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害成分含量过高是目前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形成了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农业生产体系;交通便利,农产品交流市场活跃;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差别大,山区、丘陵和平原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不同。加强绿色农业的组织建设、积极培育绿色农业的消费市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作用,是河南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的安全加工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兼顾农业生产的绿色农资、绿色生产、绿色加工与绿色营销等各个环节,深入研究农产品绿色加工与营销策略无疑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文章归纳了农产品绿色加工和营销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农产品绿色加工与营销的内涵与内在规律,分析了农产品绿色加工和农产品绿色营销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绿色加工和营销的若干对策,力求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色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湖南发展特色农业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相对有利、农业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等优势.但其发展现状与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特色农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加工工业落后,营销水平不高以及农业开发落后,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稀少等问题.为使湖南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必须加快湖南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此,在生产经营上必须突出重点,调整布局;实施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的发展正面临可持续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化的挑战。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空间格局、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论文首先简要探讨了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和农业功能时空差异的理论基础,然后以吉林省为例,构建了农业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及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农业多功能具有联合生产和外部性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禀赋以及两者的组合作用,是导致农业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关键因素;② 吉林省县域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不同特征,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县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松辽平原,经济发展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大农业发达的县域,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东部城镇化水平高且劳均农业产值高的县域,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的东部和西部县域;③ 吉林省县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分为4类,即农产品供给优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和生态服务优势区;④ 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组合特征和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农业地域功能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鲁莎莎  刘彦随  秦凡 《地理学报》2019,74(10):2011-2026
农业地域功能是农业地理学的重点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关乎粮食安全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开展农业地域功能划分及其演进分析,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诊断农业地域多功能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集中度较高,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社会保障、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则较低,4种功能空间格局具有显著规律性。② 农产品供给功能显著增强,主要分布区域向平原农区聚集;就业与社会保障高值区从内陆向沿海转移;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功能有所增强;市辖区及周边的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较显著。③ 农产品供给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于冀中南平原、鲁西北冲击平原、胶莱平原和辽河平原西部;社会保障主导型集中在燕山山麓平原、滨海平原、胶东半岛以及黄河三角洲;生态保育主导型集中在冀北坝上高原、燕山山地地区,以及辽西、辽东山地丘陵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周边;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集中于京津冀、辽中南和济南都市圈及周边;综合型位于鲁西南黄淮平原与鲁中南丘陵地区。④ 自然因素对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功能的形成均具有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4种功能的作用则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谢永顺  王成金  吴爱玲 《地理科学》2022,42(9):1577-1587
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和P-VAR模型对中国326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与农业经济的时空演化、协同发展、交互响应关系进行了综合测度。研究表明:① 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均具有整体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分别呈“大分散、小集聚”和“阶梯式下降”的分布特征。② 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演化为高级协调,空间差异先增大后减小;二者间具有显著的、持续强化的关联性。③ 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农业经济均具有正向的自我强化与惯性增长特征,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农业经济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影响程度较大,形成倒逼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一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在五业中的“农”即为小农业。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带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部分农产品结构性剩余严重,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力低而不稳,农民收入增长放慢,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在中部地带表现更为典型,探索中部地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途径对于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部地带农业现代化途径主要是:整体规划,分类推进,极点突破;改革城乡户口隔离机制,加速农村城镇化;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培育规模经济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机制,发挥高科技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拓宽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9.
休闲农业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素质偏低,转移难度大.休闲农业兼具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重特征,可以促进为旅游业服务的有机农业、高科技农业、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业、设施农业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工业、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但中国休闲农业产业的继续发展壮大,也有赖于着力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和构建体闲农业各参与主体多赢的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地区农业经济优势,一般系指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长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条件、交通运输和经营管理条件等,凭借这些条件的有机组合,加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某地生产某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即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放,取得较其他地区相对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果好,竞争力强,商品量多,商品率高,在全国(或地方)居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11.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它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孕育了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浙江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项,不仅遗产数量全国最多,而且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结15年来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农民增收、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政府推动、社区主动、企业带动、科技驱动、社会联动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地,针对当前遗产保护存在遗产地管理不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少专项保护经费、省级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2)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3)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科普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4)开展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认定工作;(5)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给予实质性扶持和投入。研究可为浙江省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指导,同时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湖南农业目前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现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对湖南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湖南省农业生产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业生态危机突出地表现在5个方面:水资源失调、农用化肥使用过量、农产品质量低劣、水土流失和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在深入分析这些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8条对策:进行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和生态设计,加强科普宣传,培养生态农业典型,施用生态肥,完善生态税制,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强化检测,推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农业资源、生产基础的优势明显,在我国国民经济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具重要地位。根据现阶段农业的主要问题和入世(WTO)后农业环境的变化,21世纪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是: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推进名、特、优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生态及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持续生产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根据福建省农业现状和发展条件,我们认为: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七化”: (一)农业生产商品化。农业生产商品化,就是要发展以交换为目的的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商品量的大小和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分工的发达程度。 目前,福建省商品农业尚不发达。现有的农产品生产,基本上是在省内交换和消费,输出省外的为数不多,可供出口的更加有限。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促进福建经济振兴,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应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商品化,首先必须增强商品经济观念。要把福建农业纳入国内经济和国际  相似文献   

15.
中非农产品贸易强度及其国际地位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农业合作日渐频繁,中非农产品贸易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非农产品贸易在全球中的横向对比、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掌握在全球背景下中非农产品贸易关系及强度的历史状况,利用FAOSTAT中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对中非农产品贸易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贸易展开横向对比,并对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贸易强度的历史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尽管非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但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持续徘徊在低位,并无显著变化;2)中非之间的贸易关系在1986-2013年间的变化并不突出,欧美仍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3)大多数非洲国家对华年次贸易频率低且贸易量小;4)南非、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等国不仅拥有较多农用地资源,且具有较好的对华农业贸易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山东半岛港口资源的农产品外贸物流空间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强省,既有丰富的农业物源,又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基于港口资源的农产品物流统筹规划,将农产品外贸物流纳入山东区域物流的框架体系之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农产品物流的增值服务功能,提升山东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构建农产品产地物流、中转物流及港口物流供应链的集成化系统,以适应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之要求,探索农产品外贸物流的空间布局及优化问题就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对绿洲农业结构的调整的内涵与原则的探讨,论述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和主导产业的选择,认为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绿色饲料业)和园艺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流通业是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绿洲农业结构,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绿洲农业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特定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相应的农产品生产部门为中心,由相关的产业环节、多条产业链关联交织构成的网状复合经济系统.建立在农产品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农业与农产品竞争优势,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根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现代产业组织四个方面.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农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模式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裕瑞  杨乾龙  曹智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58-1469
本文基于统计数据揭示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结合农业农村发展范式及其演化的回顾,探讨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及其基本策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不断提升,但产品产量和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国际贸易呈现良好态势,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较薄弱;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函待解决;农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和动力源。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应充分吸收多功能农业生产和网络化乡村发展范式的有益成分,激发内生动力、整合外部动力,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农产加工优势区、特色农业产业带为关键目标,实现“七大转变”,着力推进区域农业的多功能转型。深化相关改革、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村镇建设是实现转型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曾尊固  熊宁  范文国 《地理研究》2002,21(1):115-124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为适应于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江苏省内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显,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与选择有重要影响。苏南地区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品依托型为主;苏北地区宜以中介组织服务型、多元参与型为主,在大城市郊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区也要着力发展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