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水文地貌型及其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谭明 《地理学报》1991,46(4):460-469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水文地貌模型及其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常态流域地貌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在贵州喀斯特开放流域中建立水文地貌数学模型,以研究亚热带剥蚀区喀斯特地貌的水文形态结构及其建造过程,并应用于分析贵州一些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貌现象。  相似文献   

3.
利用洞穴指标体系研究地表石漠化演变处于理论萌芽阶段.据此,通过对发育在强度石漠化条件下的石将军洞穴滴水滴率、pH值及温度进行为期1 a的动态监测,在分析其特征空间、时间变化规律基础的上,初步探索其石漠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受石漠化发育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土层稀薄影响,上覆顶板对水分的赋存主要靠基岩来完成,基岩愈厚,洞穴滴水滴率、pH 值与温度变率愈小,因此表现出越靠近洞口受外界影响越强烈、变幅越大的特征;同时,强度石漠化条件下,土壤中可利用的CO2较少,使得洞穴滴水pH 值显示了雨季时值较高、旱季时值较低的反常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定量分析、动态变化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近20年都安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都安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裸岩地扩展与收缩,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广西大化县的DEM、石漠化、地质数据,通过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貌区的石漠化发生率排序为高峰丛洼地区〉中峰丛洼地区〉峰林谷地区〉丘陵山地区。发生石漠化的4种碳酸盐岩中,发生率排序为连续性灰岩〉灰岩夹碎屑岩〉灰岩与白云岩混合组合〉灰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碳酸盐岩含量较高的3种岩性在25°~45°坡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含量较低的岩性石漠化发生率高峰在35°~60°,同时发现所有岩性的石漠化发生率在3°~8°坡度区间存在小高峰,这与坡脚普遍的顺坡耕种有关。断层与石漠化关系密切,中度以上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断层周围1.5 km内。石漠化的发生是人为干扰、坡面侵蚀、岩石成土与溶蚀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石漠化的防治中,应该综合考虑地貌发育、坡度、岩石碳酸盐含量、断层分布等多个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渐飞  熊康宁 《热带地理》2015,35(1):111-119
采用频度法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及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南方喀斯特环境特征、生态功能区位等因素,构建了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基于实测和调查数据,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9 604.71万元。其中,固碳制氧价值11 181.25万元、土壤肥力价值3 051.56万元、产品供给价值为2 850.40万元、涵养水源价值2 521.13万元、土壤保持价值为0.37万元。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间接价值为主,占85.5%,直接价值仅占14.5%;生态功能价值主要依靠灌丛、经济林、耕地和疏林生态系统提供,裸岩荒坡尽管是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但提供服务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自然诸要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人们进行农、园、林牧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生产力和利用的适宜性各不相同。地貌决定了土地的形态特征,同时地貌类型、地形高度。坡度。地貌部位。地表物质组成和现代地貌过程等地貌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也影响其他土地要素的形成。发展和性质。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山地丘陵面积达80%以上。地貌条件对本区的土地利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土地资源的地貌条件建阳市地处武夷山脉及其所环抱的闽北地…  相似文献   

8.
王在高  梁虹  杨明德 《地理研究》2002,21(4):441-448
影响流域的枯水径流及其变差系数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岩性、地貌、植被、土壤等。本文借助于GIS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 ,对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和数字化 ,并通过聚类分析把各流域按地貌类型的差异进行归类 ,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差异与枯水径流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揭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流域枯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江波  吴绍洪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3,32(12):2179-2188
地理格局尺度依赖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在连续尺度序列上对区域植被覆盖空间变异性进行考察,以真实反映植被覆盖空间特征。以贵州喀斯特高原为例,借助地统计学和GIS 软件,揭示了研究区NDVI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进行了空间变异与空间尺度的耦合研究。结论如下:① NDVI空间变异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存性,空间尺度的粗粒化对NDVI的平滑作用非常显著,但两种重采样方法对原始数据的粗粒化作用机制不同;② 基于不同遥感数据源获得的NDVI数据之间空间格局差异明显,而且传统统计结果与地统计学结果明显不同,说明空间信息对数据间的差异性统计影响显著;③ NDVI空间变异性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并表现出对遥感数据源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问题——以泥石流预测预报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希林  莫多闻 《山地学报》2001,19(2):150-156
从地貌灾害的定义入手,阐述了地貌灾害预测预报需要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解决这四个问题的二种途径,以及进行预测预报的四种方法。以泥石流为例,论述了泥石流预测预报的现状及其热点、难点和可能的突破点,以及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切人点和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对泥石流小尺度空间预测,规模预测,时间预测,包括重现期预测、降雨预测和危险度预测的一系列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公式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灾害评价和预测预报在灾害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运用广西大化县的DEM、石漠化、地质数据,通过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貌区的石漠化发生率排序为高峰丛洼地区>中峰从洼地区>峰林谷地区>丘陵山地区.发生石漠化的4种碳酸盐岩中,发生率排序为连续性灰岩>灰岩夹碎屑岩>灰岩与白云岩混合组合>灰岩与碎屑岩互层组合.碳酸盐岩含量较高的3种岩性在25°~45°坡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含量较低的岩性石漠化发生率高峰在35°~60°,同时发现所有岩性的石漠化发生率在3°~ 8°坡度区间存在小高峰,这与坡脚普遍的顺坡耕种有关.断层与石漠化关系密切,中度以上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断层周围1.5 km内.石漠化的发生是人为干扰、坡面侵蚀、岩石成土与溶蚀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石漠化的防治中,应该综合考虑地貌发育、坡度、岩石碳酸盐含量、断层分布等多个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选取贵州喀斯特山区公路建设同一山体不同时段开挖的裸岩陡边坡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调查;选取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地质背景,同一时段开挖的裸岩陡边坡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调查,对喀斯特地区基础建设形成的裸岩陡边坡植被自然恢复及其速率进行讨论.为石漠化地区工程建设开挖的裸岩陡边坡生态恢复治理提供思路,并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容丽  王世杰  刘宁  杨龙 《山地学报》2005,23(1):35-42
通过研究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植被退化区花江峡谷植被现状,选取具一定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先锋植物,采用生物显微制片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报导了6科10种分属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和解剖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喀斯特先锋植物叶片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环境因子(主要为光照和水分)也有重要作用;生活型不同对先锋植物叶片特征有一定影响,但未表现出规律性。根据叶片适应特征的差异,10种先锋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即旱生或阳生叶类型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偏中生叶类型(香椿的Toona sirensis)、顶坛花椒(Zanthaxylum pinum var.dingtanensis)、黔滇木蓝(In-digofera esquirolii)、忍冬(Lomicera japonica)、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偏阴生叶类型的繁缕(Stellaria media)。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王家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信息,依托RS和GIS技术获取2005年该流域石漠化景观格局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石漠化景观分布指数、石漠化综合指数、 -s平面分析模型以及三次曲线拟合等分析,旨在从小流域尺度上探讨石漠化景观在坡度、坡向、高程和与村庄距离等空间因子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潜在、轻度石漠化景观受坡度影响最显著;其他类型石漠化景观受坡向影响最明显。石漠化程度先随坡度的增大而加重,27°后呈缓解趋势;各坡向中南、东南坡石漠化最严重;随高程增加石漠化加剧;距村庄越远石漠化越严重。初步推断各空间因子对石漠化程度的影响由强至弱的顺序为:坡度、坡向、高程、与村庄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森林水文效应的讨论由来已久。特别是黄秉维先生《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一文发表后,更受到了水文及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评价森林的水文效应,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森林与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进行流域治理、荒山绿化等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水河流域1959—1967年实测水文资料的分析,阐明森林在防止土壤侵蚀、调节径流、削减洪峰等方面的效应,以及对流域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的影响。由于资料情况及我们的水平所限,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6.
“亚喀斯特”概念与景观特征的初步探讨——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喀斯特"作为贵州等地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特殊组成部分,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理清其概念内涵及景观特征是认识这一特殊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其概念内涵、景观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分析认为,亚喀斯特是介于一般典型喀斯特与非喀斯特间的另一种地貌景观,三者在岩层特性、地貌发育、景观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若干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构成亚喀斯特的岩性主要是不纯碳酸盐岩(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组合的夹层,岩石含泥质成分高,洞穴分布极少,地下水资源模数较大;地貌以丘陵谷地、浅中丘、浅切割低中山为主,地形起伏较缓;成土母质丰富,土层较厚,宜农耕地较多,农用价值相对较大,但同等条件下土壤侵蚀量较高;植被生长茂盛、覆盖度高,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张勃  丁文晖  孟宝 《干旱区地理》2005,28(6):764-769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的水文效应已成为重点研究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下水是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绿洲的土地利.咐有着制约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取得数据,并对历史文献进行追索,采用相关分析方法与定量计算方法相结合,分析黑河中游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循环途径及水量、水质变化的影响。以及通过分析城镇化、农业及工业发展等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地下水循环路径和水质,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业用水方式的变化,都改变了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循环路径和方式;地下水位下降对绿洲周围荒漠植被产生巨大影响。是造成天然荒漠植被衰退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普遍比20世纪50年代后期下降了3~5m;工业污染、农用杀虫剂及过量施用化肥是地下水最主要的污染源。针对干旱区内水文循环速度慢,对各种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弱的特点,提出保护地下水资源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前提;同时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加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及治理技术的开发,积极开展土地利用与地下水水文效应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芳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08,28(3):212-217
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从城市空间形态、主导功能、驱动力、伸展轴等空间发展要素出发,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研究,将贵州省喀斯特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分为5种模式:组团模式、绿心环状模式、带状城市、团状模式和串珠状放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生态安全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是科学分析喀斯特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和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通过分析喀斯特生态安全的概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初步形成喀斯特生态安全评价概念框架,建立了喀斯特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安全度标准.在格网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5m×5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实现喀斯特生态安全模型评价,得到格网化花江示范区的生态安全度空间数据.研究发现示范区整体生态状况呈现出逐步好转的趋势,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仍处于警戒状态,此外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生态安全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气候干旱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9年1月和2010年1月分别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地区的石桥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期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是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变化较大,与2009年1月相比,2010年1月土壤个体数和类群数都减少.两期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与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均匀度指数与含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含水量2009年1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10年1月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过两期土壤动物群落的对比分析,认为影响石桥小流域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是长时间的气候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