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999—2017年逐旬的植被指数(NDVI)和涪陵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7年)的基础上,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植被覆盖度指数模型,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构建了地被指数模型;并借助GIS技术,对重庆市涪陵区的地被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涪陵区地被指数的空间分布成果。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涪陵区的地被指数呈从长江和乌江沿岸向四周逐渐增高的趋势;②涪陵区地被指数最高的区域位于东南部的武陵山一带,最低值位于长江、乌江一带;③涪陵区地被指数低值区域与各场镇的空间位置具有较好的空间耦合性,说明人类建设活动对涪陵区地被指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模型参数产品数据,利用4-scale模型建立查找表,以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地区为研究区,反演森林背景反射率,并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二向反射与背景反射率特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针叶林和混交林二向反射特征较为相似,夏季阔叶林在红光波段的二向反射率值均低于针叶林和混交林,而在近红外波段则相反;不同森林类型二向反射率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阔叶林二向反射率季节变化最为明显;(2)研究区夏季森林背景反射率在红光波段较低,均在0.1以下,近红外波段背景反射率普遍高于0.3,且空间差异较大;(3)不同森林类型的背景反射率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变化幅度存在差异:阔叶林的背景反射率值季节差异最大,尤其在近红外波段。  相似文献   

3.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是衡量某地区宜居与否的重要标准。本文利用1988—2018年气象资料及气候舒适度模型,揭示了东北三省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居环境气候在6—8月较为舒适,11月—次年2月舒适度最低;夏半年舒适度空间差异大于冬半年。1988—2002年和2003—2018年两阶段舒适度总体向好,存在两个低值中心。舒适度季节变化上,春、夏、秋季整体呈增长态势,冬季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可分为5类,特征分别为暖湿舒适、暖干且较舒适、冷舒适、干燥且较不舒适、干燥且不舒适。(2)气温和风速分别为夏、冬半年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与空气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弱,与植被覆盖情况的关系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域国省道路网数据为研究对象,从等时圈、可达时间等角度进行可达性分析,综合分析了全省交通可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设区市等时圈变化主要集中在江苏沿海;(2)全省绝大部分区域(83.49%)位于南京4.0 h等时圈辐射范围内,苏南地区全部位于南京3.0 h等时圈辐射范围;(3) 2005~2015年间,省会南京与各县(区、市)的交通通达能力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晓男  王轶 《测绘科学》2015,40(6):84-91
针对目前就气候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尚未有完整统一的归纳工作的现状,该文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3个模型,对我国城市各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反映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稀缺性的"M形曲线",将旅游目的地分为冬季适游型、夏季适游型和春秋适游型3类,并指出我国冬季适游型城市最为稀缺。  相似文献   

6.
在一般滑坡区域危险性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动态预测,添加了降雨、蓄水水位变化、植被三种动态因素对于滑坡的作用,并以三峡库区中的重庆市涪陵区为例将动态预测方法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基偏振观测研究北京城区北部大气气溶胶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位于北京城区北部AERONET网北京站点2005-2006年地基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AERONET观测网使用的气溶胶参数反演算法与加入偏振信息后的气溶胶参数反演算法精度.结果表明,加入865nm偏振信息后的气溶胶参数反演具有更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两种算法反演获得的北京站点2005年和2006年气溶胶光学参数和物理参数,对奥运工地建设区气溶胶特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1)2006年的光学厚度有所增大,气溶胶的粒径也同时有所增大;(2)2006年的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基本比2005年低0.05左右,位于0.85左右的水平,而且夏季更低,达0.80附近,说明2006年气溶胶具有更强的吸收特性;(3)偏振相函数值与Angstrom指数值变化是一致的;(4)两年的气溶胶粒子谱形态均表现出北京北部城区气溶胶双峰型分布特点,但2006年双峰的粒子半径均比2005年的偏大一些.  相似文献   

8.
选取三峡库区涪陵段1∶5000DEM数据,以GIS技术为平台,借鉴RDLS计算模型,尝试多种最佳窗口分析法计算得到三峡库区涪陵段的RDLS。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涪陵段RDLS介于0.14~2.34之间,其中大部分的区域位于中低值;(2)RDLS高值区域位于东南部武陵山和南部同乐乡地区,RDLS低值区域位于长江和乌江的沿岸地区;(3)三峡库区涪陵段RDLS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依次递减,其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李嘉伟  韩志伟 《遥感学报》2016,20(2):205-215
气候模式对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合理模拟,是模拟研究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前提。利用在线耦合的区域气候—大气化学—气溶胶耦合模式系统RIEMS-Chem,模拟研究了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AOD的季节变化情况。模拟结果与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反演资料和地基气溶胶观测网(AERONET)的站点观测资料分别进行了一年四季的详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尽管模拟值有所低估,模式仍然能够合理地反映AOD的季节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与AERONET站点观测值相比,整体相关系数为0.6。MODIS反演和相应模拟结果均显示,中国东部地区AOD整体水平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小,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和华中地区是AOD的主要大值区。只考虑日间AOD时,其季节分布特征略有不同,在华北平原地区,日间AOD夏季最大(1.1—1.5),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日间AOD则在春季最大(1.1—1.7);在中国东部,日间AOD的大值在夏、冬两季分别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南地区,而在春、秋两季则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14年间获取的MOD10A2积雪产品,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以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fraction,SCF)为指标,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及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对高原积雪时空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青藏高原积雪覆盖具有高原周围和中部高大山脉积雪丰富、SCF高,内陆盆地和谷地积雪少、SCF低的特点;(2)海拔越高,SCF越高,积雪持续时间越长,年内变化越稳定;(3)海拔4 000 m以下年内积雪覆盖呈单峰型分布特点,海拔4 000 m以上则为双峰型;(4)SCF最低值在海拔6 000 m以下出现在夏季,而在海拔6 000 m以上则出现在冬季;(5)SCF在不同坡向中,北坡向最高,南坡向最低,东坡和西坡向居中。  相似文献   

11.
基于Terra-MODIS L3级产品(MOD11C3),研究江汉平原区域比辐射率在一年四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区域的比辐射率值在1 a内整体处于一个稳定的区间,相比其他三季,冬季高比辐射率区间所占面积有明显增加,同时存在多种类别的比辐射率值;春季和冬季的平均比辐射率值最高,夏季最低,秋季比辐射率值居夏冬两季之中。对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比辐射率值的研究表明,水田和水域的比辐射率值最高,建设用地比辐射率值最低但波动较大,林地和草地的比辐射率值最为稳定,耕地的比辐射率值明显高于自然植被;各种地类的比辐射率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夏季出现波谷,秋季呈上升趋势,冬季有小幅的波动,春季最稳定。  相似文献   

12.
吴霜  延晓冬  杨伯钢  于恬恬  张建 《北京测绘》2022,(11):1460-1464
利用1901—2013年气候研究中心(CRU)0.5°×0.5°网格分辨率潜在蒸散量(PET)数据资料,对中国1901—2013年间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将整体时间序列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1901—1953年,1954—1983年,1984—2013年)。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1901—2013年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西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最高,其次是北部、东部和西南地区,东北北部地区潜在蒸散量最低。(2)在前53年大幅增加后,年度潜在蒸散量呈下降趋势。1949、1954、1964和1976年的潜在蒸散量明显低于其他年份,2004和2009年潜在蒸散量值最高。(3)各气候态间的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差异分析显示,中国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潜在蒸散量变化最显著。(4)对各气候态潜在蒸散量季节性变化分析发现,夏季潜在蒸散量对年潜在蒸散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春季、秋季,最后是冬季。其中,1954—1983年间潜在蒸散量最低,主要是由于春、夏两季大部分地区潜在蒸散量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涪陵区是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峡库区工业重镇、乌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和一小时经济圈辐射带动渝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夜间云检测问题,本文基于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影像数据,分析了云像元光谱特征与图像特征,提出了融合光谱阈值与图像技术的静止卫星夜间云检测方法,实现了静止卫星夜间云的快速、准确检测。利用MODIS云产品和CALIPSO雷达数据,对云检测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验证。结果表明:(1)云检测结果与MODIS的云产品MYD06分布基本一致;(2)算法夜间平均云检测精度达到80.3%;(3)不同季节夜间的云检测精度随季节变化较明显,夏季最高达到83.3%,可以区分不同季节夜间的云与非云区域。因此,融合光谱阈值与图像技术的静止卫星夜间云检测方法能有效实现夜间云检测,为夜间云检测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测制龙门桥石像等值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绘制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龙门桥石像等值线图的全过程,包括控制测量、摄影及摄影测量处理,特别是使用了普通测量前方交会测设像片控制点的简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道路网络通达性是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本文以GIS为技术手段,通过重力度量模型、道路加权和密度模型计算得出经济联系指数和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并构建综合通达性指数来分析湖北省县域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及其空间特征分布。结果表明:(1)湖北省103个县经济联系指数以武汉市主城区最高;(2)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最高;(3)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最高的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硚口区、汉阳区、江岸区、江汉区、东西湖区。本文填补了目前国内省级交通网络通达性方面的研究空白,为湖北省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永定客家土楼世界遗产地土地覆盖与生态变化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所在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及其规划保护区(湖高区)为研究区,选取1988年、1996年、2002年、2009年和2014年5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应用多分类器集成及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土地覆盖分类图及RSEI图,采用分类后变化检测方法获得研究区土地覆盖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88—2014年26 a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林地、灌木/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耕地、退化地、开垦地面积大幅减少;(2)RSEI适合用于土楼遗产地生态环境评价;(3)2个研究区的生态质量1988—1996年间均下降,其后均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土地覆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生态质量变好区域位于坡耕地、原有中高海拔退化地及开垦地转化为林草地区域;变差区域集中在林草地转化为耕地、退化地和开垦地区域以及城镇周边扩展区域。  相似文献   

18.
王叶兰  王肖 《测绘》2022,(6):273-278
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上。本文研究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了解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换情况以及三大类型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可为重庆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基于8期土地利用基础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了重庆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生态保育用地占比最高,生态保育用地占比52.54%,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北部以及东南部;耕地面积占比46.35%,较集中分布在重庆市西南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城乡建设用地占比仅1.11%,零散分布在各县域,在西南部中心主城区域出现集中连片分布,与耕地的分布有一定的空间协同。(2)重庆市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面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来源于对耕地的侵占。(3)三大类型用地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在空间分布上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重庆市东西两端的地类较单一、聚集性高,中部地区地类较为复杂、聚集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分组条件下,以1∶10 000数字地形图构建的DEM作为参考,对由资源三号正后视立体像对构建的DEM、SRTM和ASTER GDEM提取的高程、坡度和坡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资源三号数据构建的10 m分辨率DEM表现出最高数据质量,增加控制点个数及提高DEM生产的分辨率,并未提高数据质量;(2)在海拔1000~1100 m,分辨率30 m的SRTM和ASTER GDEMv2数据质量凸显绝对优势,但在海拔1100~1300 m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组中,资源三号数据构建的10 m分辨率DEM数据质量更高;(3)建立了基于多组样本数据进行相似性评价的指标——SI指数,综合试验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定量化评价与参考样本数据的相似程度,可定量反映数据组之间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空间数量、质量和结构3个维度构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评价方法,以肥东县古城镇范店社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平原农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空间组织重构、要素重组和结构重塑,在空间数量、空间质量和空间结构关系上实现“三生”空间格局优化;(2)“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效果受生产空间格局优化效果影响较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考虑优化生产空间为重点;(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三生”空间格局的优化,可以实现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无序污损等问题的整体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