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土壤表层受到严重破坏,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选取辽宁省南票区新沙河小流域进行实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效益评价。通过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基础资料,利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模式的优化规划治理方法,评价该示范区的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方面,小流域多元化整体布局治理后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3 125.13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度从21.2%增加到31.3%;在社会效益方面,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促进了小流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将致使生态环境失衡。选取辽宁省北票市大凌河小流域进行流域稳定性、适宜性和汛期影响评价。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展开研究,采用水文比拟法对大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出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大凌河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12.13%增加到21.31%,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改善;流域地区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3112.13万元;整个大凌河流域的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9,(6)
目前,小流域水土保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方案优选及其综合效益评价方面,为了构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体系,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资料和评价标准统计分析了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主要参数;然后以普兰店区天新小流域为例,对其综合治理利用频度≥0.46的11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普兰店区天新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中这11指标具有较好的普遍适用性和客观性,评价体系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流域系统内综合效益在治理期间的变化状况,可为缓解小流域生态供需平衡矛盾和提高流域生态承载力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0,(4)
以朝阳县下洼小流域为例,科学评价其治理状况和水土保持效益水平,通过总结治理经验探讨了各治理措施的效应机理。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4个层面评价分析了下洼小流域2016-2018年间的综合治理水平,依据各指标值的大小判断系统内部效益在此治理期间的变化特征,从而达到定量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7,(5)
以建昌石洞子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实际水土保持治理状况,利用DPSIR模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其展开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石洞子小流域第一到第三阶段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投影值分别为0.155 1,0.183 0,0.221 4。第三阶段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最高,措施结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化,其相应的治理措施能够更加有效的遏制水土流失状况,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0,(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做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文章以秦巴山区铺沟小流域为例,在对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铺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针对铺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具体综合治理措施。研究结果以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小流域生态平衡,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辽宁朝阳县羊山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对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生态补偿量计算和补偿措施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客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原则、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等因素,通过动态资源存量分配,提高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达到治理效果,在治理末期使羊山沟小流域内林草面积可达2 531 hm~2,林草覆盖率提高至82.36%,降低土壤侵蚀模数2 000 t/km~2,初步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相似文献   

8.
冯菊霞 《地下水》2022,(3):298-300
以陕西铜川的小河沟为研究区域,分析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对以往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清洁小流域为治理目标提出具体治理思路。认为:小河沟流域的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风蚀微弱,主要由自然流失和人为因素引起。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仍然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影响小河沟流域内生态环境。可按照清洁小流域治理思路,将小河沟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三个功能区,核定具体面积及边界,形成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三道防线,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2020,(2)
根据流域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江河污染治理、饮水安全保障以及改善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统筹考虑。以营口市侵蚀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进行水土流失整治规划及效益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实施治理工程,预计到到2030年,可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促进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最终预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3 km2,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林草覆盖率达到39. 2%以上,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0万t。  相似文献   

10.
赵国秀 《地下水》2019,(1):200-202
现有水土保持布局手段存在规划指标模糊、编制参数不合理等弊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新型的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方法。通过水文属性数值判断、水土流失量定量分析,确定水土资源的宜性评价准则,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含义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确定地表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源涵养区的方式,对水土资源进行监管评价,完成规划方法的搭建,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布局研究。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水土保持布局手段相比,应用新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方法后,规划指标清晰程度、编制参数合理性等数值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选择漓江流域及其典型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和地面路线验证调查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漓江流域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岩溶区内典型小流域——寨底小流域侵蚀影响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漓江流域水土流失以中度和轻度等级为主,约占流域面积的29.9%;流域内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水土流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岩溶区以中度、极强烈和轻度等级水土流失为主,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岩溶面积的53%;非岩溶区中度和轻度等级水土流失分别占非岩溶区面积的12.4%和10.4%。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因子对岩溶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比例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四种影响因子中的高程(300,500] m,坡度[15°,25°]、植被覆盖度≤20%、土地利用为工矿用地等对岩溶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是寨底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郑帅 《地下水》2019,(3):198-200
煤矿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水保措施效益评价,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管理、规划和实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DPSIR体系框架和煤矿区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20项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并依据水保措施综合效益基本内涵,构建了包含15项具有代表性指标的体系框架,在详细分析层次分析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系统且全面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6,(6)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镇葫芦汤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致使经济增长缓慢和农村群众生活贫困,同时对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当地对该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建设。通过对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程建设管理和工程运行管理及预防监督管理等分析,旨在为工程建设期和工程运行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6,(6)
北票市岳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采取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恢复植被、老果园改造、保护和改造坡耕地为重点,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满足了工程建设标准。经过治理,将会减少泥沙的流失;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遏制,涵养水源,蓄水保土效益显著,使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改善了老果园,增加了果树梯田措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农村经济,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0,(4)
以辽宁大凌河流域为例,对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治理成果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重点对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措施效益进行评价总结,结果可知: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以耕作、生物、工程三大措施为主,从整体效益来看,工程措施效益最高,而耕作措施的综合效益最小,生物措施居中。一系列水土保持综合项目的大力实施大大降低了土壤流失量,促进了大凌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将土地利用率提升至58. 9%以上,河流域林草覆盖率从最初的16. 3%显著提升至58. 9%,较治理前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研究区治理前后环境、经济、社会等各项指标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贵州省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综合治理,研究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由于在洼地沟谷地带发展高效山地农业,种植辣椒、秋葵、何首乌、半夏、丹参等经济作物,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资金产投比和土地生产率提升明显,农产品商品率有所增加。通过对研究区山地坡面开展林分改造,林草覆盖率有所提高,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面积比例减少,贫困发生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和文盲率有所下降。研究区综合治理之后,经济效益评价等级由“差”变成了“中”,生态效益由“差”变成了“良”,社会效益仍然处于“差”,综合效益评价由“差”到“中”,其中经济效益增幅最大,这主要得益于小流域内利用道路积蓄雨水、修建集水池等抗旱设施,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区的灌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承德市伊逊河红旗钒钛磁铁矿小流域为例,通过参比元素标准化法、垂向剖面似背景值法确定小流域矿集区土壤12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基线,并与不同空间尺度流域的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进行对比;采用确定的基线值结合地累积指数法、地统计学、生态风险指数法和GIS叠加法对流域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和累积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矿矿致异常元素地球化学基线值具有明显的流域尺度效应,其值随着流域空间尺度的缩小而升高;在已开采矿集区小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时,可选取其上一级流域地球化学基线值作为标准。伊逊河红旗矿集区小流域V、Ti、Co、Ni和Cr元素基线值高于滦河流域,As、Pb、Zn和Cd元素基线值与滦河流域相近,Mn和Hg元素基线值略低于滦河流域,Cu元素基线值略高于滦河流域。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累积程度由强至弱为:Cu>Cr>Ti>Cd>Co>V>Ni>Zn>As>Hg>Mn>Pb;表层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范围为65.89~237.70,总体生态风险水平属低风险水平。深层土壤重金属总体污染累积程度和综合潜在生态...  相似文献   

18.
以兰州市边缘的城郊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使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城郊型流域治理优化模式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优化结构模式使经济林果业得到发展,提高了草地的产量,为工业用地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水土保持方面,综合保水率、保土牢达到80%以上,年径流模数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降低,减少侵蚀量15.73×104t,减少径流255×104m3.优化结构模式实施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使小流域年人均农业收入可由原来的1 303元增至2 646元;减轻了市区的洪灾威胁,有效地控制了泥沙下泄进入市区,起到净化市区空气、水源污染;增强了人们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意识,激发了群众城郊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合理配置土地结构,减少入河泥沙,减少水土的流失,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在小流域治理上投入很多资金。但小流域的管理和监测力度仍然较差。可以通过对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小流域土壤侵蚀与环境条件的调查监测,实现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观测存在的较大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在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使用,为小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提供了相对经济有效一种的研究方法。针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晓红 《地下水》2022,(5):292-293
以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对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思路、治理成效、治理效益进行总结评价,归纳治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具体治理对策建议。分析认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获得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成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基本实现“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综合治理中仍然存在洪涝灾害严峻、渭河水质污染现象频发、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及水土流失制约流域生态系统稳定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治理洪涝灾害、改善水质、加强科学监督管理和建立统筹治理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为巩固渭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果及促进沿渭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