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睿  孙晓菊  史沈彬 《地下水》2013,(1):100+145
北票市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山区。北票市境内主要分为大凌河和小凌河,其中包括大小河流12条,属中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通过对北票市水资源水量、水质及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北票市当前水资源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对北票市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开发利用及科学化管理提出建议,促进北票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5)
义县作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但治理区域外矿山开发项目大量存在,水土流失情况仍然存在,针对义县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弊端及矿山山区和城市水土保持等重点治理区域进行分析,提出远期应提高领导意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导致其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发展与平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对治理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结构和扩大区域旅游及提高经济产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现状、主要价值及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应坚持建设原则,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做好资金与资源整合,打造品牌及提升服务,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采取合理化设计突出主题,以实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合理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将致使生态环境失衡。选取辽宁省北票市大凌河小流域进行流域稳定性、适宜性和汛期影响评价。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展开研究,采用水文比拟法对大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出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大凌河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12.13%增加到21.31%,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改善;流域地区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3112.13万元;整个大凌河流域的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姚琳 《地下水》2022,(5):254-256
以位于陕西咸阳的西郊水库水土示范园工程项目区为例,对研究区水土流失状况、危害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远期水土保持示范园工程建设及治理思路。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然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由于水库的调蓄特点,夏灌和冬灌期水位变幅大,库岸易发生坍塌引起水土流失,经计算确定研究区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模数3 252 t/km2·a,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1 006.49 t。人为水土流失主要为库区不合理耕作、垃圾胡乱堆放与汛期降雨集中引起的水土流失及村镇毁林毁草造成的植被退化;(2)水土流失引起的危害主要有:加速水库淤积,影响水库蓄水能力和洪水调蓄功能发挥、侵占库区周边农田及村庄、对耕地和村镇安全造成危害、破坏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对区域小气候环境造成影响;(3)针对存在的有限面积治理,未达到最佳治理效果问题,后期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治理思路应为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宣传力度,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结合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对典型水土流失区域高标准集中治理和加强后期管护。研究结论为周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辽宁朝阳县羊山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对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生态补偿量计算和补偿措施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客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原则、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等因素,通过动态资源存量分配,提高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达到治理效果,在治理末期使羊山沟小流域内林草面积可达2 531 hm~2,林草覆盖率提高至82.36%,降低土壤侵蚀模数2 000 t/km~2,初步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会对流域河床径流量产生较大影响,会导致土地利用、覆盖范围和水文效应产生明显改变。"降水"、"区域径流"和"水土保持"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联性,本文以辽宁省大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研究区1972-2016年的年降水量、径流量和水土保持面积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降水—水土保持—径流"三个变量之间的统计模型,对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行为对该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展开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估。通过综合区域内降水、水土保持和径流之间的关系,发现流域水土保持面积、降水量与还原径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0.021,水土保持面积变量与降水量之间相互独立,与径流量之间具有较强关联性。年径流量随着区域降水量不断减少而减少,而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增多而增加,研究结果对区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古塔区和太和区三个区域为研究重点,对该研究区农户经营土地的水土流失现状、农户的水土保持行为和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变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是农业生产与经营实践的重要主体,是区域农村环境的主要消费单元和农业资源的占有者,区域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农户农业经营生产实践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态需要依靠农户等主要群体来维护与建设。研究结果旨在为制约锦州市水土保持中农户实践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和振海  刘勇 《地下水》2012,(4):135-135,144
针对宜君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当地水土流失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规划、制定目标、预防保持水土流失措施,加快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戚筱俊  薛福 《城市地质》1997,9(1):18-26
北京密云水库水 库区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库区区域新构造及地质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库渗 漏,水库边岸再造,对公路及其它建筑的影响问题,地下水水浸没问题水库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及水土保持问题,水库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1,(1)
甘肃牧区因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挖掘药植等人为破坏的诸多原因,牧区水土流失情况日益加剧,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经济建设。通过对甘肃牧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建立完善合适的项目模式及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水保工程建设项目区选择流程和规范、科学设计治理措施,注重综合治理和加强治理成果移交和后期管护工作等方面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快牧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阶段,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分析与评价十分必要。本文在门头沟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以及规划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对门头沟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探讨。认为该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总体来说是适宜或基本适宜的,但个别功能分区的地质环境不适宜。对于基本适宜及不适宜的功能分区,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晓峰 《地下水》2019,(3):222-223
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影响因素及区域内基层民众安居乐业的主要支撑。以锦州市河道基本概况为例,分析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项目实施现状,探究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河道保护、资金投入增加、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进行对策措施分析。以期为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效率提升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余明 《地下水》2019,(3):205-206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生活工业污染、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等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提出应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依据,开发与研究水土保持技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对不同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研究、分类与整理,认真贯彻落实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江西省生态文明状态得到应有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地下水》2019,(1):224-225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小(2)型水库,水库建成于1967年1月,由于修建时间久远,现阶段水库在运行管理方面问题较多,严重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针对欧力版水库在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制度不完善、节水建设滞后、用水效率低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提出应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完善库区水质监测体系和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等措施,保护下游人口和耕地,提高区域水环境、水生态管理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GP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婷  曹佳云  贺丹 《地下水》2011,33(3):200-203
从GP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入手,着重介绍与GPS技术有关的各种方法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列举实例分析它们的优点和存在问题.最后给出了在水土保持监测中选择GPS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0,(3)
水土保持监测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仅存的水土保持监测水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求。以南京为例,分析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并提出在水文自动化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发展水土保持监测站网的思路,分析该模式的主要优势和可行性,并从经济投资角度重点探讨了水土保持监测站单站投资情况。以期推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形成和监测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20,(2)
提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估13项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熵值组合方法对变量权重进行综合设定,对本溪地区某水土保持区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评估结果可全面反映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相比于传统单一权重模型,评估结果更符合区域实际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结果更为准确。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综合评定提高定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21,(5)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之间关系,并对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和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认为: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泥流是一种互为因果、互为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陇东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区也是区域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治理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针对治理中存在的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治理监管缺失、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设计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治理工程缺少生态化理念等问题,提出应统筹规划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因地制宜,继续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并充分利用生态化治理新技术,做到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以期对治理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鹏  陈争  邓珊珊 《地下水》2018,(5):234-235
陕西水利博物馆是陕西水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本文对陕西水利博物馆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工程要点问题进行分析,以"节水优先"思路为基础,运用"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治理,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景观系统、绿化带展示系统等几部分逐一论述,借助博物馆这一平台,建设雨水回收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宣传城市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对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