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夷平面及其年代是高原隆升、时代和幅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可可西里东部地区通过1∶100000航测地形图所示的山顶面形态特征分析表明,本区广泛分布的山顶平坦地形面为青藏高原主夷平面的一部分,其海拔高度大多在4900~5200m。本区平坦顶面的熔岩方山常与夷平面交叉分布,也为高原主夷平面一部分,其同位素年代19.6~6.95MaB.P.之间的有39个(9.9~6.95MaB.P.有17个)。又据本区相邻的山间盆地内的火山地貌年龄推论,夷平面形成于9.9~6.95MaB.P.之后,3MaB.P.之前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地区弧形对突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总结三峡地区南部川东-八面山弧形构造带及其北部大巴山-大洪山弧形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马巴中、黄陵、汉南和江南苦底地块为边界条件,印支-燕山期发生的南、北部弧形构造带的盖层沿与基底之间的滑动面相向中推覆,在两构造前锋丰碰的接合部位,形成与南、北部弧形构造带协调一致的褶 皱式奉节-巴东构造带,整体显示弧形对突构造样式,并在黄陵基底地块西侧应力缓冲区形成秭归三角形向斜构造盆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考察、室内测试分析及区域对比,对张家界地区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进行探讨。地貌学、古岩溶、风化壳等特征综合验证了张家界地区夷平面的存在;风化壳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表明,夷平面形成于湿热的晚第三纪,其后形成剥夷面。夷平面上风化壳分层明显,自上而下分为腐殖土层、残积层、半风化基岩层和基岩层;化学分析表明风化壳具有粘土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湿热的夷平面环境使风化壳脱硅富铁铝作用较弱,形成硅铝风化壳。综合区域对比可知,张家界地区海拔为1 100~1 300 m的一级夷平面形成于晚第三纪湿热的环境;低于夷平面的砂岩平台组成剥夷面(800~950 m),大约形成于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之间。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高原各主要块体精确的内外耦合作用记录成为取得突破的关键.西秦岭地处高原东北向生长的关键节点部位,夷平面保留完好,具典型性,是研究区域内外力耦合作用的良好载体.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貌因子提取法和目视解译法,对该区进行定量解译分析发现,山顶面与主夷平面分别...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北宜昌地区白垩纪-第四纪沉积演化的研究,发现存在3个明显的沉积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颗粒粗大的砾石层和上部颗粒较细小的粉砂-泥质层组成。3个沉积旋回对应了宜昌以西三峡地区3期构造演化旋回,同时反映了三峡地区3期夷平面的存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古生物化石和对第四系善溪窑组的测年数据,认为3期夷平面形成时代分别为:鄂西期夷平面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古近纪的始新世,山原期夷平面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初,云梦期夷平面形成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考察、室内测试分析及区域对比,对王莽岭地区风化壳的特征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进行探讨。从地貌学、古岩溶、风化壳等方面验证了王莽岭地区存在一级夷平面(1 400~1600 m)和一级古宽谷—山麓面(800~1100m)。通过对风化壳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认为夷平面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其上风化壳脱硅富铝化作用明显,但仍属于中等发育程度;古宽谷—山麓面形成于暖湿的气候环境,其上风化壳脱硅富铝化作用不强,发育程度为中等偏弱。最后,通过区域综合对比,初步推断夷平面是形成于渐新世的太行期夷平面,古宽谷—山麓面是形成于上新世的唐县期古宽谷—山麓面。  相似文献   

7.
藏北蚕眉山地区火山岩和夷平面的时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藏北蚕眉山地区发育2个时代的新生代火山岩①上新世的花岗斑岩和流纹斑岩,白云母K-Ar同位素年龄为(3.65±0.31)MaBP.;②中新世的粗面英安岩、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等火山熔岩,全岩K-Ar同位素年龄为(12.81±0.4)MaBP、(12.85±0.56)MaBP和(14.51±0.23)MaBP。由中新世各火山熔岩体周边的下伏地表高程和非火山岩构成的局部区域最高山岭的顶部高程恢复出火山喷发时的古地表形态,完全可与现代夷平面形态特征相对比。结合火山熔岩下伏地面表层古风化壳的发育,认为蚕眉山地区火山熔岩的下伏地面为古夷平面,本区为古夷平面残留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研究区志留纪纱帽组牙形石,三叶虫,头足类,腹在等生物地层的综合研究,指出该区纱帽组自下而上可分为Orthodochimioceras-Michilinoceras和Pterospathodus celloni-Apsidognathus tuberculatus两个生物组合,与川北陕南,黔东北石阡,四川南江,岳池等地相当层位生物群相比,前者的地质时代为特列奇期中期,后者为特列奇期中晚期。  相似文献   

9.
南岭及其相邻最高山地多保持在接近海拔2 000 m的高度,大部分山地顶部夷平面已荡然无存,只有少数山岭的顶部还残留着原始夷平面.这些残留的夷平面曾相互连为一体,暗示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在晚近地质时期曾一度处于准平原状态.这个古老的原始夷平面形成于渐新世末,即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运动之后的地壳长期稳定时期,与青藏高原山顶夷平面以及华北北台期夷平面形成时间相当.说明中国大陆各部虽相距遥远,甚至处于不同的板块和构造体系,但在渐新世末却处于统一的准平原状态,大范围长尺度造山运动的脉搏似乎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北缘蚕眉山地区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属高原腹地),有关火山岩年龄揭示夷平面于13 Ma前已基本形成,并于3.7Ma前解体.在中昆仑山前山和后山分别获得(4.2±0.8)Ma和(3.9±0.6)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夷平面解体年代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指示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并与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进一步的地貌-沉积分析表明,昆仑山北面山前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的厚度巨大的西域组砾岩主要来源于昆仑山的剥蚀作用,证明昆仑山4 Ma左右开始即相对南面高原腹地大幅隆起.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推算昆仑山区已剥蚀掉的古夷平面(虚拟面)对应现代海拔高度约为8 200 m,而现代高原腹地夷平面残留实体海拔为5 200 m左右,据此计算出昆仑山4 Ma以来较高原腹地(蚕眉山地区)相对抬升了约3 000 m.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库首区分布着许多大型滑坡 ,在空间上具有丛集性规律。为探明滑坡空间上丛集性与线性构造关系 ,并查明线性构造的发育特征 ,采用了SPOT卫星像片线性构造解译及线性构造密度统计和失真指数分析方法。结果显示 ,滑坡密集区与线性构造的高密度区有较好的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四光有“黄陵背斜为华西、华东的分水岭,岭西之水流入归州盆地和四川盆地,岭东之水则向东流,袭夺……”的正确论断,但他“(袭夺)年代是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的见解则过早。黄陵背斜西侧之水属古金沙江东支流,仅香溪至重庆段内竟有73.3%的支流呈倒插;巫山至故陵镇82.5km间的T6、T5、T4阶地面沿江呈西倾,而T3、T2、T1阶地面沿江呈东倾,二者刚好反向。在重庆、奉节分别发现了鹅岭风口和白帝城风口,二者与倒插支流、反向阶地共同证实了此段属掉向(被袭夺)流段。由于2.0Ma以来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所导致的西域上升,黄陵背斜遭冰后期和其它外营力剥蚀、降低,古金沙江南下水路被横断山封堵,西支流只好向东支流涌来,又借黄陵背斜东坡古长江向源侵蚀之机,终于0.15~0.20Ma间切开黄陵背斜分水岭,形成新型长江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库区玉溪遗址地层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洪水沉积环境以及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玉溪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玉溪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长江三峡库处区狮子口NNW向线性影像带的构造性及其地壳稳定性评价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以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确认该影像带影像特征最明显的地段乃是一个滑褶型多层式得力滑动构造,本文还分析了该系统形成的介质条件,斜坡构造及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历史上大型滑坡广泛发育。近年库区滑坡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这些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成因复杂,不能单纯从传统的外动力或内动力作用来解释,给库区灾害的防治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三峡库区大型古滑坡主要沿长江干流和支流的深切河谷两岸分布,与河流发育演化史密切相关。15万年以来,长江三峡地区经历了新构造期以来抬升速率最快的一次构造幕,山原期夷平面上升了100m,河流强烈下切,形成高陡岸坡,卸荷效应显著;同时,该时期三峡地区的气候受到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间冰期可能存在相似的暖湿古气候环境,降水极为丰富。三峡库区的大型古滑坡在新构造快速抬升时期广泛发育,并且与暖湿多雨期相对应,表明库区滑坡的发育演化是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宝塔滑坡是1个基岩古滑坡,本文把它作为1个实例,分析为什么进行了3次大规模勘探仍然出现范围边界的错误,这涉及到古滑坡确定的证据、分析判断方法、勘探方向与方法等问题。确定滑坡的根据主要依据各种滑坡地质现象与滑坡地形地貌证据,除滑面证据外,许多所谓滑坡的地质、地形、地貌现象都具有多解性,因此要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对宝塔滑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以前对汪家梁部分坡体被确定为宝塔滑坡西部滑体证据的翏误与不足,提出了地质、地貌与滑坡形态学的反证与理由; 结合宝塔古滑坡实例,提出了识别古滑坡的地貌对比、滑坡形态学、滑坡性质与现象分析等方法,更正了滑坡的面积与体积,也讨论了古滑坡调查与勘探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壳稳定性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地质体(包括深部地质体和表层岩土体)的稳定程度, 它受地壳结构构造、各种地质作用与工程建设相互作用等的综合影响, 具有综合模糊概念, 本文试图运用模糊数学进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定量化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质灾害是灾害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灾应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降低其易损性入手,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人们难以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那么降低地质灾害易损性就成为减灾的重要措施,因此进行灾害易损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选取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密度等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由于各指标因子在地质灾害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将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总体较高。易损度较高的地区应强化减灾意识、调整人口结构以及加大防灾投入,以降低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易损性。  相似文献   

19.
陈涛  赵鹏  王凯  陈江涛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s1):277-283
三峡库区首次175m试验性蓄水过程中,凉水井滑坡出现了险情,受到地质灾害防控、管理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对凉水井滑坡进行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基于对地形地貌、物质组成及地质结构等的分析,研究了该滑坡的成因机制;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该滑坡的复活机制。研究表明:(1)凉水井滑坡为一老滑坡,由两次滑移形成,是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受江水浸泡及水位变动影响,由上部滑体变形错动诱发复活的推移式滑坡; (2)在三峡库区蓄水运行的不同阶段,水位通过影响不同部位的滑带而降低滑坡整体稳定性; (3)由于滑体中前部厚度大,下部块石粒径巨大,块石与滑床间形成点接触,滑动面上产生砥柱作用,在中间相对较缓段产生较强的锁固效应,使得滑坡未发生失稳。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坝区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底岩体内存在4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裂隙并非岩体的原生构造,而属于构造成因。根据断裂内岩脉侵入、岩石蚀变作用、结构面特征和构造岩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点。对比基底岩体和沉积盖层的构造,确认岩体中的断裂构造在晚元古代晋宁期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在燕山期黄陵背斜出现时,喜马拉雅期断块构造产生时,断裂多次重新活动,演变为新的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