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在总结车田沸石的晶形及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特征、红外光谱、差热-热重、X射线衍射等矿物学特征,以及耐热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离子吸附与交换性能等资源特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车田沸石的开发利用研究新进展,即利用其在低温煅烧和低浓度酸处理后可使其成为无定形非晶态物质的特性制备A型、X型、Y型和P型分子筛;利用其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制备水处理剂、沸石型化肥、无机抗菌剂、干燥剂;利用其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特性制备沸石砖、橡胶和塑料的增强剂等。并对今后车田沸石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介绍沸石矿的工业用途及其前景,阐明与煤盆地共生的沸石矿成因类型与成矿条件、控制因素、成矿时期及其分布等。  相似文献   

3.
桂北沸石矿开发应用方向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介绍了桂北天然沸石的资料情况,理化性能和研究开发现状等,从高白度矿物材料,沸石分子筛和高纯度,高活性硅铝酸盐化工作原料等三方面深入探讨了其利用价值,并对其在洗涤剂,农用品,干燥剂等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初步开发。  相似文献   

4.
综合应用显微观测、化学分析和物化检测手段,对黑龙江省穆棱沸石矿床沸石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其矿物组成主要为斜发沸石和丝光沸石,二可单独产出,也可形成混合型矿石。该矿石在成分上属高硅型沸石,SiO2/Al2O3比值均大于8,有富元素As、Pb等较低。物化性能测试表明,穆棱沸石矿为高品级沸石矿,矿石平均热失重值达12.8%,NH4^ 交换容量为146.10meq/100g^,K^ 交换容量平均9.58mmol/100g,丝光沸石热稳定性可稳定至800℃-900℃,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天然沸石在环保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朱俊  王宁 《矿物学报》2003,23(3):250-254
天然沸石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吸附性及较好的催化性等性能,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水处理、空气净化、放射性废物处理和抗菌剂的制备等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我国天然沸石的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应加强各种天然沸石的成分,结构和性能研究,大力加强天然沸石的改型改性工艺技术研究,扩大天然沸石在环保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西红辉沸石资源水热制备纳米微孔材料——沸石分子筛,其工艺流程为“红辉沸石”(预处理) 氢氧化钠 铝酸钠 水→水热反应→晶化合成→过滤、洗涤、烘干→沸石分子筛产品。基于大量实验研究,确定了水热制备A型、P型和X型沸石的最佳工艺技术参数,制备出了质量较高的沸石分子筛产品,并综合分析了红辉沸石粒度、石英杂晶、晶化时间以及反应混合物组成对沸石分子筛水热制备的影响,指明了今后研究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穆棱沸石矿物化性能的基本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穆棱沸石矿的储量大、品位高、沸石类型好、物化性能优良。通过对穆棱沸石矿的热脱水失重值、阳离子交换性能、热稳定性能、耐酸性能、吸附性能、比表面积、比辐射率、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等物化性能的系统对比研究,评价了穆棱沸石矿在相关应用领域中的优势,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技术和电子探针定量分析、面分析技术,对阿尔泰3号伟晶岩脉各结构带中共生矿物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结构带中,铯沸石有着不同的共生矿物和化学成分。在叶钠长石-锂辉石带形成早期。铯沸石常和电气石、富铯的锂云母共生,为成分均一的原生铯沸石,其CRK和Si/Al平均值分别为74.5和2.34。到叶钠长石-锂辉石带形成晚期及石英-锂辉石带形成阶段,原生铯沸石发生再平衡作用,在相对封闭体系中经历出溶作用后,形成团块状的富Na铯沸石和富CS的铯沸石脉,并与富铯的锂云母共生。到白云母-薄片钠长石带阶段。在热液作用下,原生铯沸石被次生铯沸石所交代。该次生端员铯沸石的CRK和Si/Al平均值分别为93.4和2.05。它的出现表明岩浆演化从岩浆-热液阶段进入热液阶段。总之,铯沸石作为原始伟晶岩熔体最晚期的产物.记录了3号伟晶岩脉原始岩浆中碱金属经过了极度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然沸石吸附性能与阳离子组分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吸附性能是沸石矿物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相关领域应用的重要依据。以嫩江、海林和穆棱三大沸石矿床为例,通过对天然沸石矿的化学成分、沸石类型、矿石品位(CEC值)、比表面积及吸附性能的系统研究与对比分析,总结天然沸石矿附吸性能差异变化规律与原因。研究表明,天然沸石对气体CO2、H2S、SO2、NO2和气态H2O的吸附容量均与其(CaO MgO)/(Na2O K2O)比值之间呈正相关性关系,富二价阳离子组分者吸附容量大,富一价阳离子组分者吸附容量较小。据此,可作为天然沸石矿吸附性能预测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广西资源红辉沸石矿的地质特征及该产地红辉沸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差热-热重分析特征。根据该产地红辉沸石的性能,试图开发其在高强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在粘土中加入不同比例该产地红辉沸石后,经高温烧结所形成的固体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质,如密度、表观密度、孔隙度、吸水率等有所降低,而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则增大。经过反复试验对比,获得了红辉沸石的添加量对烧成材料性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张巍  柳建新  刘海飞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33(3):309-313,228,229
激电法在矿产勘探及工程探测等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没有或者工作区域相关资料不完整的情况.尤其是中间梯度装置,无法保证探测目标体位于供电电极中间,其观测数据受到供电电极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进而影响数据的分析.因此,研究激电法供电电极,对于观测数据的影响规律是很有必要的.这里通过物理模拟手段研究模型相对供电电极AB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2.
CCD微变形监测技术在边坡远程监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杰  尚岳全  孙红月  王智磊 《岩土力学》2011,32(4):1269-1272
探索低成本、高精度长期定点监测技术是目前边坡监测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CCD微变形监测仪通过光电信号的相互转化来获取边坡的稳定性信息,比起传统的监测仪器,其在精度、时效性及成本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远程无线遥控监测,节省监测人力物力。在分析CCD微变形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诸永高速公路K101边坡的长期监测,与前期安装的GPS、全站仪共同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比相近观测点的监测值,结果显示,CCD微变形监测系统所取得的数据具有良好的精度和长期稳定性,表明该监测系统监测效果良好,适宜于边坡的长期监测使用。  相似文献   

13.
西溪电站厂房基坑承压水降压研究及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红星  曹洪  尹小玲  潘泓 《岩土力学》2004,25(Z2):531-535
研究对潮州供水枢纽西溪电站厂房基坑承压水降压采用减压井和局部旋喷封底相结合的方案,并利用改进的水平二向有限元程序进行空间渗流场计算,提出减压井布置方法,同时根据基坑开挖步骤,提出减压井运行控制方式,分析了对邻近水闸的沉降影响.对影响降压效果的因素分析表明,控制承压水降压的最主要因素是减压井井口高程.总结了实际施工中承压水减压的情况,并分析了出现局部流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Vulnerability is registered not by exposure to hazards alone; it also resides in the resilience of the system experiencing the hazard. Resilience (the capacity of a system to absorb recurrent disturbanc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so as to retain essential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feedbacks) is important for the discussion of vulnerability for three reasons: (1) it helps evaluate hazards holistically in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2) it puts the emphasis on the ability of a system to deal with a hazard, absorbing the disturbance or adapting to it, and (3) it is forward-looking and helps explore policy options for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and future change. Building resilience into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pe with change characterized by surprises and unknowable risks. There seem to be four clusters of factors relevant to building resilience: (1) learning to live with change and uncertainty, (2) nurturing various types of ecolog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diversity for increasing options and reducing risks, (3) increasing the range of knowledge for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and (4)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self-organization,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of local institutions and building cross-scale linkages and problem-solving networks.  相似文献   

15.
岩层真厚度计算的新公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数学方法与地质实际相结合,严密推导出一个岩层真厚度计算的新公式。与前人公式相比,新公式涵盖了各种可能的情况,形式简单,概念明确,操作方便,利于编写软件用计算机计算.从而避免了复杂的人工判断,不但可减轻人工负荷、提高计算速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出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评价中潜在蒸发力计算方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资源评价中,蒸发量的求解方法,不需要用地中渗透仪观测求得,而是通过当地的气象资料计算出潜在蒸发力,再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即可求解出包气带的实际蒸发量,参与水均衡计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要求极其紧迫。目前气象资料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相对较短,由此作者提出利用石笋记录重建历史年际、年代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构想。通过对目前已有的石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实例分析总结,认为洞穴石笋沉积速率相对较快,石笋中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的存在,有利于石笋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建立准确年代标尺、选择生长速率相对较快和存在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能记录到极端气候的石笋,以及提高采样分辨率和与其他记录相互验证等作为石笋极端气候研究的工作要求,同时就文石笋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出文石笋可能更加容易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个人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Hoek-Brown(H-B)准则,根据大量试验数据,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岩石应变软化模型。利用40种硬岩和软岩三轴试验数据,验证了3参数幂函数型围压函数广泛适用于硬岩和软岩峰后临界塑性应变与围压的关系描述,并将其引入塑性内变量中;其次,比较分析当前基于H-B准则的岩石应变软化模型中软化参数的合理性,明确以GSI作为软化参数的方法最优,拟合结果正确且参数最少。然后,分析岩石峰后GSI随塑性内变量的演化规律,并建立一种普适的非线性演化模型。与其他演化模型相比,所建模型可更准确地描述不同种类岩石峰后H-B强度参数的非线性演化规律,同时参数较少。接着,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将所建GSI演化模型嵌入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实现软化模型的数值求解。最后,对多种岩石的室内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正确描述不同围压下硬岩和软岩的峰后应变软化变形及剪胀变形,具备良好的适用性。与定临界塑性应变或定剪胀角的应变软化模型模拟结果相比,所建模型模拟曲线可一致性地与试验曲线接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要求极其紧迫。目前气象资料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相对较短,由此作者提出利用石笋记录重建历史年际、年代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构想。通过对目前已有的石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实例分析总结,认为洞穴石笋沉积速率相对较快,石笋中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的存在,有利于石笋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建立准确年代标尺、选择生长速率相对较快和存在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能记录到极端气候的石笋,以及提高采样分辨率和与其他记录相互验证等作为石笋极端气候研究的工作要求,同时就文石笋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出文石笋可能更加容易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个人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系统建立在PC机上,用以对电阻率法和激电法各种常用装置作正演、野外数据处理、成图和反演解释。系统适用于微机硬件低配置,同时具有较强和较大数据量的处理功能;采用全汉字界面提示操作,易于使用;系统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