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通过地震正演模型和面波振幅数据对比分析了天然地震、爆炸,与核试验数据,以探索改进辨别天然地震与爆炸的方法。所提方法是基于波数域和频率域的双积分变换解。用于研究的地震事件都发生在北朝鲜,其中包括2001年6月26日(39.212°N,125.383°E)和2001年10月30日(38.748°N,125.267°E)所记录的爆炸数据,2006年10月9日(41.275°N,129.095°E)所记录的一次核试验数据、以及2002年4月14日(39.207°N,125.686°E)和2002年6月7日(38.703°N,125.638°E)所记录的两次天然地震。基于这些数据通过地震波分析与理论模拟表明爆炸引起的地震与天然地震有着不同的波型特征。爆炸引起的信号特征是P波的能量较S波强,在爆炸记录上0.05-0.5Hz频率之间Rg波清晰呈现,而在然地震记录上没有。这是由于爆炸地震记录上P波是优势波,与SH成分发生了耦合。  相似文献   

2.
1 研究背景 四川省大震多发,如2008年汶川MS 8.0(31°N,103.4°E)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MS 7.0地震(30.3°N,103°E)和2017年九寨沟MS 7.0地震(33.2°N,103.8°E)均发生在该省,魏乐军等(2008)、马瑾等(2010)、张元生等(2002)、路茜等(2014)相继对地震进行了热红外异常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小波法、距平法、功率谱法等.本文运用的计算机程序化的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可快速提取震前热红外异常,且异常的时空特征显著、直观.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19日在新疆阿图什市阿合奇县(41.1°N,78.3°E)发生了Ms5.5级地震。此次地震前,阿合奇台地倾斜资料、乌什台水管倾斜资料和二氧化碳、巴楚台地应力均出现了明显的震前异常。趋势异常表现为年变畸变;短临异常表现在矢量加速和减速。  相似文献   

4.
滇西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92年以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24°40’~27°20’N,99°~101°30’E)水汞同步性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出现后,滇西实验场区发生M≥5.0地震或滇西实验场邻区(24°~28°N,97°~103°E)发生肘≥6.5强震的概率为75%,平均应震间隔时间为2.7个月,对应效果较好;而且滇西实验场区肘≥5.0地震发生前和滇西实验场邻区M≥6.5强震发生前,滇西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有很好的反映,概率为83%。  相似文献   

5.
在文县-临江Ms5.0地震前,武都地电出现明显异常;N85°E道和N73°W道地电阻率资料,打破正常年变化形态;尤其N85°E道地电阻率资料出现近似勺形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0~2007年以来,青海省东部及邻区(34°~40°N,96°~104°E)ML≥2.3级地震资料进行特征参数耽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发生的9次6.0级以上地震中有6次震前7—28个月在震中周围出现叻值异常区,并且大部分地震前的异常区存在异常出现一异常区面积扩大一面积收缩一发震的变化过程,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魏从信  张元生  王莹 《地震学报》2018,40(2):205-214
一次特大地震会对震中及附近区域热辐射背景场造成较大影响。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系列(FY-2C/2E/2F/2G)的亮温资料,通过时频相对功率谱法对2007—2016年(30°N—45°N,135°E—150°E)范围的时频数据进行全时空全频段扫描,得到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1特大地震的热辐射异常,该异常特征明显且与地震发震构造对应较好。应用时频分析方法分析MW9.1地震对上述扫描区域热辐射背景场的影响,得出2011年的热辐射异常出现时间长、范围大且与其它年份不同,进而得到影响过程的3个阶段(出现—最大—消失)。同时对多尺度相对功率谱处理地震热辐射异常的异同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6阶小波变换尺度部分经不同窗长的相对傅里叶功率谱处理能更加有效地识别和提取地震热辐射异常信息,研究区域10年间共出现6次热辐射异常,其中两次与2011年地震对应,3次与该区域其它地震对应,仅1次无地震对应。   相似文献   

8.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 -2C红外遥感资料对2009年8月11日安达曼群岛Ms7.5地震以及近年在震中(14.21°N,92.84.E)及周围区域(5°~24°N,82.~102.E)发生的多次强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7.5地震发生前约两个月震中以南区域开始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至震前约20...  相似文献   

9.
2006年3月31日在吉林前郭-乾安发生Ms5.0地震(443°6′N,1240°3′E)。本文对震前白城、前郭、四平、敦化4个台站出现的地下流体各测项异常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探讨黑龙江省及临区(44°~49°N,121°~131°E)地震的分布与速度结构的关系,指出地震分布在速度的过渡地带上,为地震预测提供较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has developed and proposed a synthesis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robust satellite data analysis technique(RST) to detect seismic anomalies within the bi-angular advanced along-track scanning radiometer(AATSR) gridd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BT)data based on spatial/temporal continuity analysis. The proposed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the Yushu(Qinghai, China)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4 th April 2010,and a full AATSR data-set of 8 years data from March2003 to May 2010 with longitude from 91°E to 101°E and latitude from 28°N to 38°N has been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the tectonic explana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inuity of the abnormal phenomena, th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frared radiation anomalies detected by the AATSR BT data with nadir view appear and enhance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ing of the earthquake, especially along the Ganzi-Yushu fault, Nu River fault and Jiali-Chayu fault; more infrared anomalies along the earthquake fault zone(Lancangjiang fault and Ning Karma Monastery-Deqin fault) are detected using the proposed synthesis analysis method, which can also characterize the activity of seismic faults more precisely.  相似文献   

12.
张伟  李忠  刘海军  安建琴  宋奕瑶 《地震》2017,37(4):173-180
空间电场信号异常识别是研究地震引起电离层扰动的重要内容。 将空间超低频电场电位数据看作随机数字信号, 以均值、 均方差、 偏度和峰度等四个指标进行描述, 采用“5·12”汶川大地震前空间超低频电场电位数据作为原始数据, 训练改进型BP神经网络, 建立了空间电场信号异常分类识别模型, 并以SOM神经网络进行验证。 计算结果显示, 空间超低频电场电位异常信号主要集中在5°~25°N, 88°~120°E之间的区域, 汶川大地震影响范围内的电离层扰动, 可能是汶川地震发生前引起的, 这与前人研究一致, 说明采用改进型BP神经网络异常分类识别模型研究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扰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地磁数据处理与地震关系之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崇明、佘山和杭州这3个地磁台的观测资料在2004年4月21日南黄海ML4.0级、5月26日浙江省舟山群岛ML4.3级和11月15日南黄海%4.6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台和崇明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空间差值于4月14日~17日、4月30日、5月8日出现的异常信息很可能是震磁异常信息;杭州台和余山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分钟值、模拟观测21时值Z分量地磁场相关系数R值分别在震前2天、24天和震前5天、15天出现了超出2σ值的震磁异常变化:崇明和余山地磁台数字化地磁Z分量分钟值的空间差值异常信息在4月21日南黄海尬4.0级地震前后有所显示。但在5月26日舟山群岛ML4.3级地震前不太明显,可能与谈两个地磁台站相距较近日震中距较近有美.  相似文献   

14.
1971年以来土耳其强震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应用可公度法和蝴蝶结构法对土耳其地区MS≥6.4强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土耳其在2015年和2016年强震信号较强, 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 其中2015年信号要强于2016年. 通过对称性和震中迁移分析发现土耳其地区强震的空间迁移具有规律性和对称性, 以每4 a为一周期存在东西方向的回旋迁移规律. 其纬向对称轴为38.8°N, 经向对称轴为37.4°E, 未来强震可能向东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震与强震震源机制解反演首都圈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骥超  万永革 《地震》2015,35(1):17-27
由于首都圈地区近年来布设了较为密集的地震台网, 使得较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求解成为可能。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近50年来大震震源机制以及2002—2004年中小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对不同震级地震进行加权处理的网格搜索法将强震与小震结合对首都圈地区的现今地壳应力场进行反演。 得到了较为精确的首都圈地区各区域的构造应力场。 结果表明: 北京张家口区, 主压应力轴N(43°~86°)E向; 唐山及邻区,主压应力轴N(38°~86°)E向; 邢台区, 主压应力轴N(79°~81°)E向; 本文反演结果与前人结果相似, 表明了研究方法的正确性, 并揭示了现今首都圈地区应力场的整体一致性和分区差异, 对解释首都圈地区的发震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春芳 《地震》2004,24(3):121-124
文中探讨了我国台湾地区(北纬21.5°~25.5°, 东经119.5°~123.0°)自1900年以来5次明显的强震成丛性活动现象, 每次成丛性强震活动高潮期的能量释放持续时间由几个月至4年多不等, 丛与丛间的间隔时间也各不相同, 两者之间似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研究认为, 这种强震成丛性活动不仅与该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与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还可能与大陆及周沿地区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7.
1518年6月22日韩国首尔以西海域——南黄海发生大震。地震波及朝鲜半岛全境,并在韩国首尔等沿海地区造成破坏,首尔的烈度为Ⅷ度,余震持续一个多月。地震还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震级定为M7?级。此次地震可能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南黄海东缘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中定于该断裂带附近(36.5°N,125.2°E)。  相似文献   

18.
图像信息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严格的统计检验给出地震活动状态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地区(即显著平静或显著活跃的地区), 称为“地震热点”.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个预测效能较高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 在剔除余震、 选取完备震级的基础上, 基于前期研究工作结果中预测效能较高的计算参数, 即网格尺度为2°×2°、 预测时间窗为9年, 分析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到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川滇地区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2009—2010年间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交汇区(29°—31°N, 101°—105°E)存在明显的地震热点, 2011—2012年该地震热点缩小至(29°—31°N, 101°—103°E)范围, 2012年以后消失, 继而于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 本文还对比研究了网格尺度为1°×1°时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 结果显示2009—2010年芦山地震附近的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南部、 龙泉山西缘断裂南段、 马边—盐津断裂带、 峨边断裂带、 天全—萦经断裂带(29°—30°N, 103°—104°E)也出现过地震热点, 2011年以后该热点消失, 2013年发生芦山MS7.0地震. 本文讨论了计算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并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分析了川滇及附近地区今后强震发生的可能地点.   相似文献   

19.
1980—2012年河北省及邻区测震台网地震记录,使用了河北省南部及邻区(34.0°—38.0°N,112.0°—118.0°E)63个固定地震台站和4 540个地震事件,得到27 709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速度结构与地震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内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重新确定中小地震震源位置。速度结构揭示:研究区域内地壳的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10—25 km深度上横向不均匀性更加显著;大地震基本发生在速度异常体或高低速交界区域。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P波走时均方根残差(RMS)从1.68 s降到0.82 s;地震呈明显条带状分布,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年代具有一定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