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叶蜡石高温相转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日本广岛胜光山叶蜡石在20~1 300 ℃下煅烧的相转变过程。结果表明,叶蜡石的高温相转变经历了4 个阶段:叶蜡石阶段(室温~662 ℃),偏叶蜡石阶段(662~1 100 ℃),不定形SiO2 与莫来石形成阶段(1 100~1 200 ℃)和莫来石与方石英共存阶段(1 300 ℃~)。叶蜡石在662 ℃时失去结构水转变为偏叶蜡石。偏叶蜡石从1 100 ℃开始转变为莫来石,同时伴随有不定形SiO2 生成。1 300 ℃时,不定形SiO2 进一步结晶形成方石英。  相似文献   

2.
杨泰铭  林达 《福建地质》1991,10(1):16-21
峨嵋叶蜡石矿储量大,矿石类型主要有石英叶蜡石型、硬水铝石叶蜡石型、叶蜡石型、明矾石叶蜡石型等。各类矿石中的叶蜡石经提纯后,测试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多型,其中石英叶蜡石型为2M_1型,硬水铝石叶蜡石型及青灰色、紫红色叶蜡石型为2M_1+1TC(混合)型,明矾石叶蜡石型为1TC(为主)型。本文在对各类矿石及叶蜡石的多型特征进行较详细论述的同时,还对多型与矿石类型的关系及成因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叶蜡石的热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蜡石是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它的热物理特性主要取决于化学成分和共生矿物组合。较纯的叶蜡石热膨胀系数较小,而含石英较多的叶蜡石膨胀系数明显增大。叶蜡石相对热辐射率较低。它的共生矿物的差异影响结构破坏的温度,在加热到1000℃后的X射线粉晶衍射图上,出现了较弱的莫耒石和方英石的特征谱线,1200℃后特征谱线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袁野  施光海 《地球学报》2012,33(2):176-184
在野外地质工作、镜下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对江西上饶龙门高岭石-叶蜡石矿床矿石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组成矿物为高岭石族矿物、叶蜡石和石英,其次有少量的绢云母、黄铁矿和赤铁矿等。矿石中高岭石族矿物Hinckley指数为0.33~0.94,整体属于较无序高岭石,叶蜡石有2M型和1Tc型两种多型,以2M型为主。矿石的δ18O值为4.5‰~6.6‰,δD值为-71.7‰~-98.5‰。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为晶屑玻屑凝灰岩受热液蚀变而成,其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温度为75℃~300℃,压力<1kb。  相似文献   

5.
"泰顺石"是产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龟湖镇的一种叶蜡石型雕刻石,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泰顺石"中叶蜡石根据成因可分为热液交代型和热液充填型两类.目前,关于"泰顺石"的形成过程及环境、温压条件等的认识仍然较为缺乏,尤其对于"泰顺石"形成的蚀变演化过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晶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形成环境以及成矿过程.结果表明,"泰顺石"以高硅叶蜡石型和高铝叶蜡石型为主,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蜡石,并含有少量的石英、硬水铝石、高岭石、伊利石、赤铁矿、刚玉等.热液交代型叶蜡石表现为叶蜡石交代围岩中长石和硬水铝石形成交代残余结构和交代假象结构,热液充填型叶蜡石表现为叶蜡石在成矿后期充填于裂隙中,硬水铝石和刚玉为叶蜡石形成过程中共生矿物,在"泰顺石"中分别表现为石钉和蓝钉."泰顺石"的矿物组合直接或间接记录了成矿过程中热液交代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的围岩蚀变过程,如叶蜡石化、硬水铝石化等,红色"泰顺石"样品中赤铁矿的存在可能指示了成矿后期向氧化环境发生了转变,这些矿物组合特征指示了"泰顺石"可能形成于300~410(±10)℃的中温环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叶蜡石在国内外的分布概况、叶蜡石的结构和特性,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着重分析了叶蜡石在超细粉体加工、表面改性、高温相变研究、涂料和填料中的应用,以及作为传压介质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福建加良山寿山石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电子探针、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加良山寿山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组成矿物是叶蜡石,并含有硬水铝石和石英,大部分叶蜡石以2M型为主。该矿区为火山热液矿床,成矿明显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成矿温度285~405℃,压力小于0.26GPa。  相似文献   

8.
贵州赫章长冲叶蜡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功欧 《贵州地质》1991,8(1):45-53
长冲叶蜡石呈似层状产于下二叠统梁山组底部的粘土岩中,共分上、下两层矿。矿区中部矿层较厚,向东、西两端逐渐变薄。样品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为三斜叶蜡石(即1Tc型),经化验以及电子探针定量分析表明属高铝叶蜡石(Al_2O_3≥25)。叶蜡石普遍具细—粉砂结构假象,常见石英残晶,边缘被叶蜡石交代、溶蚀,说明石英——假象叶蜡石为先后交代关系。结合矿区内无火成岩、火成活动、变质现象等,故初步认为长冲叶蜡石矿是由含粘土质的石英粉砂岩在成岩后期,经含叶蜡石矿的地下热水溶液交代、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9.
高岭石热转变产物~(29)Si、~(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结合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 ,研究了苏州高岭石 5 60~ 160 0℃热转变产物 ,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①高岭石 偏高岭石 莫来石的转变系列的确存在结构上的连续性。其转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脱羟阶段 ( 4 0 0~ 60 0℃ ) ,偏高岭石阶段 ( 60 0~ 80 0℃ ) ,相分离阶段 ( 80 0~ 110 0℃ ) ,莫来石阶段( 110 0~ 160 0℃ )。②莫来石形成过程没有出现Al2 O3的大量分凝 ,但存在SiO2 的分凝。③偏高岭石 莫来石转变过程的中间相为Al Si尖晶石和准莫来石。④引起 10 0 0℃放热反应的主要因素是准莫来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寿山叶蜡石矿床中叶蜡石的多型及其转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献忠  黄光昭 《福建地质》1993,12(3):172-181
叶蜡石具有1Tc和2M_1两种多型。寿山叶蜡石矿床中的叶蜡石不但具有普遍报道的2M_1型及1Tc与2M_1的混合型,而且具有同类矿床中少见的、但在本区却大量出现的1Tc型。本文对寿山叶蜡石多型变体的X射线衍射特征、镜下特征及化学成分特征作了写实性描述,指出本区叶蜡石存在着2M_1型向1Tc型转变的客观事实,并可能存在二者的中间类型;探讨了叶蜡石多型转变的条件,提出“表生溶液”是实现该转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Pyrophyllite deposit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n the basis of geology and genesis. The first two types are associated with hydrothermally altered rocks in felsic and intermediate volcanogenic suite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metasomatites and their subsequent mineralogic transformations under varying volcanic conditions. The third type includes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of metamorphic-metasomatic genesis, which is caused by transformations of terrigenous-sedimentary interbeds in felsic volcanics under greenschist facies conditions. The fourth type is associated with low and mid-temperature stages of hydrothermal vein formation at the limits of volcanogenic and metamorphic strata. The fifth type comprises pyrophyllite occurrences in weathering crusts on metamorphic strata and metasomatite.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raw pyrophyllite deposi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geodynamic situations and geochemical conditions, such as character of tectonic dislocations, volcanism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ydrothermal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叶蜡石的差热和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蜡石的吸热反应温度为600-800℃,失重量5%。叶蜡石的红外光谱有两种基本振动形式,在含石英较多的叶蜡石红外谱图中,叶蜡三笺吸收谱带减弱或消失。在叶蜡石加热到1000℃后的X射线粉昌衍射谱图上,出现了莫来三方英石的特征谱线。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江苏溧阳叶蜡石矿物、岩石进行薄片鉴定、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等研究,作者认为叶蜡石矿物与叶蜡石岩石的含义不同;本区叶蜡石岩中发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叶蜡石矿物;叶蜡石矿的俗称实质上是叶蜡石岩矿床的简称。作者对叶蜡石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巴林石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巴林石—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雅玛吐叶腊石矿地质特征。对中国巴林石的分类、品种和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朱成明  金志升 《矿物学报》1996,16(4):370-376
本文对Ni40Mn30Fe30合金与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得到的含水叶蜡,在高温超高压下的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温度测至1420℃,压是至5.5GPa,研究了该反应的物质-化学机制,以及反应速率与温度,压力,含水量等参数的关系,对高压下物质迁移运动的固有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天然叶蜡石及其热处理产物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EPR研究了18个天然叶蜡石样及其4个热处理产物。发现天然叶蜡石有三个EPR吸收带:A(g有效≈11.4),B(g有效≈4.3)和C(g有效≈2.0),其中A是叶蜡石的特征谱。A在>400℃热处理时与B在强度上呈消长关系;<400℃热处理时A和B均随温度升高而加强;900℃时A消失,B的强度远远大于原样中的A;C附有超精细结构谱(g″=2.04,g┴=1.96,A″≈A┴=19.5×10^-4T),C在热处理时呈现复杂的变化。结果表明,A吸收带属于叶蜡石八面体AI(Fe)-O4(OH)2中的Fe^3 ,B吸收带归于八面体AI(Fe)-O2(OH)4中的Fe^3 ,C吸收带是无机自由基(如AI-O^-Si)和有机自由基的叠加谱;900℃热处理后八面体层中配位发生了变化:AI(Fe)-O4(OH2)→AI(Fe)-O5 H2O↑,AI(Fe)-O2(OH)4→AI(Fe)-O4 H2O↑;类质同象置换AI^3 的不仅有Fe^3 ,而且有Fe^2 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