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教育家潘钟祥教授逝世已经两年多了。现趁武汉地质学院学报《地球科学》刊出油气地质专辑之机,对我们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潘钟祥教授表示深切的怀念! 潘钟祥教授生于河南省汲县。1931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1940年至1946年赴美留学,在堪萨斯大学及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学习,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及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50年以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执教,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北京地质学院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勘探系、石油系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潘钟祥教授是中国石油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为该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2.
《地球科学》2015,(1):168
<正>马杏垣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学家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他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坚持实践第一,勇于开拓创新.他在科学研究和治学领域,学风严谨、为人师表,培育了几代地质学者,为我国地质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019年5月将是马杏垣院士百年华诞的日子,为了  相似文献   

3.
正马杏垣,男,汉族,1919年5月2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01年1月22日去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并留校任教,1948年在英国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区域地质教研室主任、副院长,1978年调离地质学院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马杏垣是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曾先后担任过中国  相似文献   

4.
晓生 《地质学刊》2009,33(1):7-7
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1916年11月出生,山东苍山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  相似文献   

5.
《地质论评》1986,32(5):522-522
为交流与促进我国推覆构造研究工作的进展,并纪念李敏尧等先生撰写的地学名著《宁镇山脉地质》发表五十周年,由学部委员、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杏垣教授倡议、构造地质、地质力学、石油地质、地震地质四个全国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南京地质矿  相似文献   

6.
热忱地庆贺著名古生物学家、古地理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刘本培教授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教育事业60年!刘本培教授193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1950年3月以同等学力从上海同济大学附中考入清华大学地质地理系,1952年夏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从事地质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年曾受聘担任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  相似文献   

7.
    
<正>孙丰月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矿床专业,并分别于1987年和1992年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武汉地质学院)和博士学位(北京地质学院)。199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3月出站,任教担任教授至今。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受国家派遣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作为期一年的访学学者。2008—2017年担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2017年至今担任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受聘为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2010年)、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会员、中国黄金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1997—2003年),以及《世界地质》主编等。先后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8.
《地质论评》1983,29(1):56-56
我国知名地球化学家、武汉地质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辑委员会委员曹添教授,因病抡救无效于1982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6岁。  相似文献   

9.
何镜宇     
何镜宇先生192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岩石学家。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后在察哈尔省和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起在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何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地质系协助池际尚教授首次开了沉积岩石学课,随后参加筹建北京地质学院,并担任矿物学和岩石学教学工作,编写了第一本《沉积岩石学》教材,并与张瑞锡先生一起创建了北京地质学院沉积岩实验室。1956~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组的黑龙  相似文献   

10.
袁见齐     
袁见齐,上海市奉贤县人.我国著名盐类矿床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1939年任云南大学地质系讲师.1940年起任前盐政总局技师、技正.1948年改任唐山工学院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先后兼任水文、工程地质系及地质勘探系主任、副院长.1978年起任武汉地质学院(后改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兼任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及钾盐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及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11.
正尊敬的各位同仁:2018年金秋九月是我国著名岩石学家游振东教授的90华诞.游振东教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6年起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包括其前身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变质岩石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李四光地球科学奖(教学奖)、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前身)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游振东教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0世纪80年代即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变质作用研  相似文献   

12.
杨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煤田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兼支社副主委(从1983年始),中国地质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杨起教授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至今,先后分别担任过煤田地质教研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勘探系副主任。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COMTEC)于1987年设立了构造名词分委员会(Subcommissionon Tectonic Nomenclature),并任命Paul Hancock为分委员会主席。Hancock致函国际构造委员会委员马杏垣教授,提出分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出版一本构造新概念和新名词的专著,约请马杏垣教授与他共同主编该书,并建议在我国出中文版。该书将简明地阐述近20年来构造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重点是讨论需要重新理解的岩石圈动力学的一些新概念,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杨光荣 《地质论评》2012,58(3):577-580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人.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教授于1987年1月在中国矿业学院,为煤炭部地质局举办的沉积环境研讨班、徐州市地质学会和矿院煤田地质勘探系作了“国际地球科学的进展与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要”和“解析构造学与伸展构造”等两个学术报告,并和地质系  相似文献   

16.
吴正文 《地球科学》2019,(5):I0001-I0004
马杏垣1919年5月25日~2001年1月22日,吉林省长春人,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1952-1978年在我校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9月在山西大同鹅毛口召开推覆构造现场会,马杏垣院士在现场讲解的情景(吴正文教授提供)。1989年11月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后,马杏垣院士与区地教研室部分同仁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影(吴正文教授提供)。  相似文献   

17.
本会将于1989年11月上旬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发起并筹备,参加筹备的还有湖北省地质学会、湖北省石油地质学会.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由14人组成,顾问为王鸿祯教授;主任委员为马杏垣教授,副主任委员为杨巍然、吴正文教授.会议议题如下:一、造山带构造:1.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构造样式;2.造山带变形和变质作用;3.造山运动的机制;4.造山带中的缝合线和对接带.二、沉积盆地和能源:1.含油盆地和含煤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构造分析,板块构造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79,25(1):80-81
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79年3月13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380名代表和160名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付主任黄汲清教授致开幕词,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付主任兼秘书长马杏垣教授报告会议筹备经过。国务院付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国家科委付主任武衡同志、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池际尚教授逝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教研室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球科学部常委、我会副理事长、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池际尚同志,因病...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 《地球科学》2019,44(5):1439-1440
今年是马杏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以这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马杏垣先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1960年秋,我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那时的院长是高元贵,他和何长工、刘型都是有着革命的经历,又懂得教育的领导.马杏垣先生是副院长,他和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北京地质学院,构成建院之初最宝贵的师资力量,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院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使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批像赵鹏大、翟裕生、殷鸿福那样的优秀人才,为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