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柑子沟滑坡位于香溪河左岸,柑子沟西侧,滑坡体呈缓坡状地貌,主滑方向210°,分布有多级台地。滑体发育于谷坡,沿沟谷发育呈长条状,后缘发现有拉张裂缝。滑体的周界清晰,为基岩斜坡。滑体中部有复建公路通过,人为改造作用强烈。该滑坡坡体结构较完整,坡度在29°~31°之间。滑坡后缘壁基岩出露,为粉砂岩中等风化,稳定性较好,滑坡后缘及周围无新的堆积物加载来源;滑坡无整体变形迹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以2003年千将坪滑坡事件为例,基于地震信号分析大型高速滑坡启动之后的滑体运动特性。通过国家地震台网采集因滑坡激发产生的地震信号,反演得到滑坡区域的受力-时间函数,再经由时频分析划分滑坡期间的子事件,进而推导滑体的运动参数并还原滑坡过程。结果显示,由地震信号反演所求得的滑床坡度、滑坡方向以及滑体位移等数值与现场勘踏所得数据相符;同时,通过对滑坡子事件的分析,可分辨出因对岸河堤阻挡而产生的部分滑体反倾过程,从而还原较完整的滑坡过程。  相似文献   

3.
铜川市区发育有为数甚多的缓动式低速滑坡。本文探讨了此类滑坡的滑移动力学机理。研究认为,由于滑面的峰—残微差效应、滑面动静摩擦阻力相近效应和滑带塑性蠕变耗能效应的综合作用,滑坡启动呈现缓动性;滑体低能效应、滑体低推力效应、滑带(面)强度自行恢复效应和滑体自行消能效应的叠加作用,导致滑坡以低速运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分析,查明平果市滑坡类型和影响因素,研究典型滑坡灾害体的发育特征,发现其滑带主要位于全风化层粉砂质黏土夹泥岩碎块和强风化层砂岩、粉砂质泥岩之间,受降雨—地下水渗流、河流侵蚀、地震等因素影响。滑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有关部门对相关滑坡进行相应变形监测与治理。  相似文献   

5.
对滑坡(体)力学组合模式研究表明,滑体是由2个应力调整单元和1个应力积累单元构成的应力组合模式以及根据滑体与滑坡残体的动力结构差异可以区分为截然有别的两类动力结构模式。对滑坡(体)形变阶段及前兆研究后,提出其稳定性地质评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高速滑坡问题是当前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诸如滑体高速滑动所对应的时空界限、滑体滑动过程所产生的热效应以及空气浮托力等高速滑坡产生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汶川地震引发的谢家店子滑坡,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模型,采用2D-Block软件对其进行了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并通过对跟踪块体的深入分析,研究了相应地质体在不同阶段下的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谢家店子滑坡经历了剧动启程抛掷阶段、快速撞击飞行阶段、铲刮减速碎屑流阶段及堆积掩埋阶段.为了揭示地震引发高速滑坡的发生规律,分别研究了地震震级、斜坡地形和斜坡上岩块的尺寸对高速滑坡启动和运动过程的影响规律.地震震级对边坡的启动、变形、破坏和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地震震级越大,滑体启动的加速度和速度也就越大,从而易形成高速远程滑坡.斜坡体本身的地形地貌对滑体运动也有较大影响.在震级和岩石力学参数一定的条件下,斜坡上岩块的大小对其启动、变形和运动过程有一定影响,随着岩块的增大,滑体运动的每个阶段历时都在减小,但当岩体十分破碎时,滑体虽然能够运动,但是很难发生抛掷.将地震滑坡的启动机理概括为积累变形效应、振荡启程效应和振荡加速效应.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库岸滑坡的变形演化往往滞后于库水位的变化, 表现出时间滞后效应, 而且随渗透系数和库水位波动速率的不同, 滞后效应亦不同。以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为例, 通过现场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滑坡在不同渗透系数k和不同库水位下降速率v条件下的变形滞后时间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滑体渗透系数一定时, 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大, 地下水滞后越明显; 库水位下降速率一定时, 滑体渗透系数越大, 地下水下降越快。当滑体渗透系数一定时, 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大, 滑坡的变形滞后时间越短; 滑体渗透系数k=0.85 m/d时不同库水位下降速率作用下滑坡的变形滞后时间为3.74~9 d, 当0.47<v/k<1.18时, 0.24<相对变形滞后时间<1;当1.18<v/k<2.38时, 0<相对变形滞后时间<0.24。当库水位下降速率一定时, 滑体渗透系数越大, 滑坡变形滞后时间越短, 不同库水位下降速率下滑坡变形滞后时间随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 库水位下降速率v=1.8 m/d时不同滑体渗透系数下滑坡的变形滞后时间为1.7~8 d, 当0.52<v/k<0.84时, 0<相对变形滞后时间<0.16;当0.84<v/k<2.12时, 0.16<相对变形滞后时间<0.43;当2.12<v/k<9时, 0.43<相对变形滞后时间<1。研究成果对水库滑坡预测预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桃坪滑坡为一中型顺层岩质古滑坡,位于晋城市阳城县町店镇桃坪村西坡,2000年开始复活,使位于其上的居民房屋严重受损,本文通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等手段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滑体的结构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赋存特征以及气象水文等方面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机制,采用推力法计算滑坡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进行稳定性评价,为采取经济合理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仙宫滑坡地处牡丹江市兴隆镇东山的西坡,著名道教圣地天仙宫位于该滑坡体上,201国道从滑坡前缘切脚通过。一、滑坡的边界条件天仙宫滑坡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滑动,滑坡周围错动明显,周界清晰。滑坡后缘滑坡壁高8m~10m,滑坡滑动后,后缘部分滑体被清运走,拉张裂缝不复存在,局部有泉水出露。但由于修建天仙宫在滑坡中部堆积大量杂填土,在滑坡中部形成了新的滑坡后壁,裂隙明显。  相似文献   

11.
元家台滑坡位于石门县皂市水库北西侧,现今仍威胁当地10户5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分析了元家台滑坡的成因机制:斜坡自身稳定性较差,长期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滑坡的发生;利用滑体岩土样品的实验分析数据,结合滑坡形成机制,计算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元家台滑坡的稳定性:工况一(自重+地面荷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工况二(自重+地面荷载+暴雨)为不稳定状态,存在再次滑动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岚皋县柳家坡滑坡群进行野外调研的基础上,论述和分析了该滑坡群的自然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特征及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文章认为,因有构成河流阶地基座的软弱的千枚糜棱岩充当滑床和在滑床与滑体间有充分起润滑作用的水的供给,是柳家坡滑坡产生的根本原因。本章最后还对滑坡群的防护和治理措施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以受玉树"4·14"地震影响的结古镇结古寺滑坡为例,根据滑坡地质背景和基本特征,详细分析了控制滑坡变形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工程实践对桩板墙工程开挖的所揭露的滑体、滑带、滑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前期勘查、物探解译成果,分析了动态信息法施工在本工程的应用,总结了在震后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悬壁式桩板墙施工工艺经验。通过施工期、试运行期监测和工程质量检测,对治理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桩板墙工程对该滑坡治理有效,目前滑坡处于稳定状态,保障了坡顶和坡脚建筑物安全,为今后该类滑坡治理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锚索抗滑桩是滑坡的主要支护结构之一。目前, 软硬相间地层条件下锚索抗滑桩的受力与变形特征尚缺乏系统研究。以软硬相间地层为地质背景, 基于自主研发的柔性测斜仪和自动加载系统, 构建了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系统, 开展了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的物理模型试验, 揭示了推力不断增加过程中抗滑桩、锚索和滑体的变形与受力特征, 对比研究了布锚方式对桩-锚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规律,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软硬相间地层对锚索抗滑桩的影响机理, 并以双锚点抗滑桩为例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滑坡-锚索抗滑桩体系中, 桩身各点位移和滑体深部位移均随桩身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滑体后部位移速率大于中部, 且滑体位移速率大于桩身位移速率; ②单锚点抗滑桩的桩-锚推力分担比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 趋于稳定时桩-锚推力分担比约为9∶1, 锚索拉力作用下桩身弯矩呈"S"型分布, 正负弯矩非对称; ③锚固角度越大, 锚索拉力的增速越大, 不同锚固角度对桩身内力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荷段; ④多锚点抗滑桩结构的锚索分担更多的推力, 与单锚点抗滑桩相比, 双锚点与三锚点抗滑桩的最大桩身弯矩分别减小了22.41%和40.55%;⑤与均质地层相比, 软硬相间地层中软、硬岩交界面处基岩应力发生突变, 不同软岩厚度比和桩底是否嵌入硬岩, 均对锚索拉力和桩-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 双锚点抗滑桩内力的理论值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本研究成果可为软硬相间地层中锚索抗滑桩加固滑坡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准确评价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及稳定性, 采用合理的病害防治方法, 对保障公路顺利完工具有重要意义。以香丽高速公路昌格洛滑坡为例, 利用现场地质调查、钻探等方法查明了滑坡成因机制以及变形特性,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昌格洛滑坡在天然、降雨和开挖等工况下的空间应力应变特征以及稳定性变化, 研究了隧道与所穿越滑坡之间的相互作用, 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病害防治方案。结果表明: 昌格洛滑坡在自然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隧道开挖难以引起滑坡整体失稳, 但会诱发滑坡局部变形, 受滑坡体变形影响, 穿越滑体的隧道部分将产生拉伸-剪切变形; 降雨严重恶化滑坡稳定性, 导致滑坡失稳, 进而使穿越其中的隧道失效破坏。原选线方案面临风险巨大, 最优防治方案为线路东移绕避, 使隧道从滑面以下穿过。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香丽高速公路类似病害的防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奉节新铺下二台滑坡为例, 基于GPS位移监测数据、裂缝数据、降雨量及库水位等多源数据, 总结分析了大型古滑坡的复活规律, 引入滑坡中长期预报模型, 实现了以季度或月份为时间单位的跨水文年滑坡位移预测, 并通过岩土体蠕变压缩模型, 验证了推移式滑坡后缘裂缝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①降雨是下二台滑坡变形的主导因素, 滑坡变形使得滑体产生裂缝并成为降雨入渗通道, 加剧了岩体破碎与软弱层软化, 降低了滑坡稳定性, 集中持续降雨可使滑坡失稳破坏; ②通过模型预测值与地表监测数据的比较, 将年降雨量作为滑坡中长期预报模型中的主控因素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且有助于提高滑坡中长预报精度; ③推移式滑坡后缘裂缝由滑坡推移式位移和岩土体压缩形成, 引入蠕变压缩模型计算的裂缝宽度并和监测数据的比较说明, 蠕变压缩模型非常适合该类边坡, 同时应用岩土体蠕变压缩模型反推得到岩土体平均变形模量, 判断岩体破碎程度, 可以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后续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库水位升降是加剧库区滑坡危险性的主要因素。以西南地区紫坪铺水电站漩口滑坡为例,借助Geo 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库水位变化对滑坡渗流场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合监测数据验证了受库水位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通过滑体颗粒级配曲线和修正的Kovács模型所确定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参数,能够很好地模拟滑坡渗流场变化。在库水位上升阶段,稳定性系数峰值随着库水位上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库水位下降时,稳定性系数先减小到最低值后逐渐增大,最低值时间与库水位最低点的时间一致。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快,滑坡稳定性系数越差。库水位升降主要对滑坡前缘稳定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库滑坡约束条件影响其运动过程的几何形态, 是滑坡涌浪预测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探究约束条件对滑坡涌浪特征(波高、波幅与周期)的影响,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开展了54组滑坡涌浪室内模型试验, 并基于统计学理论对约束散体和半约束散体的涌浪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涌浪波周期基本不受滑体约束条件的影响; 而半约束散体模型的波高和波幅小于约束散体的波高和波幅, 半约束散体的初始涌浪波高约为约束散体的0.95倍, 半约束散体模型的最大波峰波幅约为约束散体模型的0.9倍。因此, 在开展滑坡涌浪快速预测时, 虽然滑体入水形态与破坏前形态差异巨大, 但基于滑坡初始几何形态参数对其初始涌浪波高和最大涌浪波幅的预测结果是偏安全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更准确地预测水库滑坡涌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黄河上游某拟建水电站坝址场地为例,论证了圈闭地形内斜坡破坏的多期性和规律性问题。在充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的斜坡破坏分为两期,即第一期为已经失稳的老滑坡群;第二期为发育在第一期滑坡群圈闭状破裂壁之后的正处于蠕动和破坏阶段的变形坡体,进而将第一期的滑坡分为两个强度次序。同时,还揭示了圈闭地形内斜坡破坏的规律性,即随着期和序次的增高,斜坡破坏面积增大,滑坡个数增多,规模减小,强度降低,滑距变短,滑体破碎程度变弱。最后指出,上述多期性和规律性应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横山滑坡是一个具有多层滑带且处于蠕滑挤压阶段的新生滑坡。研究表明,由于雨季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倾向(氵居)水河、倾角呈10°~15°的潜在多层滑带内,导致主滑带岩石泥化和软化并形成塑性蠕滑区段,滑体在自重压力作用下沿滑带蠕动,形成滑坡。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造成滑带岩石泥化和软化,使岩石强度降低,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坡超挖过陡和具有宽阔的临空地带等,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条件。而因煤层采空而形成的冒落,不是引起滑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