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5年11月28日-12月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这次大会不仅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同时还是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的157个缔约方的第1次聚会。此次会议被看作是自京都会议以来,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召  相似文献   

2.
《京都议定书》附件I国家缔约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AWG)第四次会议于2007年8月27-31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此次会议重点讨论附件I国家(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之后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与目标  相似文献   

3.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发表了这份由粮食政策专家撰写的报告。报告指出,农业将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但是如果贯彻实施正确的政策,农业还可能强有力地遏制气候变化。报告认为,在通向12月于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进程中,农业的角色尚未得到支持。IFPRI的负责人3月3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报告发布仪式上说,目前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京都议定书》中并未重点提及农业,这是由于那时候人们对于农业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知之甚少。IFPRI的研究员吉拉德·尼尔森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是谈判将为未来的5~15年设置新的机制。关键在于这次要把农业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决定按议定书第三条第九款的规定启动附件一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谈判,即第二承诺期谈判,并成立了“不限名额特设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第二承诺期谈  相似文献   

5.
6.
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全球 55个工业化国家决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然而美国却与澳大利亚、列支敦士登和摩纳哥一起拒绝签署协定。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属机构第26次会议(SB26)于2007年5月7~1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中国气象局派科技发展司戴晓苏、邓茂芝和国家气候中心何勇同志参加了中国政府代表团。现将会议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形势及中国气象局负责议题的谈判情况汇报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温室气体的种类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附件A给出了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CO2。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在大气中存留期最长可达200年。这6种主要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9.
法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支持和推动,是世界上最早推动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之一。在法国、西班牙、荷兰3国的倡议下,1989年3月在海牙召开了有80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型国际会议。1995年2月法国政府制定了“减缓气候变化第一个国家计划”,1997年11月又制定了“减缓气候变化第二个国家计划”。  相似文献   

10.
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其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目前已有191个国家加入《公约》,成为其缔约方。《公约》缔约方分为附件一缔约方和非附件一缔约方,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并达成《巴黎协定》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清晰的过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体现了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决心。中国为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是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主张,将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推进《巴黎协定》落实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的波兹南会议作为巴厘岛和哥本哈根一次中间会议,既要全面回顾巴厘路线图的执行情况又要为即将到来的哥本哈根谈判作好准备,因此极为重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两大谈判阵营,欧盟、美国和77国集团+中国三股主要力量围绕长期愿景、减排目标、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谈判激烈。2009年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与欧盟气候立场逐渐靠拢,新兴发展中大国地位愈发凸显,其他谈判力量也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作出立场调整。中国在国际气候机制形成和发展中已处于关键位置,如何根据政治格局变化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和立场,实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国内低碳发展将伴随着整个后京都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了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成果,对近期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展望,还分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力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加强薄弱领域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气候变化市场体制和机制,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软实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能就各方最为关注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实施细则达成一致。会议成果平淡主要有4个原因:第一,过度强调提高各方减排目标力度而未能聚焦《巴黎协定》第六条相关谈判;第二,主席国和部分缔约方急切将各方尚未形成政治共识的提高承诺力度问题引入谈判进程,破坏了谈判氛围;第三,各个议题推进不平衡;第四,发达国家企图逃避责任,促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团结并形成对立。展望2020年的全球气候多边进程形势,《巴黎协定》第六条相关谈判将继续作为重点,提高力度也将成为讨论主题,但片面强调1.5℃目标可能引发重谈《巴黎协定》风险,同时发达国家背弃《公约》、转嫁责任意图明显。全球气候治理应聚焦落实承诺的力度,并平行推进《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气候系统研究所在气候系统模式研发、陆面过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以及我国云南持续性干旱的成因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主要包括对我国历史气候资料的恢复、重建和整理, 气候区划, 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研究, 对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 大气热源特征和臭氧变化的研究, 古气候模拟, 对气候变化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以及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5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收集大量气候资料并整理出版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对风能等资源进行了气候区划; 明确了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两个暖期,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相对冷期;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变冷;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多雨带由华北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提出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的综合物理图像; 发现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值中心; 模拟出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揭示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及其成员; 设计了多种预报方法; 还将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向国家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当然,人们首先想知道变暖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既然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则未来变暖的程度显然取决于过去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以及今后以什么速度、排  相似文献   

18.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concept of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 in response to anthropogenic forcings at multi-decadal time scales is reviewed. This is identified as a predictability proble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first kind and second kind (due to the slow components of the climate system). It is argued that, because of the non-linear and stochastic aspects of the climate system and of the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forcings, climate change contains an intrinsic level of uncertainty. As a result,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 needs to be approached in a probabilistic way. This requires a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sequence of steps involved in a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 A review is presented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recently proposed to produce probabilistic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s. The additional difficulties found when extending the prediction from the global to the regional scale and the implications that these have on the choice of prediction strategy are final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度气候系统研究所在准双周振荡结构与起源、东部地区降水年代际演变特征、13变化机理、降水评估和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