,场地属构造基本稳定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基本稳定;场地内工程性质较稳定,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采取一定防护措施可解决,本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风沙土是形成于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由于风沙土赋存环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的特殊性,沙漠地区的工程建筑要经受更为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常常引起不良的工程地质现象,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运行。沙漠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为盐害、沙害及地基不均匀沉降。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的原因及条件,并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3~2010年吉林省春季土壤含水率数据及相关数据,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讨论吉林省春季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春季0~3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总体上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1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空间差异最大;土壤层之间的距离越近,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越好,东部10 cm深度与其他层次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好于中西部,中部相比东部和西部而言,各层次之间土壤含水率相关性最差。研究还发现,田间持水量和降水量是影响吉林省土壤含水率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田间持水量对中部和东部的土壤含水率影响更大,而降水对中部和西部的土壤含水率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时空转化的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盐地碱蓬种植年限(0 a、1 a、2 a和3 a)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及盐离子在0~12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盐地碱蓬在盐碱地中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滴灌种植盐地碱蓬后土壤盐分在剖面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根区(0~40 cm)土壤含盐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根底(40~120 cm)土壤则先增加后下降;Na+和Cl-因容易被水淋洗和植物选择性吸收多,根区土壤中Na+和Cl-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有显著降低,Ca2+和SO42-不易随水移动,淋洗程度低,HCO3-和Mg2+第2 a和第3 a的淋洗效果明显好于第1 a;经过3 a种植后土壤中毒害离子Na+与Cl-和在表层盐分组成中的比例下降,Ca2+比例上升,钠吸附比(SAR)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人工苹果园持续时间对土壤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陕西渭北旱塬典型苹果园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该区洛川县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试图阐明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苹果园的高投入种植管理模式,能够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富集,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树龄的增加(0→60 a),在0~20,20~40、40~60 cm各土层砷含量的差异逐渐减小(4.1→0.4 mg/kg);40 a树龄果园土壤铬含量在各个土层均达最高值(分别为:87.3、89.7和94.6 mg/kg),而60 a果园则在各个土层均达最低值(分别为:76.0、79.5和73.3 mg/kg);0~20 cm,铜含量与镍含量随树龄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22.9→31.7 mg/kg与29.6→31.9 mg/kg);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铅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锌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不同树龄果园土壤环境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土壤环境质量为清洁。  相似文献   

15.
恢复草地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邵玉琴  赵吉  杨劼 《中国沙漠》2004,24(2):223-226
内蒙古鄂尔多斯皇甫川流域恢复草地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恢复草地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是, 好气性细菌>放线菌>芽孢型细菌>真菌; 0~10cm的微生物总数超过其他土层, 其垂直分布的基本趋势是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 微生物各类群中, 细菌是最多的一个类群, 这一结果取决于好气性细菌的数量; 恢复草地各土层中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均高于退化草地; 在恢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中, 好气性细菌, 芽孢型细菌, 放线菌, 真菌为秋季大于夏季;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恢复草地是防止皇甫川流域草地退化, 提高土壤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assess and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stability of saline soil with high chloride content along a 40-km section of the Chaerhan-Golmud Highway in northwestern China, more than 200 monitoring p...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变量理论,在GPS和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和Kriging空间插值,以岳普湖绿洲为例,定量分析塔里木河源流区绿洲不同层次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0~30cm、30~60cm和60~100cm土壤盐分半方差函数的理论分布模型属于指数模型,100~200cm属于球状模型。不同土层之间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由表层至深层,土壤盐分的自相关范围逐渐增大。土壤盐分的空间格局分析表明,在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强烈、靠近河渠水源和地势较为低洼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表层盐分含量最高,向深层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周海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16,36(6):1637-1645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河西走廊中部典型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的响应。结果表明:降水分布及其δ18O值都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降水事件多发生在夏季,且有较高的δ18O值,而冬季降水稀少,且δ18O值偏低。降水以脉动方式输入土壤中,不同量级的降水事件会导致土壤含水量和δ18O值不同程度的响应。降水入渗后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和δ18O值的响应程度和响应时间不同,土壤深度越大,响应程度越小且响应时间越滞后。对比降水δ18O值和降水后不同深度的土壤水δ18O值的变化发现,表层土壤能够迅速的对降水做出响应,下层土壤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即这种自上而下的活塞式下渗是该区主要的降水入渗方式。荒漠区土壤水分受降水的调节和控制,但是深层土壤水受小降水事件的影响较小,大降水事件虽然发生频率较小,但是能够对深层土壤水形成有效的补给,对整个荒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人工林根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剖面法对青海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人工林的根系进行调查,分析5 a、9 a和25 a根系的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的吸收根(d≤1 mm)和输导根(d>1 mm)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同。5 a、9 a和25 a吸收根主要分布土层分别是10~30、10~50 cm和10~60 cm,输导根主要分布土层分别是10~50、10~60 cm和10~90 cm。②随着林龄的增加,根系的吸收根、输导根的总生物量、总比根长和总根长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各林龄根系中的吸收根比输导根具有更高的比根长和根长密度(P<0.05)。因此,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③中间锦鸡儿人工林根系,尤其是吸收根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变化,吸收根集中分布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Improvement of calcareous expansive soils in semi-arid environment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semi-arid climate and geology of Cyprus have caused the formation of calcareous expansive soils on the island. In some areas, swelling has caused serious foundation problems. The industrial by-product Soma fly ash has been used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 soil. Fly ash treatment has shown tremendous potential as an economical method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soil.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swell potential and an increase i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values are obtained. Use of fly ash with a small percentage of lime produces even more dramatic results.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values substanti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pozzolanic reaction minerals which result in more stable silt-sand lik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