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水生毒理学方法以及通过分析蒽对 2种海洋微藻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初步研究了蒽胁迫对 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蒽浓度的不断增大 ,1 2种海洋微藻的相对增长率逐渐降低 ,叶绿素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稍有下降 ,蒽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 72 h· EC50为 2 51μg· L-1 ,蒽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 72 h· EC50 为 387μg· L-1 ;2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逐渐降低 ;3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 (GSH和甘露醇 )可缓解蒽胁迫所造成的 2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密度的降低 ,即可缓解蒽胁迫对微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有机磷农药-久效磷的胁迫下,叉鞭金藻细胞内产生了过氧化物酶抑制因子。研究表明,此类过氧化物酶抑制因子是一类对高温敏感,具较强的热稳定性物质。它可能是通过减弱由POD催化合成的反应初始产物的稳定性来体现其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THEJOINTTOXICEFFECTOFANTHRACENEANDPROFENOFOSONMARINEMICROALGA天然水环境中存在多种污染物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共存时会发生复杂的联合毒性效应。因此,只分析单一毒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不够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蒽(Anthracene)是近来颇受关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PAH对鱼类、四类及藻类的伤害效应在国内外已有报道[4],它们在生物体内高积累、高残留和致癌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8]。有机磷农药是我国沿海地区常用的农药,对于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新月菱形藻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浓度不同粒径TiO2颗粒(21nm、60nm和400nm)对海洋微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了相应的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初步探讨了TiO2颗粒对海洋微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mg/L 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强,第48h、72h、96h呈现出显著的纳米效应。TiO2颗粒可以诱导藻细胞内ROS的含量增加,对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新月菱形藻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应激响应,以清除过量的ROS,但剩余的ROS对藻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导致MDA含量升高,并且纳米级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的氧化损伤大于微米级颗粒。在不同粒径TiO2颗粒的胁迫下,藻细胞SOD和CAT活性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为开展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潜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久效磷对海洋微藻细胞的活性氧伤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于1994年8月-1995年12月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对有机磷农药-久效磷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随着久效磷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海洋微藻:扁藻、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细胞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3种微藻细胞的电解质外渗率也相应地增加。这说明在久效磷的胁压力下,微藻细胞内过量的活性氧引起细胞膜的膜脂过氧化伤害,导致细胞膜透性增加,电解质大量外渗,微藻细胞严重受害,进而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6.
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为材料,采用室内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久效磷对光合色素(叶素α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久效磷短时间处理对微藻细胞的光合色素含量影响轻微,有时甚至可使光合色素含量升高;随着久效磷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藻的光合色素含量明显降低,说明久效磷对光合色素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久效磷对叉鞭金藻叶绿素α的72hEC50为6.8mg/L,48hEC50为10.6mg  相似文献   

7.
链霉素对海洋微藻的毒物刺激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选用链霉素对六种海洋微藻进行实验 ,发现六种海洋微藻普遍对链霉素具有抗性。其中只有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在实验范围内 (0~ 50 0 mg/ L)测到了 72 h的半抑制浓度 ,EC50 分别为346 mg/ L和 4 4 5mg/ L。其它四种均未测到。而且当链霉素浓度为 30 mg/ L时 ,对六种海洋微藻普遍具有生长刺激效应 ,即毒物刺激效应。  相似文献   

8.
海洋微藻胞外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最主要初级生产者 ,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Fogg1966年和Hellebust1974年研究发现,海洋微藻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多种代谢产物,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酶、脂类、维生素、有机磷酸、毒素、挥发性物质以及抑制和促进因子等。这些产物统称为胞外产物 (Extracellularproducts,ECP)。胞外多聚物 (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 ,EPS)是胞…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2,2',3,4,4',5'-六氯联苯(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生长的影响,以及PCB_(138)对两种微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并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两种微藻对PCB_(138)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PCB_(138)对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均有明显的毒性效应作用,对2种藻类的96 h半抑制质量浓度(96hEC_(50))分别为0.057 mg/和0.354 mg/L,与亚心形扁藻相比,牟氏角毛藻对PCB_(138)更敏感,耐受性更差;低浓度的PCB_(138)对两种微藻SOD酶活性有诱导作用,但当PCB_(138)浓度过高时,SOD酶活性下降;两种微藻对PCB_(138)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牟氏角毛藻中富集的PCB_(138)含量呈上升趋势,而亚心形扁藻中PCB_(138)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紫外线-B辐射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世纪以来 ,由于氯氟烃等的大量使用和航空航天飞行器数量的急剧增加 ,导致了平流层臭氧层的减薄 ,使到达地球表面UV -辐射呈增强趋势。由于臭氧层侵蚀和破坏的日渐加重,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尤其是对生物DNA具损伤作用的紫外线B波段(波长范围为280~320nm)的辐射增强。紫外线B的增强已影响整个地面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是最引人注目的全球变化现象之一。杨志敏等1994年指出 ,紫外线B的增强影响到植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大量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增强的UV B辐射下 ,许多植物(在检测的近300种植物中有2/…  相似文献   

11.
刘香  茹小尚  张立斌 《海洋科学》2021,45(3):122-133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mm的各类塑料碎片的总称。在环境领域中,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近年来,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其引发的生物与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介绍了微塑料的定义、来源、分类、分布特征等研究现状,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环境中海水水质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并基于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需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海洋微塑料对环境与生物的影响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甾醇在海洋微藻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种(株)海洋微藻进行不充气培养,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皂化后氯仿和正己烷(体积比为1:4)提取甾醇,BSTFA衍生后用岛津QP2010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进行GC/MS分析.从29种海洋微藻中共检测到47种甾类化合物,鉴定出36种甾醇和一种甾酮.其中,4位无甲基Δ5甾醇在所有的微藻中均有分布,一些高等生物中常见的甾醇如胆甾醇、菜子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和褐藻中常见的岩藻甾醇等,在微藻中均有广泛的分布.相对而言,4位无甲基5位饱和甾(烷)醇、4-甲基甾(烷)醇和双羟基甾醇的分布则相对较少,其中许多甾醇如甲藻甾醇、巴夫甾醇、C27:2(Δ5,22/24Me)和C28:3(Δ5,7,22/24Me)等,只在一种藻或同一纲的微藻中被检测到,可以作为对应微藻或对应纲微藻的特征甾醇.认为海洋微藻甾醇的研究可以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及饵料营养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荧光法测定微藻中色氨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微藻中色氨酸的荧光分析方法。以NaOH为水解液水解微藻,在激发波长225nm,发射波长350nm处测定色氨酸的荧光强度。方法线性范围0~0.07mg/L,检测限为0.003mg/L,回收率90%~100.1%。此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4.
溶解态磷在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在实验室批量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海洋微藻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和各形态溶解磷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批量培养过程中,APA的动态变化呈"S"形曲线,各形态溶解磷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不同,介质中溶解无机磷和小分子溶解有机磷的浓度是激发APA发生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大分子溶解有机磷的浓度对APA的作用不明显,但APA的增大可加速微藻利用大分子溶解有机磷的速率.微藻的种类和丰度不影响APA的动态变化形式及其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甜菜碱脂在14种海洋微藻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 -Q- TOF MS),对4个微藻门中的14种微藻的甜菜碱脂的分子组成及其相应脂肪酸的组成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4种微藻中共鉴定出133种甜菜碱脂,包括53种DGCC、41种DGTS和39种DGTA。其中甲藻和定鞭藻中主要的甜菜碱脂种类为DGCC,绿藻中主要的甜菜碱脂种类为DGTS;而在硅藻中的甜菜碱脂主要包括两种:中心硅藻纲中为DGCC,羽纹硅藻纲中为DGTA。此外,不同微藻中甜菜碱脂脂肪酸组成差异仅限制在门或纲的水平上,在较低的分类水平上差异不明显。硅藻门、甲藻门和定鞭藻门中均含有DGCC,其脂肪酸链的组成均含有C14−C18的脂肪酸以及C20和C2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是甲藻的C14−C18脂肪酸链为饱和的,而C19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链仅在硅藻中发现。认为海洋微藻甜菜碱脂的研究可以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以及缺磷极性脂类的生理、生态作用和功能特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麂列岛潮间带的微小型底栖藻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记录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微小型底牺藻类。经初步鉴定南麂列岛潮间带共有微小型底栖藻类4门54属155种,以硅藻类占优势(41属125种)。其优势种在岩礁为附生性的海生斑条藻,沙滩为附生性的小形舟形藻和翼茧形藻,泥滩为底栖性的圆筛藻和斜纹藻。不同生境其种类组成差异显著,在各生境均出现的共有种仅6种。微小型底栖藻类年平均丰度:岩礁为7094.61个/g,沙滩为46821.63个/g,泥滩为456.5个/g,岩礁和沙滩以春季最高;泥滩以夏季最高;秋、冬季各生境的丰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海洋微藻的无菌化处理及对其生长特性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卡那霉素)对4株海洋微藻(1株金藻和3株小球藻)进行了无菌化处理,并对这4株微藻在带菌和无菌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和生化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高浓度(≥100 mg/dm3)的单种抗生素或抗生素组合可抑制微藻的生长,个别低浓度(50 mg/dm3)的抗生素或抗生素组合可促进微藻的生长;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各200 mg/dm3联合使用处理球等鞭金藻,氯霉素100, 50, 50 mg/dm3单独使用分别处理小球藻C95, CV和C146,可获得这4株微藻的无菌藻系;无菌培养的4株海洋微藻的稳定期持续时间由除菌前的4~5 d延长到15~20 d,藻液悬浮性增强,藻细胞不易老化;除菌后微藻的主要生化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球等鞭金藻的叶绿素A、叶黄素和总脂含量显著增加,小球藻C95和CV的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3株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如EPA, PUFA等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四种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在不同温度下培养的4种海洋微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表明,不同微藻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不饱和程度受温度影响的差别较大。在本实验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球等革命金藻、盐生杜氏藻、三角褐指藻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TPUFA)百分含量及脂肪酸平均双键数(MDB)均呈下降趋势,其总单不饱和脂肪酸(TMUFA)和总饱和脂肪酸(TSFA)百分含量则呈增加趋势;随着温度提高小球藻TPUFA百分含量和脂肪酸平均双键数先降低后增加,在20℃时出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9.
真空冷冻干燥微藻DHA油纳米乳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法制备微藻DHA油纳米乳,研究了微藻DHA油纳米乳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并对其粉末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冻干曲线为:预冻:–40℃维持2 h,真空度为0.2 mbar;升华干燥:–30℃维持12 h,真空度为0.2 mbar,–20℃维持2.5 h,真空度为0.15 mbar;解析干燥:25℃维持3 h,真空度为0.15 mbar,且油相与冻干保护剂的质量比为1:4,冻干保护剂选择葡萄糖:甘露醇质量比为1:3时,制备的纳米乳粉末颗粒外观呈乳白色、均匀细腻,复溶速度在10s内,冻干前粒径为(175.6±22.1)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5±0.62),冻干后粒径为(211.1±23.5)nm,PDI为(0.152±0.116),差异不大,依旧在纳米范围内,不仅保证了DHA的长期稳定性,还扩大了DHA的应用范围,有望成为DHA的新型纳米载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