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3,(3):37-42
关于世界气候振动的问题,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从讨论“北极增温”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鲁滨什太茵(1946)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及其性质问题的研究报告。她对1940年以前的年平均温度资料作了10年滑动平均的分析,发现气温存在显著的振动,而且这种振动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具有一致性。利斯加尔特(Lysgaard 1949)根据1940年以前的资料发现以格凌兰和须匹茨卑根增温最大,由此向南增温现象减弱或者完全没有增温。譬如当时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一月份气温是明显下降的。 1950年成立特(Willet)利用北半球100个站的1880—1939年的气温资料,估计温度在行星尺度范围内变化的总趋势。他发现从1885年起整个半球的冬季温度和年平均温度有明显的增温趋势,但是就半球的各个部分而论,这种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增温趋势冬季约1℃,  相似文献   

2.
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和海洋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沿海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以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开发气候资源,加快广西的海洋开发。  相似文献   

3.
广西沿海气候成因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和海洋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沿海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以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开发气候资源,加快广西的海洋开发。  相似文献   

4.
2012年前汛期(4~6月),我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3.2%。前汛期主要气候特点表现在:4月降水异常偏多71.4%,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龙舟水明显偏少,强对流天气频发,热带气旋影响偏早、总体灾情轻。大气环流仍然表现为对前期结束的拉尼娜事件的滞后响应,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面积偏小、西伸脊点偏东,有利于北方弱冷空气南下与异常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地区汇合,是前汛期内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浦江县和仙华山风景区的有关气象资料的统计,揭示了仙华山风景区的气候特点和仙华山景区气象与旅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位于宁波市区的鄞县气象站1970—1993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归纳出宁波市区大雾天气的年、月、日等变化归律。  相似文献   

7.
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孙林海  赵振国 《气象》2004,30(12):57-60
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出现连续暖冬的成因。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气温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亚冬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欧亚大陆积雪面积减小、火山活动减少以及温室效应等,都可能是造成我国冬季持续偏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关于地球温度趋势,众说纷纭.我国存在两种意见,张先恭等认为本世纪以20-40年代最暖??40年代以后一直偏冷;屠其璞、李丽云等则认为70年代以来又是一明显增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气候学家认为今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变暖,其原因是人类自身造成的. 全球气候的变暖将不会是均一的,首先由于南北气温梯度的变化,将使大气环流作  相似文献   

9.
10.
最近,地图出版社正在编辑出版八开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准备公开发行),内容除了分省图幅以外,还包括全国性气候、水文、地形、植被、地质、土壤等专业图幅。其中气候图幅是由中央气象局资料室绘制,并即将由地图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中国气候图集(1951—1970)》中选取的。中央气象局研究所负责撰写了中国气候的文字说明,说明中的第三部分是我国若干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极值。本文就是根据这部分内容加以整理、补充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桂林13个站点1957—1999年共43a的资料,结合农业部门历年来掌握的旱情以及我们多年的预报经验,定义出全地区性各级干旱标准,分析出干旱前期环流特征,找出其演变规律和指标,建立短期气候预测的预报模式指标,为桂林秋旱的预报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丹东地区大风气候事实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松影  刘天伟 《气象》2007,33(8):97-103
选取1980-2005年丹东地区4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记录,分析了大风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丹东地区大风的一些气候事实.丹东地区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分3个阶段,1980-1991年正常偏少但波动较大,1992-1998年偏多,1999年以后明显减少;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以4月最多,其次是冬季,夏、秋季最少;大风最多风向是NNW,风向具有季节性差异;大风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沿海测站大风日数多于山区,且南大风日数居多.同时依据大风主要影响系统和天气形势特征,用天气学方法对大风进行了分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根据桂林13个站点1957~1999年共43a的资料,结合农业部门历年来掌握的旱情以及我们多年的预报经验,定义出全地区性各级干旱标准,分析出干旱前期环流特征,找出其演变规律和指标,建立短期气候预测的预报模式指标,为桂林秋旱的预报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梵净山气候特点及旅游气候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山岳型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利用梵净山高山气象站2012—2013年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资料,以梵净山周边3县同期的气象资料作比照,推算梵净山气候特点并进行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计算,指出:夏季,在周边县城愈是酷热难当之时,山上山下温差就愈大,感觉为非常舒适,好比到了火炉中的"绿洲";冬季,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较小,观赏迷人的北国风光,却不会感到很冷;春秋季节表现为舒适略偏凉,正好适合徒步旅游;梵净山是旅游者一年四季的好去处。同时也指出,寒冷指数公式有过分夸大风速作用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一、一九八○年 广西天气气 候概况 一、一九八○年广西天气气候特点:全年雨量少,干旱严重,各地总雨量除桂东北和桂西南部分地区接近常年到多2成外,其余各地少1成以上,其中桂东南和钦州沿海地区少3成以上。春季,桂南各地雨量少3~  相似文献   

16.
在次季节时间尺度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是全球气候变率的首要模态。MJO不仅对热带天气气候产生直接影响,还能够通过传播和激发大气遥相关等方式对热带外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目前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最重要的可预报性来源。MJO对于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的探索由来已久,在很多方面有了显著进展,但仍需深入研究。首先对MJO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过往研究进行了回顾,并进一步利用新的观测资料诊断分析,发现了MJO对我国气候影响的一些新事实。初步结论包括:MJO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主要局限在江南—华南区域,而夏季扩展到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对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其范围覆盖了东北、华北以及西部广大区域,而夏季解释方差有所减小,其区域位于除了黄河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在去掉高频噪音后,纯粹MJO信号对我国主要区域气温和降水低频变化的解释方差可接近30%;MJO对我国冬夏季温度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滞后效应,应在使用MJO信号进行我国气象要素预报时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上海气候振动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2,32(4):322-336
本文对1873—1959年87年内上海的气候振动做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分析各气候要素10年滑动平均值曲线表明,相同要素在不同月份的振动有很大差异。同一月份不同要素的振动亦不一致。甚至,如气温与最高气温,或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振动也并不完全相似。这说明形成气候振动的长期天气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2)各气候要素的振动,可以从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多年变化得到解释。研究证明,大气活动中心处于一定位置时,经常盛行确定的环流形势与天气过程,后者则直接决定了各气候要素的振动。 (3)1920年以后观测到显著的增暖,并在40年代达到顶点,近10年气温已开始下降。 (4)87年来的气候振动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其最典型的10年分别为1880—1889年(冷湿)、1890—1899年(冷干)、1910—1919年(冷湿)、1930—1939年(暖干)及1945—1954年(暖湿)。 (5)周期分析表明,气候振动确实有明显的周期性,降水量振动主要有35年及60年左右周期,气温振动分为20—25年、35—40年及70—80年周期。 (6)根据主要周期,计算了未来20年(1960—1979年)降水量及气温距平的10年平均值。结果发现,将来可能盛行冷干气候,而在此以后则可能转向冷湿。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气候成因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赵俊虎  封国林  王启光 《大气科学》2011,35(6):1069-1078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同报的结果论证了这一判断.同时发现前冬海温和积雪异常的气候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在1984年冬季和2008年冬季发生了两次过程相似的极端天气事件。为了考察该类天气事件的气候预测潜力,分别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2层和9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跨年度集合回报试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预测能力,但针对我国不同的区域和气候因子,预测能力存在差异,例如,2层模式对我国东部近地面风场异常的预测潜力相对较大,而9层模式对月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测能力则更为突出一些。综合两个模式的集合回报结果来看,包含该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区月平均降水异常和近地层风场异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气候可预测性。与降水的预报技巧相比,模式对近地面风场的预测能力要更为稳定一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总被引:100,自引:9,他引:10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全国范围内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利用1950年以来我国气象系统地面观测网67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雾空间、时间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雾分布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在月大雾的日数、月最多大雾日数、大雾季节分布中都显示出北南、西东的地区差异及局地明显的特征。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浓雾出现的年日数变化不明显;文章对大雾日数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