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孙威  毛凌潇  唐志鹏 《地理研究》2016,35(10):1819-1830
利用北京市2012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敏感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最终使用变动1%对某一产业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① 根据经济敏感度系数,北京应该优先疏解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等8个产业部门。假设上述产业部门全部疏解,对北京市产业增加值的影响为1.06%,对应的产业增加值减少186.4亿元。② 根据就业敏感度系数,北京应该优先疏解木材加工品和家具、纺织品等8个产业部门。假设上述产业部门全部疏解,对北京市就业人口的影响为1.31%,对应的就业人数减少12.0万人。③ 根据综合敏感度系数和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北京应该疏解的产业部门依次是批发和零售、化学产品、食品和烟草、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煤炭采选产品等19个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2.
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商业郊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伟  杨帅  郭敏  宋金平 《地理研究》2012,31(1):123-134
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连锁超市门店和商业土地出让数据,借助GIS技术研究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商业郊区化的进程与空间特征,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北京商业经历了快速的近郊区扩散过程,21世纪以来,显现出远郊区扩散的趋势,但尚未进入典型的商业郊区化阶段。超市网点与商业土地出让数据均揭示出商业沿环路与放射交通廊道扩散的特征,回龙观、望京等城郊居住区、通州、门头沟等远郊新城逐步形成新的商业集聚区。增量商业土地出让数据显示,商业郊区化扩展区域差异显著,西北方向最为明显,扩展的速率快、距离远,西南、东北方向郊区化趋势较明显,但波动较大,东南方向不典型。最后,从人口与住宅郊区化的吸引力、交通与私人汽车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城市中心区的挤出力和规划的引导力四方面探讨了北京商业郊区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成凤  韩会然  宋金平 《地理研究》2020,39(8):1755-1768
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通过疏解超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从而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快增长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承担着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功能,同时也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还承担着首都的特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北京所提的非首都功能实质上也属于非核心功能的范畴。通过对北京的研究,能够为其他超大城市的功能疏解提供借鉴。以北京市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为例,借助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和资料,利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了批发市场内商户的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影响来看,66.38%的商户认为疏解对商铺经营影响很大;② 批发市场商户的搬迁意愿极低,仅有12.07%的商户同意搬迁,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搬迁的商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7.07%和31.03%;③ 从批发市场商户搬迁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物流、品牌效应、搬迁消息的影响、学历、搬迁计划、员工数和租金等7个因素都显著影响商户的搬迁意愿,物流条件与集聚品牌效应是影响批发市场商户搬迁意愿最重要的因素;④ 从搬迁商户区位再选择的迁入地来看,商户选择意愿最高的迁入地为北京市其他大型批发市场,交通物流条件、租金等经营成本是商户新区位选择的主要考量因素,对迁入地优惠政策的关注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4.
刘骁啸  吴康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72-1984
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对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实现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一个“四位一体”的产业投资网络演化分析框架,以京津冀中部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商企业投资大数据测度了非首都功能的3类重点行业在2010、2014、2018年的资本流动特征,并从“节点—路径—格局”3个层面分析了功能疏解背景下产业投资网络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市各行业对外投资增强,投资集聚中心逐渐向外围转移,但不同行业演化格局存在差异。制造业呈现由邻近扩散向等级扩散转变的演化路径,并向着多中心格局发展;批发零售业在资本净流动层面显示出扩散特征,在骨干路径层面呈现集聚现象,分布格局由北京单极放射状向京津双核联动演化;交通运输仓储和物流业向郊区物流园区所在地集聚,但网络整体发育滞后。研究结果能够为科学认识首都功能疏解情况、了解中部核心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的变动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属性和网络结构双重视角下农民工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微观层面的农民工流动与宏观层面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存在关联性,属性与网络关系结构相结合为分析这种关联性提供了有力工具。运用1142名农民工调查数据和198个城市官方统计数据构建的网络数据,分别分析了属性因素和个体网络以及城市整体网络因素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行业类型、打工年限、流出与流入地区域等个体属性因素,以及求职帮助关系人类型、是否有公职人员等个体网络因素对农民工打工地选择、流动距离和工资收入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城市属性与整体网络出度入度、网络相关性、无标度特征、核心—边缘结构和小世界特征等因素,得出了农民工流动具有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城市,以远距离流动为代价追求高工资,选择务工城市具有扎堆趋势,聚集在发达城市并非必然获得高工资,向发达地区流动倾向于一步到位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降低信息费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少剑  王婕妤 《地理学报》2022,77(5):1072-1085
随着区域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土地资源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间接使用在土地资源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贸易的视角核算了中国2012年30个省份和8大区域的隐含土地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隐含土地流动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贸易所占据的隐含土地量占全国土地总量的21.39%,各省平均38.54%的土地需求是通过其他省份土地满足的,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80%以上的土地资源消耗来自外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河北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净流出省份(流出量占全省相应土地类型面积的42.26%、27.53%、38.66%和35.28%),而广东、山东和浙江是主要的土地净流入省份。农业土地(耕地、林地、牧业用地及渔业用地)的流动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用地流失规模最大,其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区域;此外,中国8.43%的耕地、7.47%的林地、6.41%的牧业用地、6.88%的渔业用地和18.35%的建设用地都通过国际贸易供给国外使用。本文的分析为解决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侯纯光  杜德斌 《地理研究》2023,(10):2592-2604
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与流动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来华留学生及中国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跨境人才培养依赖关系判定模型,对留学生流动视角下中国跨境人才培养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在快速放缓,中国留学生全球流动的空间集聚态势在不断强化,高度集聚在北美、西欧、东亚和澳大利亚四大区域;(2)来华留学生增长率呈逐渐放缓的趋势,来源地格局具有地理邻近的特点,呈现高度的空间集聚性,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中国周边地区,同时撒哈拉以南的东非和西非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呈逐渐增多态势,来华留学生来源地在空间范围上得到明显拓展;(3)中国与各国跨境人才培养关系从以对称依赖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负向依赖为主的局面,其中正向依赖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地区,数量不断减少,负向依赖区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快速扩展至中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数量不断增多且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8.
不同空间视角下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地理学界对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多,知识流动被认为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且创新可看作是知识流动的结果。作为创新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重要载体,创新网络已成为经济地理学者近来关注的核心领域。本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探讨了知识流动研究的兴起以及全球、地方、全球-地方等不同空间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有关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动力机制、空间效应以及不同类型知识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形成、演化的作用机理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长春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5年、2003年、2011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结合ArcGIS10.2和Fragstats3.3技术平台,综合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从微观视角选取城市贫困空间、城市扩展新区以及城市单位社区对不同地域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贫困空间用地组合混乱无序,工业空间、居住空间与服务空间镶嵌分布,由此造成城市功能空间生产与生活功能的相互干扰;外部扩张的扩展模式导致城市扩展新区地域内城市功能空间的破碎化以及离散化程度不断加剧,并且工业空间在城市扩展新区内呈现出近域推进与广域扩散并存复杂化特征;城市单位社区用地类型不断趋于合理化,用地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功能空间不断优化重组,城市功能空间界限开始模糊化,城市单位社区不断向社会型社区转型。最后给出了长春城市功能空间优化调控对策,即完善城市工业用地分类标准、倡导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与适度分散、合理引导传统工业外围扩散。  相似文献   

10.
马海涛  胡夏青 《地理学报》2022,77(12):3104-3124
开展科技创新功能区划是全局把握国家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并指导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相关研究仍较滞后。本文从城市间创新合作关系网络的角度,结合已有地理区划理论和创新地理研究,设计了一种科技创新功能区划方法,基于中国357个城市间2017—2019年的专利合作关系数据,研制了一套中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方案。研究认为,将网络空间拓扑关系与地理空间位置关系相结合,借助空间邻接约束下的层次聚类与以模块度为依据的图分割技术,可以得到内部联系紧密且占据一定连续地表的区划结果,是一种科技创新功能区划的有效方法。在城市科技创新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和二值与加权网络分区结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包含4个一级区和20个二级区的中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参考方案,将中国大致划分为北方、南方、东部、西部4个科技创新功能板块,每个板块包含4~6个二级功能区。这一方案的分区边界与省级行政边界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可为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科技创新统筹管理提供辅助参考。建议未来依托科技创新功能区的建设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更好地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复杂地形下非各向同性散射辐射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地理学报》1989,44(1):105-110
本文提出了计算复杂地形下的散射辐射的一个非各向同性模式。计算值与观测值相比,误差较小。模式中的两十参数不受地形的髟响,仅与光钱经过的大气中的散射物质含量有关,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利用这个模式,不但可以计算不同遮蔽下不同坡度,坡面的散射辐射,而且可根据短期考察进行资料延长,最后根据实测资料找到了两个参数与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和云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这个关系不依赖于所用资料的区域,适用面较广。因此,只要根据台站资料,就可以直接把本文的模式用于城市采光、太阳能资源和气候资源的计算中。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视角下流动家庭的空间实践和情感重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陶伟  蔡少燕  余晓晨 《地理学报》2019,74(6):1252-1266
流动性的增强使迁移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强度,“家”的流动日渐成为重要的流动形式,“家”的流动亦成为流动性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家庭式迁移的发展浪潮,流动家庭的空间实践和情感重构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在流动过程中,移民的流动性实践往往赋予了“家”不断转换和流动的意义和内涵。基于流动性理论视角,延循“家”的地理学脉络,选取两个典型的流动家庭案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对比其在流动过程中的空间实践及其对“家”的情感建构与重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时间性、空间性和地方性是研究“家的流动性”的重要变量和维度。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流动轨迹的多位移空间性和流动过程的多阶段时间性使得“家”的地方性处于一个动态关联的状态。“家”的情感归属、“家”的观念和意义通过“家”的流动和营造实践在解构中被延续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流动视角下跨国教育空间的构建:国际学校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斌  朱竑  张博 《地理科学》2021,41(7):1107-1115
流动视角下对多元教育空间的理解需要反思教育与不同地理空间和过程间的相互塑造,以及教育流动过程的关系化本质。以广州某典型国际学校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跨国教育空间构建过程中全球与本土、流动与驻留(stillness)间的张力。研究表明:知识、人、空间等要素以相互依托和嵌套的方式进行跨国流动,将国际学校打造为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国“教育飞地”;同时,流动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是对驻留的否定,两者同时塑造着学校空间。一定程度本土要素的加入并没有动摇学校作为国际教育机构的根基。总体来看,教育资源的整体性跨境流动在物理空间、社会服务和阶层意义上形成了与本土间的隔离。构建于本土的跨国教育未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互动和联系,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差异和边界的形成。研究对教育地理学的丰富和国际化背景下城市特殊空间的研究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开展非均质条件下潮汐湿地中地下水流动特征研究,成为深入揭示潮汐湿地水循环及物质循环过程的重要前提。以广州南沙区的河畔潮汐湿地为对象,基于放射性氡同位素示踪技术考察含水层非均质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介质干容重、介质孔隙度和介质氡释放(Ern)呈现空间异质性,介质氡释放是导致介质氡平衡能力([Rn]gw)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2 210.15~7 700.33 Bq/m3)的主要因素。2)非均质条件下地下水流动呈现显著的分区特征,根据氡的比活度可以划分为快速流动区和滞留区。其中,快速流动区地下水氡比活度较小,观测期内平均值为1 522.39 Bq/m3,地下水呈现由陆向海近似“U”型的流动模式。滞留区地下水氡比活度显著增大,观测期内平均值为3 858.40 Bq/m3,地下水受潮汐作用而滞留更久。滞留区地下水流动状态受潮高差影响,潮高差越大,潮汐对湿地地下水的整体驱动力越大,滞留区地下水渗出相对容易,反之滞留区地下水渗出较难。由此可见,潮汐湿地含水层介质的空间异质性是影响地下水流动特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构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文中从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对湿地生态补偿的对象、范围和标准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湿地生态补偿对象包括湿地的所有权主体、用益物权所有人和管理权主体;(2)补偿范围包括土地和地上附属物损失、因权力受限而产生的损失和因湿地保护而造成的损失;(3)补偿标准的确定尚缺乏法律法规和价值核算体系,考虑财政的支付能力,还应探索现金补偿、实物补偿和优惠政策补偿等多种补偿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理、有序地引导城市群扩容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规划议题。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归纳了功能联系视角下城市群空间网络的主要特征。首先,城市联系的绝对强度是界定城市群的重要依据;其次,相对于外部的城市联系,城市群内部的功能联系分配应占有明显优势的相对比例;再次,城市群内部网络应以多向联系为主,而非指向单一的中心城市。在这一原则下,以广东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区域空间结构为目标,从联系强度、网络群集性、空间邻近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判别,实现了对清远、河源、阳江、汕尾和云浮5个潜在扩容对象城市的优选比较,提出了珠三角城市群近期扩容的优选对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定性比较的方式对广东区域空间结构的长远发展提出了规划展望。  相似文献   

17.
功能分区视角下的西安市发展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恒  徐泽伟  杨新军 《地理研究》2012,31(12):2173-2184
有效的功能分区是城市系统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系统 聚类分析方法, 在功能分区视角下将西安市九个辖区分为核心区、雁塔区、未央区、长安区、 灞桥区及临潼-阎良区六个功能区域。中心商务区主导下核心区商贸流通业发达, 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与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主导下雁塔区技术经济与文化产业特色鲜明, 经济技术开 发区主导下未央区工业经济特征明显, 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与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强 化长安区科教文化发展方向, 浐灞生态区彰显灞桥区生态经济发展特色, 生态农业区、阎良 飞机城加快临潼、阎良两区传统农业发展转型。功能分区及发展空间分异是城市化与经济发 展、历史基础与路径依赖、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本底化与特色化等基础因子以及新经济与 开发区建设、宏观调控与政策导向等新型因子综合驱动的结果, 基础因子起缓慢影响与逐渐 推进的辅助作用, 新型因子起突变影响与直接推动的主导作用。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城市, 合理组织城市, 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流动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丽珍  陈少杰  汪侠 《地理研究》2021,40(9):2558-2571
同城化具有促进要素区域流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同城化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利用流动空间的多要素流测度分析,探索定量化研判同城化地区发展进程的方法.综合同城化地区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测度来评价同城化地区城市间联系紧密程度,在定量测度和空间可视化表达的基础上分析同城化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划分同城化...  相似文献   

19.
不同视角下InVEST模型的土壤保持功能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胜  曹明明  刘琪  张天琪  邱海军  刘闻  宋进喜 《地理研究》2014,33(12):2393-2406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中游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继续开展黄河中游地区土壤保持研究,对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以及水库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以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的源头(营盘山库区)为研究区,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交易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从水文和土地利用两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区地块截留能力、输出能力和保持能力进行对比研究,重点探讨哪种角度的结果更科学合理,并进一步研究清淤情境下2010年营盘山库区的土壤保持能力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基于子流域边界和土地利用边界的计算结果差异悬殊,水文学意义的子流域边界可以保证沉积物沿水文路径迁移过程的完整性,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InVEST沉积物模型应该采用水文意义上的自然流域边界,而不宜将土地利用边界作为子流域单元进行评价。② 2010年营盘山库区在清淤情境下的沉积物截留总量为586482.60 t,输出总量为129868.61 t,平均输出量为12.93 t/hm2,保留总量为1559198.40 t,平均保留量为151.57 t/hm2。③ 地块的沉积物截留能力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强,而沉积物输出能力却刚好相反。无定河西侧支流的土壤保持能力比东侧支流偏高,两大支流平均土壤保持量低值区均出现在河流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20.
新冠疫情下的中断与非流动性改变新流动性范式的叙事逻辑,作为现代社会基本原则的流动性受到挑战与质疑,而正确认识非流动性事关新流动范式的未来转向与变革。为此,本研究对新流动范式下的非流动性研究进行综述,思考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辩证关系,为新流动范式的转型提供新的路径。本研究发现,新流动范式下非流动性的研究领域具有四个重要转向:从批判解构到辩证关系的认识;从本体不可能到有可能的思考;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解释的叙述;从方法二元到方法平衡的转变。同时,非流动性研究中存在四大重要议题:地方性非流动人口;支撑性的停泊空间;非表征的静默身体;跨时空的节点主体。最后,本研究为非流动性的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展望:关注非流动性的人口异质性;关注多样化的非流动性空间;认识后人类技术与非流动性身体;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