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分区与煤系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炭资源丰富,煤系赋存受构造格局控制明显。本文立足于煤田构造特点分析,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分析,建立了柴北缘煤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将柴北缘含煤区划分为3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1个四级构造单元。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构造格局对煤系赋存状况的控制。印支期后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系展布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三条隆起带南麓,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含煤地层抬升变浅,但多遭受剥蚀;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广泛分布,浅部可形成较大面积的有利勘探开发区块,成为柴北缘预测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构造控煤在采矿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有资料对准东煤田构造研究较少,为使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研究。以准东煤田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断裂构造信息,使用分形维数(分维)定量表征了构造复杂程度,探讨了准东煤田现今构造特征和构造动力成因,分析了构造特征对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东煤田断裂以正断层发育为主,少量大型走滑断层;通过对构造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煤田大部分区域构造分维为0.5~0.9,表明煤田的总体构造格局较复杂。准东地区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四期构造运动,其中在侏罗系煤层形成后,燕山期南北和东北向挤压应力对煤田改造作用较大,且在该期构造运动后准东煤田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受多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准东煤田形成了多种典型控煤构造样式:复向斜型褶皱构造划分了卡拉美丽山前凹陷带的构造格局;叠瓦式逆冲构造主要表现为构造上盘剥蚀严重,含煤性较差,而下盘煤系保存较好,两侧逆冲断层使得煤层遭受切割,煤层在断层的分界处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增大了开采难度;推覆式构造主要表现为使煤系在垂向上重复出现,在煤田勘探时增加了找煤难度,发育...  相似文献   

3.
采用共轭剪节理古应力场反演、沉降史反演和平衡剖面分析方法,将柴北缘含煤区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前中生代、基底形成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沉降阶段;晚侏罗世-白垩世构造反转、挤压抬升剥蚀阶段;古新世-渐新世强烈挤压阶段;中新世以来盆地定型阶段。印支期后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系展布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三条隆起带南麓,含煤地层抬升变浅,多遭受剥蚀;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广泛分布,浅部形成较大面积的有利勘查开发区块,为柴北缘预测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煤田地质的显著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煤系后期改造明显、构造样式丰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①煤田构造的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②中国东部盆地动力学与构造控煤作用受到关注;③煤田滑脱构造研究的继续——控煤构造样式的划分;④煤变形-变质作用的构造控制研究愈加深入;⑤以三维地震技术为代表的煤田构造高精度探测技术全面推广应用;⑥矿井构造定量评价和预测已成为煤田构造研究的亮点。通过回顾总结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历史和主要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攻关目标。  相似文献   

5.
兴梅煤田在区域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褶皱系永梅-惠阳拗陷东北段的永梅凹褶断束,区内煤系赋存特征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密切。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根据后期控煤构造几何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将兴梅煤田构造样式分为伸展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滑动构造样式、滑推叠加构造样式和剪切与旋转构造样式5大类13种类型。本区以轴向北西(含北北西、北西西)的褶皱控煤构造较为多见,其煤系赋存较稳定,可形成较大面积的赋煤单元;伸展构造样式常使煤系失去连续性;压缩构造样式、滑推叠加构造样式、滑动构造样式常造成煤系地层重复,增加资源量,但煤系受破坏显著,含煤块段连续性较差、面积一般较小,煤矿规模多为小型。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宁武煤田北部构造特征及其对石炭-二叠系的控煤作用,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宁武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宁武煤田北部主力煤层的控煤构造。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宁武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边界主要受NE—近NS向逆冲断裂带控制,内部由平鲁向斜、朔县向斜和宁武向斜3个赋煤区构成。煤田内发育NE—NEE、近NS向和近EW向正断层,且具有叠加改造和差异性分布的特征,平面多呈斜交、平行分布,垂向多为垒堑、顺向和反向断阶构造样式,共同控制了不同井田的煤层赋存稳定区。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跨越华北板块、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是华北聚煤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得河南省煤田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特征。结合地层(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和煤层赋存状况分析,将河南省赋煤单元划分为太行赋煤构造带、嵩箕赋煤构造带、崤熊赋煤构造带和秦大赋煤构造带,各赋煤构造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赋煤构造亚带。根据区内构造发育特征,控煤构造模式可分为5大类17小类,其中滑动构造、逆冲叠瓦构造、伸展构造及同沉积构造4种控煤构造样式为河南省煤田典型控煤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8.
曹代勇  孙红波  孙军飞 《地质通报》2010,29(10):1696-1703
在系统分析木里煤田构造格局和构造控煤特征的基础上,将本区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剪切、滑动3大类和8种类型。揭示了控煤构造样式与煤系赋存之间的关系,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以压缩为主,分布广泛,部分矿区构造样式表现为剪切和层滑,各矿区煤系赋存状态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煤田边缘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逆冲断夹块型、逆冲-褶皱型和对冲型为主,含煤向斜形态多不完整;煤田中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控煤构造样式以褶皱-断裂型为特征,含煤岩系赋存稳定,是有利的勘查开发区段。  相似文献   

9.
青海东北部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与找煤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代勇  孙红波  孙军飞 《地质通报》2010,29(11):1696-1703
在系统分析木里煤田构造格局和构造控煤特征的基础上,将本区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剪切、滑动3大类和8种类型。揭示了控煤构造样式与煤系赋存之间的关系,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以压缩为主,分布广泛,部分矿区构造样式表现为剪切和层滑,各矿区煤系赋存状态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煤田边缘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逆冲断夹块型、逆冲-褶皱型和对冲型为主,含煤向斜形态多不完整;煤田中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控煤构造样式以褶皱-断裂型为特征,含煤岩系赋存稳定,是有利的勘查开发区段。  相似文献   

10.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侏罗系大同组。依据大同煤田构造发育特点,分析了区域构造对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大同煤田主体为一向斜构造,控制了煤系的分布范围。区内控煤构造样式包括压缩构造和伸展构造两大类,前者分布于煤田边界,主要包括逆冲前锋构造、逆冲叠瓦构造、双冲构造、叠瓦扇构造等类型;后者主要分布在煤田内部,以正断层控制的堑垒构造类型为主,构成井田边界或采区边界。  相似文献   

11.
以基础地质资料为依托,运用构造解析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韩城矿区龙亭—合阳勘查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控煤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自三叠纪后先后经历了印支运动期北北西向挤压、燕山运动中期北西西向挤压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北东向挤压兼右旋剪切与北西—南东向伸展断陷作用三期构造作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分别为335°、285°、44°;北东东向正断层系控制了区内煤层空间赋存状况,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区内煤炭资源下一步勘查与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2.
徐沛煤田石炭—二叠纪成煤以来,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对煤系的赋存产生较大影响。利用徐沛地区近年来最新的地震、钻探等勘查成果,运用板块构造学和地质力学的观点,对区内控煤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本区的控煤构造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丰沛区以伸展型和平移走滑型控煤构造样式为主,九里山区和贾汪区以压缩型控煤构造样式为主;近东西向掀斜断块的形成是印支期挤压运动和喜马拉雅期拉张运动的结果,走向近南北的右旋平移走滑断裂形成于新近纪以来右旋压剪性活动,构造面向NW倾的褶皱-逆断层构造型式形成于印支期NW-SE挤压力的作用,构造面向SE倾的褶皱-逆断层构造型式则形成于燕山期SE-NW挤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织纳煤田构造煤分布规律,通过整理分析贵州织纳煤田比德向斜、三塘向斜、珠藏向斜、阿弓向斜和关寨向斜等14个含煤构造单元共200余个煤田钻孔取心资料,并辅以测井曲线分析,综合分析6、16和27号等主采煤层的煤体结构区域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织纳煤田内构造煤比例逐渐增大,西部主要为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东部以碎粒煤和碎粉煤为主;构造煤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演化和4条深大断裂影响,多期性构造运动造成煤体多期次变形,其中,燕山期是煤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阶段,喜马拉雅期对早期构造变形进行了叠加改造;深大断裂影响了区域应力场分布,遵义-惠水断裂对构造煤的形成和分布影响最大,主燕山早期自东向西的区域性应力场受到遵义-惠水断裂阻挡,在煤田东部褶皱、断裂作用剧烈,发育逆冲、逆掩断层等构造,对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碎粒煤和碎粉煤发育。研究取得的认识对织纳煤田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深化了对中国煤田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建立了赋煤构造单元区划层次结构,系统总结了各赋煤构造区构造单元的煤田构造特征。从煤系变形控制因素角度,揭示了中国煤田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把中国煤田构造格局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域、三大煤系变形带、五大一级赋煤构造单元。提出煤盆地构造类型划分方案,研究了主要聚煤期古构造格局及其对成煤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恢复了煤田构造演化历程。建立了控煤构造样式分类方案,强调构造变形和构造形态对煤系现今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使构造控煤有了明确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Geologists agree that the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and Asian plates caused uplift of the Tibet Plateau.However,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regarding the mod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Geology has recorded this uplift well in the Qaidam Basi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using sub-surface seismic and drill data. The Cenozoic intensity and history of deformation in the Qaidam Basin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ectonic developments,faults growth index,sedimentary facies variations,and the migra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depressions.The changes i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how that lake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had gone from inflow to still water deposition to withdrawal.Tectonic movements controlled deposition in various depressions,and the depressions gradually shifted southeastward.In addition,the morphology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shows that the Cenozoic tectonic movements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and divided it into(a) the southern fault terrace zone, (b) a central Yingxiongling orogenic belt,and(c) the northern fold-thrust belt;divided by the XI fault (Youshi fault) and Youbei fault,respectively.The field data indicate that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formed in a Cenozoic compressive tectonic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India—Asia plate collision. Further,the Basin experienced two phases of intensive tectonic deformation.The first phase occurred during the Middle Eocene—Early Miocene(Xia Ganchaigou Fm.and Shang Ganchaigou Fm.,43.8—22 Ma),and peaked in the Early Oligocene(Upper Xia Ganchaigou Fm.,31.5 Ma).The second phase occurred between the Middle Miocene and the Present(Shang Youshashan Fm.and Qigequan Fm., 14.9—0 Ma),and was stronger than the first phase.The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surface structure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resulted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and recorded the periodic northward growth of the Plateau.Recognizing this early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supports the previous conclusion that northern Tibet responded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Asia shortly after its initiation.However,the current results reveal that northern Tibet also experienced another phase of uplift during the late Neogene.The effects of these two stages of tectonic activity combined to produce the current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6.
潘彤 《世界地质》2018,37(4):1137-1148
根据找矿工作的需要,在全面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地构造演化为基础,以区域成矿规律为主线,突出研究区域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带和相关矿产的成矿作用,反映最新的找矿成果。针对柴达木北缘单元之多样性、复杂性及独特性,系统阐述了柴达木北缘Ⅳ级成矿单元划分的划分方案,柴达木北缘Ⅳ级成矿单元划分为9个Ⅳ级成矿亚带。并详细研究了所划分出的9个成矿亚带的成矿作用、成矿类型及成矿属性等。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苏邦煤矿区逆冲断层之成因机制及其控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邦煤矿区F106断层的成因机制及控煤作用,不同学者对其认识不一。从该断层的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来分析,印支期的滑覆运动应是其主要成因。其后的早、晚期侧向挤压形成现在所看到的逆掩推覆构造。由于其上盘的含煤地层滑动系统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的破坏已失去勘探价值,而其下盘的含煤地层相对保存完整,应为主要勘探对象。同时,根据这一成因机制分析指出了外围及新区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8.
CENOZOIC BASIN EVOLUTION, STRUCTURAL STYLES OF THE QAIDAM AND AN ESTIMATE OF DENUDATION IN ADJACENT MOUNTAIN SYSTEMS, NORTHEAST QINGHAI—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9.
徐志敏  辛会翠  李晋  吕扶君 《地质学报》2019,93(12):3282-3298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控制形成的山间断陷盆地,由于盆地中生代沉积了大范围的侏罗系地层,因此盆地内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众多学者对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受限于盆地的山盆耦合模式,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前地带大多是地震的空白区,仅在局部获得了地震勘探资料,但资料品质较差。由于缺乏详细资料,关于该区域构造演化的研究没能深入开展,盆地内部构造演化的研究主要在构造背景和构造格架上,对于构造的细节没有得到解析。本文通过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大柴旦地区盆地地质特征,基于三维非线性共轭梯度(3D NLCG)反演算法,获得研究区三维电性模型,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盆地构造演化,结果表明:三维电性模型揭示了柴北缘地区盆地中生代以拉张为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新生代以喜山构造活动为主产生一系列挤压为主的冲断构造,造成早侏罗系-晚白垩系地层的局部缺失等地质活动的盆地演化动力学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是新生代形成的北东向伸展盆地,其断裂走向、次级凹陷分布方向、构造样式等在东西部表现出明显差异。文章采用构造解析与构造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先存的中生代构造几何形态及基底性质差异对琼东南盆地东西部构造差异性演化的控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先存构造薄弱带几何边界分布方向与区域伸展方向共同控制了琼东南盆地主要断裂的走向以及断裂构造样式。由于先存构造薄弱带边界方向存在东西差异,在早期NW向拉伸阶段(Tg-T80)盆地断裂系统在东西部就已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西部由于垂向拉伸产生一组NEE向断裂;东部由于斜向拉伸,发育至少两组方向的断裂,一组与应力方向垂直(NEE向),另一组沿着构造薄弱带分布(WE向)。后期断裂活动继承和改造了这一时期的断裂,使断裂系统更加复杂。先存构造薄弱带几何形态变化是导致琼东南盆地东西部构造差异性发育的主控因素。(2)基底强度差异性对上覆构造的断裂数量以及地貌起伏特征有一定影响。琼东南盆地在东西部的断裂走向及构造样式上的差异性受基底强弱、先存构造形态及构造应力方向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