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贵州的夜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俊伟  吴战平  高秋沙 《贵州气象》2010,34(2):13-14,17
选用贵州省86个气象站10 a逐日逐时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全省年平均、各月平均夜雨和白天降水百分比,分析了全省夜雨分布,逐时的降水分布,对夜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还重点对避暑之都——贵阳的夜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夜雨较多,以春季最为明显,贵州夜雨较多的原因除了大气环流系统如锋面活动、南支槽活动、低空急流日变化等天气因素外,与地形条件造成的局地大气动力、热力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夜雨对空气清洁、睡眠以及户外旅游等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淮北地区旱涝年型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祁秀珍  费勤贵 《气象科学》2000,20(4):531-536
根据统计分析,江苏省淮北地区各地年,季雨量的标准值具有均一性特点,用标准正态化的各代表站点的雨量均值求得地区雨量代表值,采用标准正态分位数作雨量分级指标划分旱涝级别,运用统计学的聚类分析,对江苏省淮北地区划分成八类旱涝年型,分析各类旱涝年型的特点,提出应用于防汛抗旱决策的六点结论。  相似文献   

3.
1955—2007年拉萨市雨季夜雨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忠水 《气象》2011,37(12):1584-1588
利用1955—2007年拉萨市逐日降水和气温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拉萨市雨季(5—9月)夜雨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整个雨季日夜雨率变化是比较稳定的,近50多年来基本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夜雨率与日降水量有显著关联,当日降水量在25 mm以下时,夜雨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大,当日降水量〈1 mm时夜雨率最小为75.2%,当日降水量为25 mm时,夜雨率达到最大值93.4%;夜雨率与日温差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拉萨多夜雨与地形有关,高夜雨率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夜雨率是制定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对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侧四川地区夜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胡迪  李跃清 《大气科学》2015,39(1):161-179
本文利用四川地区1971~2012年29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计算四川地区雨季(5~9月)夜雨比例、夜雨强度和夜雨频次,并通过区域平均与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差异与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地区雨季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较大,且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盆地西南部的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最大,川西高原东北与川东北则为明显的两个低值区;(2)川东北地区雨季具有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较小、夜雨发生概率也较低、但其夜雨强度却较大的特征,川西高原则与之相反,而盆地西南部的夜雨发生频次虽然不是很高,但夜雨强度和夜雨比例都较大;(3)42年平均四川地区雨季逐日变化,夜雨占日降水量的比例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夜雨强度与夜雨比例相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而夜雨频次的逐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特征;(4)四川地区夜雨比例、夜雨强度和夜雨频次的年变化具有一定差异。20世纪70、80年代,其夜雨频次和夜雨比例均较大,但呈减少趋势,而夜雨强度20世纪70年代较小,80年代较大,呈增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夜雨强度、频次和比例都处于较低状态;21世纪,夜雨强度和夜雨比例都开始明显增大,而夜雨频次增大相对滞后,其中,21世纪夜雨频次和夜雨比例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5.
都江堰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晨  马力 《气象科技》2013,41(6):1086-1090
根据气象观测站逐5 min雨量资料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四川都江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都江堰各年1 h雨量极值均出现在较高海拔的地区,且1 h雨量极值在当次降水过程总雨量中所占的比重很高,说明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强度非常集中;②受地形与夜间云顶辐射冷却作用,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夜雨特征突出,且后半夜比前半夜多;③都江堰地区夏季的对流过程一般是沿西北山脉迎风坡生成与发展的,随后对流系统发展到东南平原地区;④都江堰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0~130 min,最长可持续210 min。  相似文献   

6.
论年雨量之常态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要将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气象科学的研究上,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各种气象要素的频数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的性质。很显然的,不同的气象要素的频数分配的性质是不同的;同一气象要素,在不同地区,它的频数分配的性质也是不同的。即使同一气象要素,同一地区,因为该要素计算方法不同,频数分配的性质可能也是不同的,例如一地年雨量的频数分配,很可能与月雨量或每天雨量的频数分配不同。  相似文献   

7.
选取防城港市沿海地区3个区域气象站自建站以来的昼夜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昼夜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港口、东兴两地夜雨相对昼雨多,有多夜雨的说法,防城昼夜多于夜雨;季节上看,3站春、秋、冬三个季节的夜雨也多于昼雨;昼夜雨量变化随年代呈现波动型趋势。  相似文献   

8.
珠海市年雨量和年最大日雨量多年一遇的极值计算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用皮尔逊-III型分布分别对珠海市年雨量和年最大日雨量两种变量进行拟合,进而计算了它们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极值。结果表明:珠海市50年一遇的估算年雨量和年最大日雨量分别是2 908 mm和565 mm,100年一遇的分别是3 042 mm和648 mm。用澳门和珠海的雨量历史资料验证发现:澳门在104年间出现的最大年雨量是3 041.4 mm,与珠海百年一遇估算雨量吻合;珠海平均7.2年出现一次2 500 mm以上年雨量,而该雨量的估算重现期是7.5年,亦十分接近;年最大日雨量的估算重现期则比实际重现期小些。可见拟合良好,对其不同重现期下的极值估计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61~2018年5~9月20~08、20~20时降水数据,和2010~2018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利用EOF等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夜雨率、夜雨强度及夜雨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夜雨率EOF展开的第一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17.1%)显示四川盆地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夜雨强度EOF第一特征向量(占21.5%)为以105.5°E为界的经向偶极型空间分布。(2)夜雨高频次中心位于雅安、乐山和眉山3市的交界区域,盆地西部沿山,盆地西南部和南部为次高频区,盆地东北部和中部为低频区。降水频次随时间呈明显的单峰特征,02~05时为峰值时段。(3)小雨至大雨逐日、月夜雨率与夜雨强度呈反位相变化,夜雨率先下降后上升,夜雨强度先上升后下降,7、8月为过渡时段。各量级夜雨率、夜雨强度逐年变化曲线呈波状分布,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他有不拔的意志,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裸树,是看到了千百年后的郁郁葱葱,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契诃夫  相似文献   

11.
增暖背景下新疆昼夜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地区89个台站1961~2005年昼、夜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目的是认识这个地区在年降水增加背景下昼夜间降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61~2005年,多年平均的降水量为夜大于昼,且昼、夜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夜降水量增长趋势大于昼降水量,昼、夜年降水量增长趋势分别占年总降水增长趋势的49%、51%,这种变化在南、北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昼、夜降水量都存在由少到多的显著突变,但两者发生突变时间不同,昼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6年,而夜降水量的突变点却发生在1991年。(2)昼降水日数小于夜降水日数,且昼、夜降水日数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昼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大于夜降水日数。昼、夜降水强度都呈显著增大趋势,夜降水强度及其增长趋势均大于昼降水强度。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日数的增多,降水强度对降水量影响较小。(3)昼、夜毛毛雨日数都呈显著减少趋势,昼毛毛雨日数及其减少趋势均大于夜毛毛雨日数。而强降水的日数和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昼、夜强降水量和各自的总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强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引起这些昼、夜间降水变化特征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The 2003–2006 observations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land-sea breezes along the coastland of Guangxi an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breeze structure on August 1–2,2006.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breezes reproduced from improved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were close to observations.In the daytime the coastwise urban band was a convergent belt of sea breeze,corresponding to the centers of torrential rains;in the nighttime hours the surface of the Gulf of Tonkin (the Vietnamese name) or the Northern Bay (the Chinese name) acted as a convergent zone of land breezes,likely to produc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2) the experiment on urbanization showed the heat island effect enhancing (weakening) the sea (land) breeze development.Furthermore,the heat island effect mitigated the atmospheric cooling via radiation over the cities in the night,weakening sinking motion correspondingly,thereby suppressing the dominant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emperature inversion.As a result,the inversion vigor was reduced greatly,but nevertheless no strong effect of the decreased subsidence was found upon the inversion height.  相似文献   

13.
陈荣  程正泉  黄健聪 《气象》2012,38(5):623-628
利用广州地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湿球温度、干球温度、黑球温度,以及附近自动气象站相同时刻的温度、风速、湿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广州地区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统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昼夜两段模式和分时模式构建出WBGT预报方程。利用WBGT的实测资料,对上述两种预报方程和直接引用的香港天文台WBGT预报方程一同分析预报误差,对比发现:直接引用的香港天文台的预报方程预报效果最差,分时段WBGT预报模式总体偏差最小;三种预报方法在夜间比白天预报偏差小,昼夜预报法和分时预报法预报偏差不超过1℃,两者对夜间的WBGT预报能力相当,但在白天时段分时预报法明显比昼夜预报法的预报偏差小。据此,文章选取预报效果最好的分时模式建立预报方程,文中最后针对预报方程中温度、相对湿度因子由于预报误差而导致的WBGT预报误差进行了讨论。基于此研究成果,气象部门为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马术比赛提供了准确、周到的气象服务,为马术比赛的赛事安排及比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量平衡分析作为评价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数据可靠性方法,备受学界重视。应用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和EBR(Energy Balance Ratio)2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特点,并分析各种涡度通量修正方法对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鼎湖山通量站平均能力平衡不闭合度为33%-47%,略高于普遍报道的不闭合度范围(10%-30%)。WPL修正、μ*订正和坐标转换,使得能量平衡闭合度有所提高,但夜间特别是冬季能量平衡较差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明夜间弱湍流并不是导致夜间能量平衡闭合度差的主要原因。为客观评价本通量站以及ChinaFLUX能量平衡状况和通量数据质量,确定涡度相关法CO2通量数据分析方法和改进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地理環境與峨眉山之氣壓升降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居東經103度41分。北緯29度28分,高度約三千公尺,北有邛崍山,西有大雪山,南有大涼山,三面包圍,各山高度均達三千公尺以上,其西之西藏高原,面積遼闊,拔海高度,亦不下四千公尺。峨眉山當川康交界大相嶺之東側,靑衣江大渡河东西環流,匯於樂山。其地理環境舆卓立華北大平原之泰山異,而天氣現象遂亦颇有不同之處。該處之氣象觀測。始於民國二十一年八月,翌年八月極年終了,卽行結束。迨二十八年四川建設聽及氣象研究所議定恢復,於四月開始工作,迄三十年三月適滿二載,茲篇所述,以近二年之紀錄為主,而以極年觀測為輔。夫大氣壓力乃隨高度而遞减,高山氣壓自視其鄰近低處氣壓為低,北為無可懷疑之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是我国夜雨发生频次最高的地区,夜间暴雨是夜雨中可致灾并加剧防范难度的一类特殊气象灾害,但以往对四川山地夜间暴雨精细特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 165个国家及区域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暖季(5—9月)暴雨日夜间降水占日降水量的比例、夜间暴雨频次和夜间平均暴雨强度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获得以下结果:(1)四川暴雨日夜间降水占日降水量比例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以海拔2 800 m为分界,表现为随海拔高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垂直分布特征,川西南山地与其他山地区域整体上升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2)夜间暴雨频次较多的测站沿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陡峭地形呈线性分布,夜间暴雨频次随海拔高度升高总体呈现减小的特征,川西山地和川西南山地的频次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800 m和500 m。(3)四川夜间平均暴雨强度整体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大值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北山地,海拔700 m高度处的峰值强度主要由川西山地贡献。(4)川西山地夜间暴雨特征呈次数较多且每次强度大,川西南山地夜间暴雨为次数多但单次降水量较小,而川东北夜间暴雨的强度较大但次数较少。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山地夜间暴雨精细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梅雨锋强降水与低空急流日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江淮流域的5次强降水过程和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发现强降水的日变化与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一致:02—08时增强,14时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夜间边界层内的惯性振荡,导致西南低空急流增强从而使得梅雨锋水汽通量辐合增强,降水增强;而白天由于边界层混合摩擦力增大,致使西南低空急流减弱或消失,降水减弱。WRF数值模拟试验不仅重现了观测的日变化特征,而且证实了江淮暴雨和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主要是由非地转风的日变化造成:白天边界层混合强,风为次地转;而夜间边界层混合消失,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平衡的惯性振荡使得风为超地转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四川地区1961~2016年141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四季夜间和白天降水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季夜间降水量占总降水量超过60%和夜间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50%以上的区域分布相似且占四川大部分地区,盆地西部沿山地带以及川东南部分地区四季的夜间降水量和降水次数比值皆较大,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部分地区在多数季节比值也相对较大,而川东北四季的夜间降水同白天降水基本相当。(2)四季的昼夜降水量、春季昼夜以及冬季白天的降水次数的气候趋势系数总体呈现为以盆地西部沿山边缘为分界,川西增加川东减少,增加和减少趋势的分布范围在不同季节有所增减;夏季和秋季的昼夜以及冬季夜间的降水次数除了高原部分地区为弱增加趋势外,四川地区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且秋季整个降水次数在四川东部以及攀西地区通过99%显著性检验水平。(3)整个四川地区白天和夜间降水次数呈线性减少而降水量在白天和夜间不同季节增减趋势不一致;总的来说,四季夜间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较白天相对更明显,不同季节昼夜降水在不同年代的线性增减表现不一致,但秋季夜间和白天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基本在2000年左右之前为线性减少趋势,之后为增加。   相似文献   

19.
The long-path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LP-DOAS)technique was developed to mea- sure nighttime atmospheric nitrate radical(NO_3)concentrations.An optimized retrieval method,resulting in a small residual structure and low detection limits,was developed to retrieve NO_3.The time series of the NO_3 concentr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17 to 24 March,2006,where a nighttime average value of 15.8 ppt was observed.The interfering factors and errors are also discussed.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AS technique provides an essential tool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NO_3 concentration and in the study of its effects upon nighttime chemistry.  相似文献   

20.
The availability of well-calibrated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a 10-month period on a 100-m tower has allowed a statistical study to be carried out of many boundary-layer variables. The analyses are restricted to nighttime conditions with stable stratification most of the time, allowing the checking of a number of similarity proposals and the quantifying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different nighttime regimes. We study in detail two typical nights at the site: one weakly stable and one with very strong stratification,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t aspects between the nigh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