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旅游网络口碑的扩散现象、掌握网络环境下旅游口碑的再传播规律是旅游地及相关企业实现病毒式网络营销的关键。通过对收集到的982份有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以归纳旅游地网络口碑再传播的因子,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旅游地网络口碑人际再传播和群体再传播的具体因素。结果表明:对人际再传播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口碑趣味性、网站可信度、关系强度以及再传播者的帮助他人动机和知识自我效能动机;对群体再传播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关系强度以及再传播者的帮助他人动机、帮助网站动机、自我提升动机和知识自我效能动机。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地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重游对旅游地包括城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城郊旅游地中开发比较成熟的珍珠泉旅游风景区为例,对比了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行为差异,对游客行为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意在探索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背景、交通方式、旅游信息获取渠道和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旅游活动和餐饮满意度,游客月收入水平和年龄等,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城郊旅游地重游率的对策,为城郊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综合质量的提升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之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着现代社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事实的跨文化传播途径之一。从旅游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角度,尝试地探讨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的4种基本特征:第一,游客的地域文化背景为旅游对目的地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性;第二,游客的出游过程使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有了现实的可行性;第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特点使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高效性;第四,旅游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在文化价值上有所倾斜,并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4.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程度的重要途径。以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业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地理科学》2012,(3):329-335
通过文献分析,引入旅游感知、旅游获益两个变量,构建旅游地社区参与—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探讨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与传导机制。以浙江安吉为例,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①旅游感知和旅游获益是社区参与影响社区归属感的两个中介变量,都显著引起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部分中介效应。②旅游感知和旅游获益单独作为中介变量介入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时,旅游获益所起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大于旅游感知;二者同时介入时,旅游感知所起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大于旅游获益,共同引致的部分中介作用达到最大。③社区参与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存在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影响路径,另一条是以旅游感知、旅游获益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路径,间接路径稍低于直接路径。④提高旅游感知不仅要重视提高旅游地居民文化程度,还要考虑旅游地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改善旅游获益应尽可能满足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我国陆路边境旅游地的旅游流运动规律,以旅游流的主要构成要素和边境线与旅游地关系为基础,从旅游流要素的集聚扩散机理所呈现的旅游流集散特征、扩散路径及网络组织运动形式等方面,分析我国陆路边境旅游地的旅游流空间集散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陆路边境旅游地的旅游者活动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类型区域的活动规律,旅游流空间集散主要呈现单边集聚单向流动、双边集聚双向流动和多边集聚定点流动3种模式,形成不同的集散特征。地缘政治、边境政策、地缘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驱动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流模式的形成。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各类跨境合作空间是边境旅游合作模式形成的重要基础,旅游流集散的模式和层次与跨境国家之间的合作形式与合作程度密切相关,边民互动交流构建的各类空间成为边境旅游活动的重要承载。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群落: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视角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生态学理论研究区域旅游的空间关系,提出旅游地群落的概念,探讨旅游地群落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以及理论内涵,并分析旅游地群落的空间关系类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就旅游地群落理论在区域旅游空间关系及优化策略研究中的实践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周永博  沙润  卢晓旭  侯兵  丁正山 《地理科学》2012,(11):1311-1320
遗产旅游地意象是遗产旅游中主体与客体互动的桥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现场环境中的旅游者不同,身处惯常环境中的潜在旅游者往往是在信息传播帮助下形成其旅游地意象,在此过程中,时空距离和文化认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苏州园林为例开展遗产旅游地意象扩散的实证研究,旨在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扩散的基本规律,为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提供理论导向。研究根据近万个江苏省内样本数据,分析苏州园林旅游地意象扩散的空间格局,提出遗产旅游地意象圈层模式和引力模型,为当代信息技术与遗产旅游发展双重背景下的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市场开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序强  李华  董雪旺 《地理科学》2003,23(2):240-244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朝辉  何欢  夏巧云  陆林 《地理研究》2013,32(6):1155-1164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处理,建立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测量模型,分析差异规律,建构SEM模型探索游客感知对其行为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重大事件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模型包括旅游便利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城市功能影响、城市吸引影响等4个维度。②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显著,不同群体感知强度差异明显,女性群体高于男性,已婚群体高于未婚,参观过世博会的群体高于未参观过的群体,本地游客(居民)感知高于外地游客。③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呈现一定空间分异规律,在旅游便利和旅游吸引影响维度上,客源空间距离越远游客感知值越小;而在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影响维度上,客源距离越远游客感知越显著。④游客感知的4个维度中,旅游吸引影响维度对旅游者(居民)行为影响显著,其他维度影响不显著。开展重大事件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研究,对重大事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离不开旅游者的感知评价,旅游者满意度的高低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到重游率与旅游地口碑。以红河州为研究区,基于实地调研与发放问卷获取研究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红河州工业遗产旅游者满意度感知评价因素,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各因素对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红河州工业遗产旅游者满意度的因素是旅游地环境、工业文化和旅游产品价格,其中,旅游地环境因素对旅游者满意度影响最大,旅游地工业文化的影响次之,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球地方化视角的旅游地演化理论探讨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林  张清源  黄剑锋  任以胜 《地理学报》2021,76(6):1504-1520
伴随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兴发展要素和新兴发展动能,不断推动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在旅游地空间产生联结。已有旅游地演化研究对结构主义等近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式关注不足,缺乏旅游地演化的系统性研究。旅游地是一类特殊的地域空间系统,全球化和地方化是推动旅游地演化的重要力量,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基于全球地方化的整体性研究视角,构建概念框架并进行研究展望,旨在为后续的旅游地演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全球地方化理论在旅游地演化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从外在结构和内在机理层面为旅游地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全球地方化理论,旅游地演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建立了联系,拓宽了传统旅游地演化命题的研究思路;多尺度、多地域、多类型的空间模式研究是开展全球地方化视角下旅游地演化研究的具体路径,为中国旅游地演化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实践方案。全球地方化视角下的旅游地演化契合中国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和创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生长点的SGGT模式与空间演化——以张家界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麻学锋  孙根年 《地理研究》2013,32(10):1923-1936
界定了旅游产业生长点的概念,借鉴“路径依赖”理论重新诠释旅游地产业成长路径,提出具有普遍性SGGT模式,以张家界旅游产业生长点为例,具体分析了SGGT和空间演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发现:①历史与现实是武陵源旅游生长点形成的基础,需求与培育是旅游生长点萌发的关键因素,创新与拓展是旅游生长点成长的保证,蜕变促进了旅游生长点成为旅游产业增长极;②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和索溪峪三个旅游生长点,通过“路径创造”,实现了行政管辖权的统一,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地,成为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核心生长点;③在旅游产业“集聚力”和世界遗产地管控的驱动下,天门山成为张家界新的生长点;④武陵源和天门山两个生长点的形成,是张家界旅游产业集聚和“路径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拓展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成长空间。本文有利于为旅游地政府和企业从旅游产业生长点视角理解旅游产业成长路径,更为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是当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所在.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产生机理人手,通过对有竞合关系的旅游地吸引力进行对比,将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大圈-体型、优势屏蔽型和互补合作型3类,从而为政府对有地缘性关系的区域旅游地竞合关系抉择进行博弈分析和调控提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代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一些边缘型旅游地开始逐渐成长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研究空间与研究意义日益凸显。以具有典型边缘性特征的宣城市为实证,从区位空间、旅游资源、旅游形象、旅游交通和旅游经济等角度剖析其多重边缘化特征,探讨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地处省际交界区、地域特征典型性不足是边缘化形成的自然诱因,周边核心旅游地遮蔽效应显著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致因,经济支撑能力薄弱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制因,政策惠及偏少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促因。边缘型旅游地应实施多元比附、突出个性差异、完善要素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赵多平  孙根年 《地理科学》2017,37(12):1815-1822
以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为例,提出了入境旅游与贸易互动机理与路径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入境旅游与贸易的微观互动机理与路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旅游与贸易互动路径假设均在1%或5%的置信水平上得到了验证,即关系链接对知识关联有正向路径影响,商贸关联对知识关联和广告效应有正向路径影响,信息传播对广告效应有正向路径影响。商贸关联、广告效应以及知识关联对商贸行为有正向路径影响。主要存在商贸关联引发商贸行为的直接路径和两条间接路径关系:关系链接→知识关联→商贸行为和信息传播→广告效应→商贸行为。旅游与贸易的互动机理来看,文化关联拉近了心理感知距离,通过旅游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商贸关系,增加了贸易便利性、削减交易成本、消除商务距离、培育合作商机、构建商业纽带,开启了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的提升,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贸易的增长提高了旅游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拉近了感知距离,消除了旅游成本,构建了中介关联,增加了更多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17.
刘法建  张捷  章锦河  陈冬冬 《地理科学》2014,(12):1428-1437
旅游地网络演化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地各种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形成一个由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多元、复杂、交叉重叠的旅游地产业体系。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黄山风景区及其依托城镇汤口社区所形成的旅游地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发展各阶段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士大夫旅游背景下的寺庙管理模式、半官方和官方管理式的外事接待模式"等5个阶段进行网络结构的展示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结果显示,黄山旅游地网络经历了"无连接-政府主导的星型网络-政府、地方社区企业两个主导网络成分-社区旅游广泛参与下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行动者互动网络"的过程。并将进入社区主导的旅游地网络阶段,并且随着旅游地网络的不断完善,黄山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8.
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杨兴柱  陆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05,60(6):928-940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及定性研究确定构成农户参与旅游开发决策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即涉及农户对社区旅游地开发基础认知、旅游地归属感、旅游开发影响感知、农户参与能力、农户参与态度、农户参与决策、旅游地开发偏好、参与旅游行为等8个结构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旅游地开发过程中农户参与决策行为结构概念模型,提出了6个假设。并与实践结合,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借助于结构方程专用软件 (Lisrel),对提出的概念模型加以拟合,确定了各要素之间的路径系数,验证了6个假设,提出的6个假设基本正确。结果表明:① 农户的旅游开发基础认知对其旅游参与态度有正向影响,但不十分显著 (0.35);② 农户的地方认同感是农户参与旅游开发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0.89),其次是农户旅游影响感知 (0.75);③ 农户参与旅游开发态度直接影响其旅游参与决策行为 (0.85);④ 农户参与能力对其参与旅游决策也有正向影响,但由于农户的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制约了农户参与能力,两者之间不十分显著 (0.35);⑤ 农户的旅游参与旅游决策行为进一步影响了农户的旅游地开发偏好和参与旅游行为 (分别为0.91、0.48)。最后指出了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决策的措施,决策行为模型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交会现场问卷调研方法获取数据,理论建构出会展商务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结合样本数据聚类出广交会商务旅游者主要的四类空间行为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时空路径和群体差异特征。基于空间行为模式进一步分析群体的空间扩散行为,发现广交会商务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市内休闲、市外商务"的扩散特征和以商圈作为主要旅游空间的市内休闲行为特征。研究结果对于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