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水位分布的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评价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水位的分布作为主要研究目的,使用波段Landsat-7ETM 图像,用遥感-数学-模型学融合的研究方法,在实地考察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和其他辅助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的实验方程,提出了评价地下水位分布的遥感模型-GLDRS模型。利用GLDRS模型对新疆策勒绿洲-荒漠交错带进行了实地验证,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GLDRS多波段模型优越单波段模型,理论地下水位和实测地下水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1。  相似文献   

2.
以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 02三期遥感数据为基础信息源,对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湿地演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32 a间,准噶尔盆地湿地面积增加了254.94 km2,塔里木盆地湿地面积减少了2 739.88 km2,沼泽湿地的严重退化引起了塔里木盆地湿地的锐减;②塔里木盆地湿地演化可分为破碎化和消亡2个发展阶段,湿地主导类型已由沼泽湿地转变为河流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降低,说明湿地多样性减小;准噶尔盆地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增加,而优势度指数持续减小,说明湿地景观结构趋于均匀化;③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加量分别为0.59 mm/a和0.042℃/a,1.69 mm/a和0.047℃/a;准噶尔盆地湿地演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④1975-2000年和2000-2007年间,塔里木盆地因“围湿造田”直接丧失的湿地面积高达1 035.06 km2和1 030.30 km2,分别占2个时期湿地减少面积的81.74%和69.92%.人类活动是引起塔里木盆地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遥感调查结果,论述塔里木南部地区策勒县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在揭示规律之前,利用地面控制点对1977年,1990年,1998年三个不同时期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MSS,HRV,TM)进行精确配准,并对多源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复合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应用PCI软件进行图像数据处理,编制了策勒地区不同年代的土地分类及土地类型动态变化图;通过不同时期遥感图像中荒漠化环境要素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策勒县周围地区近21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从自然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荒漠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遥感区域地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阐述将塔里木盆地(地块)划分出“内、中、外三环体(带)”的构造新格局;提出该区存在着巨大的“环式弧形构造系统”及其相应的“环式弧形成矿带”与“环式弧形地质环境带”的新论点与新概念,揭示该区矿产资源的成矿、控矿规律,建立行之有效“多位一体”的遥感地质找矿模式;发现环绕塔里木盆地油气、钾盐、煤、铀、金属、建材及宝玉石等5个环状成矿带和罗布泊特大型钾盐矿产基地;以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区内4大富水区,并提出塔里木地壳具“稳定之中不稳定,不稳定中有稳定”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遥感地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应用遥感资料对塔里木盆地水资源水质、水量以及埋深的调查成果,并对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的分区情况及各区水资源的性质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于田绿洲景观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利用1989年Landsat TM影像,1999年、2001年的Landsat ETM影像,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研究了近二十年于田地区的景观变化,从景观斑块特征、斑块的空间变化方向和剧烈变化类型角度对该地区景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描述。并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土地退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20世纪70年代陆地卫星MSS和90年代ETM图像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并配合野外检查验证,快速提取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4种程度土地沙化类型的分布信息.根据获取的两个时期4种程度的土地沙化类型分布信息,编制了全区土地沙化程度及范围变迁图.该图客观地反映了区内近30a来土地退化的实际情况,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研究提供了遥感技术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绿洲遥感研究的审视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中国绿洲研究中遥感技术应用状况,从绿洲的形成演变、绿洲水资源、绿洲土地资源利用与覆被变化、绿洲农业资源以及绿洲生态环境研究等5个方面加以总结,进而分析遥感技术在绿洲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遥感技术在绿洲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掖绿洲城市热效应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张掖及周边绿洲为研究区,采用Gilabert大气校正模型对TM图像1~5,7等6个波段进行大气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TM6波段的单窗算法,反演出行星亮度温度和地表真实温度,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热量分布差异并探讨这一差异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张掖及周边绿洲区存在明显的热量分布差异,热岛现象非常显著,卫星图像反演的地表温度接近实测值,亮度温度和实际温度都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关关系,表明植被在区域热量分布差异中起重要作用,显示出热红外图像与其它波段数据结合,在城市热岛效应及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研究方面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李宝林  周成虎 《遥感学报》2002,6(2):117-12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为我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的东缘,沙质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前景令人勘忧。本文利用TM数据分析了区域荒漠化观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的特征,从机理上认识了区域上的土地荒漠化发生过程;在此基础上以目前生态系统没有产生明显退化的生态状况作为基准,采用相对基准的办法,利用ONOAA/AVHRR数据,确定了植被指数荒漠化监测指标;对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区域荒漠化监测应当以全球常用多种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在认识荒化发生机理之后进行监测与评估,在资料获取、分类分级和荒漠化监测的技术路线全球应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使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景观特征、沙质荒漠化程度、沙质荒漠化发展方式等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二十世纪90年代沙质荒漠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区域差异很大,这种区域差异与人口增长、滥垦和滥樵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基于卫星影像的遥感分类方法和基于低空无人机影像的地表覆盖分类方法,在识别荒漠植被,尤其是在识别荒漠灌丛地表覆盖时,不能满足该类别的分类识别需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一种自定义规则分类的方法,即充分利用无人机影像中分类对象的光谱、纹理、形状等特征,结合无人机影像的特点,计算待分类样本的特征阈值,按照不同阈值进行加权分类,最终得出荒漠植被地表覆盖的分类方法和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对同类别荒漠植被地表覆盖分类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塔里木河流域阿拉尔—沙雅段为研究区,通过多光谱指数组转换和指标筛选,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和多元二次模型比较不同光谱指标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基于光谱指数组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结果表明:生长期NDVI与土壤电导率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783,休耕期各光谱指标与土壤电导率相关性明显低于生长期。光谱指标的不同数学变换可以一定程度改变与土壤电导率的相关性,NDVI、MSAVI(1/R)、多元二次模型与土壤电导率成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32 8、0.809 6、0.679 0,且模型验证精度较高,可用于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MSS图像和TM图像为基本信息源,从影响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要素,如地质(岩性、构造)、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河流、冰川、雪被)、地面物质组成以及泥石流沟的遥感判读入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分布状况、孕育和诱发条件进行探讨,进一步对该区泥石流灾害发育程度进行区划,并对危险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湿地是山东半岛面积最大的河口海湾型湿地,对于完善青岛城市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胶州湾区域2003,2007和2011年3个时相SPOT-5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相应年份的分类后影像,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地物类型的面积,得到胶州湾湿地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的面积变化图表以及相应区域地物类型的组成架构和质量评价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湿地的面积变化与质量变化并不一致,其湿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湿地质量在2003~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2007~2011年却有所回升,这是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  相似文献   

15.
以2000—2016年的14期Landsat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提取了高台县的绿洲分布范围,使用整体绿洲动态变化和局部绿洲变化分析该绿洲的时空格局,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16 a高台县绿洲面积主要以扩张为主.其中2000—2005年绿洲面积增加了25.113 km2;绿洲扩张最迅速的时期是2005—2010年间,面积增加了107.837 km2;2010—2016年间绿洲增长缓慢,面积只增加了11.733 km2.稳定绿洲主要分布在黑河沿岸以及各乡镇居民区周围,绿洲的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骆驼城乡、南华镇和盐池乡,而绿洲的频繁波动区域则分布较为零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我国第一个荒漠自然保护区遥动态监测中,如何从地形图上提取有关的地理环境信息,从而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的成果和体会,为边远荒凉地区遥感监测中地形图的利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也是地形图利用方面的一项开拓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0-04-09中国西藏波密县扎木弄沟发生了巨型山体崩滑事件,堵江截流形成堰塞湖,最终堰塞湖溃决对下游区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分析易贡滑坡发生前后地表长时间演化特征,通过长时序光学遥感影像对易贡滑坡灾前灾后特征进行了解译。结果表明,易贡滑坡灾前沟头危岩体发育,沟内大量碎屑物质堆积,并且滑坡物源区在灾害发生前几个月已存在局部崩塌,处于不稳定状态。进一步使用合成孔径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监测了易贡滑坡区域2015—2019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扎木弄沟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局部区域探测到6个不稳定形变体,其中位于易贡滑坡滑源区的形变体规模与形变最大,风险较高,建议持续开展监测。  相似文献   

18.
以郑州市金水区为试点,以第一次国情普查成果、多年份遥感影像数据、1∶10 000 DLG以及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等多源异构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金水区5个监测年份的湿地资源数据库。根据湿地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不同,利用空间变化分析和转移变化分析,重点研究了金水区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演化变迁的遥感监测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洞庭湖的演化变迁规律,利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洞庭湖水域分布图及近几十年的遥感图像及地形图资料,采用GIS图形图像处理和人机交互式解译信息提取方法,获得了近3 000 a以来22个时期的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信息。根据数据分布规律,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洞庭湖演化变迁遥感监测数学模型,并对洞庭湖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对洞庭湖区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该数学模型计算,再过250 a洞庭湖将消亡。  相似文献   

20.
以2000年ETM+和2016年高分一号影像为数据源,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拜城绿洲盆地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类,分析绿洲盆地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55.94 km2,密林地在研究期内面积较为稳定,没有明显变化;而灌木林地和沼泽湿地近16 a间面积分布减少了11.15 km2和14.89 km2。因此保护和恢复木扎尔特河流域的天然植被资源,保持绿洲自然植被生产力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