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震序列性质与断层分形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地震序列的特点给出地震断层的多分形分割模式,并给出b值在时域分段及区域分段下,地震断层局域定标的配分函数建构方法。同时将地震序列的局域化标度及非线性修正与断层的多标度分形联系起来,为断层分割的几何提供一个普适算法。本文推广D=Ab给出鞍点估计,并讨论局域波动带来的奇异性与阵发混沌。  相似文献   

2.
武孔春 《地震研究》1991,14(1):23-29
本文引入地震断层的自扩展破裂模式,用以解释地震序列的特征并计算地震断层的分维数。由自扩展破裂模式,本文导出地震断层的分维数为D=ln(1+Abln q/1+q)/ln q/1+q,其中q为余震区长度与主震的破裂尺度之比,A=2.1。在q≥1时,D=Ab,这与Aki的公式b=D/2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根据地震序列的特点提出地震断层的Cantor分割假设,对地震序列的频度衰减进行了研究,得到频度衰减关系n(M,t)=F10~(-bM)t~(-h)。  相似文献   

5.
何玉梅  吴小平 《地震研究》1996,19(4):363-370
本用标准偏差法和标度变换法,计算了云南省五个地震区带上1965-1995年间地震序列的自仿射分形的分维值D△t(地震时间间隔序列自仿射分形)DM-t(地震震级一时间序列自仿射分形)及自相似分形的分维值D0(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分形)得到了相应的时间变化曲线,DM-t~t,D△t~t和D0~t。通过相互比较发现,其中DM-t的随时间变化在中强地震前的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吴开统 《地震研究》1989,12(2):165-166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我们通过多次大震的实地考察并对观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后发现,粗看时地震序列的形象尽管千姿百态,但它们间仍存在一定共性。中国大陆浅源强震序列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主震型、多震型和弧立型。地震序列不同类型的成因,决定于当地的介质特性、应力场强度及其分布状态。就某一地区而  相似文献   

7.
8.
地震序列类型,地震序列b值与地震大形势关系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焦远碧 《地震》1998,18(1):33-40
根据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震级差将地震序列划分为孤立型,主余型,双震型和多震型4种。通过我国大陆143个序列划分结果,孤立型占14%,主余型占59%,双震型占13%,多震型占14%,地震序列b值与主震震级和序列类型有关,在类型要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序列b值越高,在主震震级相近的序列中孤立型序列b值最小,主余型和双震型居中且差别不大,多震型b值在7级和6级地震序列中最大的,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序列b值变  相似文献   

9.
10.
断层气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基华  王亮 《地震》1994,(3):58-63
本文介绍了白浮断层气观测点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地震前观测的断层气(特别是Hg)的异常变化。其异常特征是震前出现异常高值突跳,异常幅度大、时间短,而震后一般变化不大,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断层气的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位的混沌和多重分形特征演化及其中短期预报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强  徐桂明  黄耘 《地震》1999,19(3):274-280
采用苏20井记录到的1995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地下水位观测数据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计算并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 MS 6.1地震前后地下水位系统混沌吸引子的关联维数D2、二阶熵K2和最大Lyapunov指数λ1,并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系统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系统为混沌系统,系统的自由度在3~16之间;地震过程中系统有降维减熵现象,震前广义维数谱Dq左半边曲线变陡,因而可被看作为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此结果对今后在预报工作中认识地震前兆观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和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974年以来,在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20多个震群作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这些震群序列时空分布的表象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增强型;Ⅱ衰减型;Ⅲ增减型;Ⅳ双丛(峰)型。这一结果,可作为辽宁地区震群性质(前震序列、前兆震群和非前兆震群)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耘  郑江蓉 《地震》1999,19(2):190-198
通过系统分析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MS5.0以上中强震序列,结合华东地区域特征,根据最大地震与次大震震级差,将地震序列划发为弧立型、接近孤立型主余型,主余型和震群型4类。用0.5、1天、2天、3天、5天和7天等几个时段的余震样本来研究序列类型的早期判断,结果较为满意,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分析余震持续时间,认为某区域有一个地震活动背影景值,当余震衰减这到个背景值时,则余震活动基本结束,用此方法总结了华  相似文献   

14.
地震波拐角频率对地震序列的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皎口、海城、陡和、浑源等地震序列的地震波记录,研究了拐角频率随地震序列进程的变化特征。为了消除地震震级对拐角频率趋势性变化的影响,求得了每个地震的拐角频率与序列中同震级地震拐角频率的比值随地震序列发展而变化的曲线,较好地反映出该比值的发展进程;即在一个前一主一余地震序列中,同震级前震拐角频率高于余震拐角频率;而对震群地震序列则看不出这种变化。利用地震序列外围地区适当范围小震资料的拐角频率作为背景值,其比值曲线同样很好地反映出地震序列发展的规律。本方法可以作为对地震序列发展趋势进行较客观评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震空间分布的多分维谱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升  汪秉宏 《地震研究》1993,16(3):321-328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地震空间分布多分维谱的方法,如推广G—P法、固定质量法和固定半径法,然后利用推广G—P法计算理论模型(如Henon映射、随机模型)的多分维谱并分析计算中有关参数的影响(如计算样本大小和标度区确定),结果表明:度量半径r应小于研究区域的直径的1/4以减小边界效应。最后计算并分析地震资料(如1976年唐山地震地区的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直立走滑断层地震提出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用尖角型(Cusp)的突变模型研究了地震过程的机制。从理论上阐明了围岩与断层带的刚度比和远场位移参数在地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地震时断层错距和能量释放值的简单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取决于系统内部的刚度分布;其次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系统才可能从稳定状态进入非稳定状态,而在外界扰动下失稳,于是从整体上深化了对断层地震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断层气氡进行地震监测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许秋龙  王瑞平 《内陆地震》1997,11(2):160-167
概述了断层气氡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和观测条件,用最优周期谱持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曲线具有“冬高夏低”的年动态变化和固体潮变化特征。其中固体潮变化是断层气氡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的力不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断层地震的尖角型突变模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直立走滑断层地震提出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用尖角型(Cusp)的突变模型研究了地震过程的机制。从理论上阐明了围岩与断层带的刚度比和远场位移参数在地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地震时断层错距和能量释放值的简单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取决于系统内部的刚度分布;其次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系统才可能从稳定状态进入非稳定状态,而在外界扰动下失稳,于是从整体上深化了对断层地震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107次不同断层性质、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的Ms与mb标度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Ms=1 17mb-0 41。进一步分析发现:mb相同时,走滑断层地震的Ms大于倾滑断层地震的Ms;多震型地震的Ms大于孤立型地震的Ms。使用Ms与mb的这种关系,得到一种快速判定地震震型的方法,即对于走滑断层引起的地震,若Ms-1 17mb+0 16>0,则地震序列多数为多震型,再次发生较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倾滑断层引起的地震,若Ms-1 17mb+0 66<0,则地震为孤立型的可能性较大,再次发生较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