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金春 《甘肃地质》1999,(Z1):28-34,43
区内金矿床划分为两个矿带:阿尔金断裂金矿化带和北祁连北缘金矿化带。又细分为5个亚带和3种矿化类型:鹰嘴山亚带——与超基性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牛毛泉—寒山亚带——与中酸性火山岩破碎蚀变有关的金矿;雄子沟—河大坂亚带——热液充填的石英脉型金矿及金湾子—大风沟金矿亚带;石油河金铜矿亚带——断裂蚀变带和热液交代型为主的金矿。矿化类型: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热液交代型  相似文献   

2.
李金春 《甘肃地质》1995,(1):28-34,43
区内金矿床划分为两个矿带:阿尔金断裂金矿化带和北祁连北缘金矿化带。又细分为5个亚带和3种矿化类型:鹰嘴山亚带——与超基性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牛毛泉—寒山亚带——与中酸性火山岩破碎蚀变有关的金矿;雄子沟—河大坂亚带——热液充填的石英脉型金矿及金湾子—大风沟金矿亚带;石油河金铜矿亚带——断裂蚀变带和热液交代型为主的金矿。矿化类型: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热液交代型  相似文献   

3.
贾根  陈火根 《中国地质》2001,28(9):25-31
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作用与剪切变形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苏北变质岩区成矿地质条件与金的矿化信息,认为苏北地区可能存在破碎带型和含金剪切带型两类金矿,并提出寻找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西藏拉萨河现代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沉积物植硅体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通过测制西藏拉萨桑达乡第四系剖面,系统采集并分析了植硅体样品,根据植硅体的形态分类及组合、温暖指数等特征,划分为5个植硅体组合带:组合带Ⅰ为齿型—平滑棒型、石屑型、网脊块状,反映气温温凉;组合带Ⅱ为长方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显示气候转暖;组合带Ⅲ为长方型、齿型—平滑棒型组合带,显示气候干旱的特点;组合带Ⅳ为长方型—亚铃型、齿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组合带,反映此时气候温暖潮湿;组合带Ⅴ为齿型、帽—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石屑组合带,显示气候寒冷的特点。最后在总结分析该区植硅体特征的基础上,对拉萨桑达地区第四纪古植被、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惠冠洲  牛成民  杨传超  张江涛  关超  王明春  赵婧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03-2023050003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十分重视剪切带与金矿床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含金剪切带和剪切带型金矿床等新概念。何绍勋等(1992)按矿床特征将剪切带型金矿划分为“剪切带糜棱岩型金矿”和“剪切带脉型金矿”两种基本类型。含金石英脉型矿床是剪切带脉型金矿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8.
山前带地质及油气成藏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鹏  罗良  漆家福  于洪洲 《现代地质》2013,27(5):1033-1041
山前带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前陆盆地靠近造山带部分,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分类,将山前带划分为弧后前陆型山前带、周缘前陆型山前带和再生前陆型山前带。参考叠合盆地的分类方案,将山前带划分成正反转山前带和继承前陆型山前带。再生前陆型山前带和继承前陆型山前带仅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发育。山前带的油气成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前前陆期沉积的页岩作为优质的烃源岩,前陆期砂岩和前前陆期碳酸盐岩是油气成藏良好的储集层,而泥岩、膏盐层、盐岩层等是优质的盖层,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前陆褶皱冲断带以构造圈闭为主,前陆盆地则以构造一地层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9.
在五台山早前寒武纪碰撞造山带中存在两种类型韧性剪切带,即逆冲型和伸展型剪切带。除变质程度不同外,南部和北部构造片体中的角闪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与中部构造片体中的绿片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同的变形特征,它们形成于同一变形过程中,是造山作用早期地壳拼合阶段的产物。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在整个造山带都有分布,与造山作用晚期显著增厚的地壳发生大规模纵向伸展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贾根  陈火根 《中国地质》2001,28(9):25-31
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作用与剪切变形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苏北变质岩区成矿地质条件与金的矿化信息,认为苏北地区河能存在破碎带型和含金剪切带型两类金矿,并提出寻找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鄱阳湖东南部地区zk10钻孔剖面植硅体及硅藻组合特征,探讨该区自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规律。zk10钻孔剖面主要为黏土,含少量粉质黏土,属滨湖相沉积。黏土中植硅体含量高,形态丰富,主要来源于禾本科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阔叶类植硅体。根据植物、植硅体类型组合及温度指数,划分为 7个植硅体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Ⅰ方型、长方型、扇型、哑铃型-多面体型-薄板型、球型组合带; Ⅱ方型、长方型、尖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薄板型组合带; Ⅲ方型、长方型、扇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球型组合带; Ⅳ方型、长方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纺锤型、球型组合带; Ⅴ方型、扇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组合带; Ⅵ长方型、扇型、尖型、刺边棒型-三棱柱型-多面体型-球型组合带和Ⅶ长方型、扇型、鞍型-刺边棒型-多面体型组合带。7个植硅体组合带反映了4次大规模的气候演化旋回,包括4次温暖湿润和3次温凉偏干的气候环境,植硅体可作为恢复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金春 《甘肃地质》1999,8(C00):25-31,40
区内金矿床发为两个矿带:阿尔金断裂金矿化带和北祁连北缘金矿化带。又细分为5个亚带和3咎矿化类型:鹰嘴山亚带--与超基性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牛毛泉--寒山亚带--与中酸性火山岩破碎蚀变有关的金矿;雄子沟--河大坂亚带--热液充填的石英脉型金矿及金湾子--大风沟金矿亚带;石油河金铜矿亚带--断鲜明蚀变带和热液交代型为主的金矿、矿化类型;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热液交代型。  相似文献   

13.
巴罗型中压变质带与巴肯型低压高温变质带的成因与大陆板块边缘的碰撞造山及陆内造山作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变质带的空间时间配置关系、压力类型、变质作用pTt轨迹、伴生的岩浆岩等等,可以区分出3种类型的大陆造山模式:弧-陆拼贴型、陆-陆碰撞型(可进一步分为中高压型碰撞造山带和双变质型山带型(paired metamorphic mountain belt)陆-陆碰撞带)、陆内造山地壳加厚-伸展型。巴罗型中压变质带普遍出现于地壳加厚-热弛豫的构造环境,但巴肯型低压变质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及物理化学条件在不同的造山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热源至少有:壳内岩浆侵入或岩浆板底垫托、沉降盆地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热、构造热穹隆、变质核杂岩、地下热流体传热等。大陆边缘造山带中巴罗型变质带的倒转以及板内造山带中变质带问断等现象与造山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造山过程中的重要的地质事件,也是探讨造山历史的理想场所。由于四川丹巴地区松潘—甘孜造山带形成于很独特的3个板块双极性构造环境,表现出与世界上典型造山带诸多相似的地方,如巴罗型中压变质带、巴肯型低压高温带同时在一系列变质穹隆中发育,但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通常只发育在大陆边缘的倒转的巴罗带和陆内造山过程中的变质相间断同时出现,显然这与本?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东至地区金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省东至地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跨下扬子前陆带和江南隆起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造就了本区有利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形成多种类型的金矿床,其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岩浆热液型和风化壳型,工业类型主要有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微细粒浸染型及红土型。各类型金矿分类聚集,形成两个主要的金矿成矿带。沿赵家岭断层带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伴有含金石英脉型,中畈—戴家一带,赵家岭—杨家山一带均具较大找矿潜力,是本区金矿勘查重点地区,九华庄等地也具一定的找矿潜力;沿高坦断裂以微细粒浸染型为主,伴有破碎带蚀变岩型及红土型,查册桥地区是其重点勘查区,铜锣尖、小河等地找矿潜力也较大。  相似文献   

15.
伸展盆地转换带分析──以松辽盆地北部为例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转换带可划分为5种类型:离散型转换带,汇聚型高凸起与低凸起转换,同向型高凸起与低凸起转换带。其中当伸展增加时,高凸起转换带可能发展为低凸起转换带。转换带的形成是由于变形地壳物质组成的不均一笥或区域张应力场的不均一性,而使伸展断层呈侧列或雁列式发生。松辽地发育种类型转换带,而以同向型高凸起低凸起转换带最为发育,推测高凸起转换带是盆岭式裂谷系的典型转换带。转换带是油气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6.
龚银杰 《地质与勘探》2014,50(5):902-909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可分为南秦岭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桐柏-大别构造带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在南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变质热液型铜矿,北淮阳构造带内产出VMS型、岩浆熔离型及斑岩型铜矿,桐柏-大别构造带则分布有岩浆热液型和矽卡岩型铜矿。构造单元的性质对区内产出的铜矿类型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变质热液型铜矿主要与浅变质作用有关,变质流体以断层为运移通道并最终就位于黑色岩系内的次级断层。VMS型、岩浆熔离型、斑岩型铜矿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产出在岩体内部及与围岩的接触带。岩浆热液型及矽卡岩型铜矿形成于岩浆作用晚期阶段,分布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附近构造裂隙带等部位。  相似文献   

17.
绿岩带型金矿床是世界和我国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中国绿岩带型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二类。这二类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均具有明显的不同。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不仅产出在中低变质绿岩带中,而且在高级变质绿岩带中分布很普遍和发育。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广泛、储量极大,是具有中国地质特色的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8.
韩艳伟 《云南地质》2010,29(4):494-498
矿床具斑岩型铜矿化蚀变特征,从岩体中心向外,蚀变呈环带状分带发育,依次为强硅化带→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矿化在浅部表现为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脉型Cu、Au、Pb、Ag矿床,深部则为斑岩型Cu、Mo矿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讨论了胶东半岛招-掖金矿带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基础上,提出了剪切带型金矿床系列的概念。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成矿热液沿剪切带流动并与之反应,从深部到浅部在韧性、韧+脆性、脆性三种不同性质的构造变形带中分别形成了焦家式金矿(蚀变岩型)、灵山沟式金矿(过渡型)、玲珑式金矿(石英脉型),从而构成剪切带型金矿床系列。本文认为剪切带型金矿床系列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而且可以作为在剪切带中寻找金矿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缝合带南侧被动陆缘隆起区的盘陀山花岗岩体中,近年新发现了钨矿床.钨矿体产于岩体北部边缘内接触带及岩体中部,成矿类型分别为接触带型和石英细脉带型.接触带型钨矿受岩体内接触带和NE向构造裂隙双重控制.石英细脉带型钨矿受NE向、EW向和NW向构造裂隙控制,矿床分带明显,具有上钨下钼的特点.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初步认为本区花岗岩有关接触带型和石英细脉带型钨矿床的找矿标志为:古老陆壳活化背景、钨地球化学异常、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岩体内接触带、岩石蚀变(电气石化、云英岩化和硅化等)、石英细脉带、花岗细晶岩脉和直接找矿线索.对该矿床成矿特征和找矿标志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北山地区钨矿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