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入河口区生源要素的浓度变化及通量估算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利用近几十年长江大通断面的实测流量和生源要素(C、N、P、Si)资料,讨论了C、N、P、Si较长时间序列浓度的变化特征和长江入河口区的通量,结果表明,HCO3^-浓度比较稳定,波动较小;NO3^-,NO2^-,PO4^3-主要呈上升趋势;游离CO2,NH4^ 和SiO3^2-浓度表现出一定下降趋势;估算并研究了长江C、N、P、Si入河口区年内各月的平均通量,年际间各年的通量和多年平均的年均通量和主要变化特征;利用月通量序列以及相应的流量序列,拟合出可以利用已知的月均流量预测进入河口区的月通量的关系函数,这些研究是进行河口区生源要素收支平衡计算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渤海中南部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化学结合形式出发,对渤海中南部海区沉积物中OC、N、P、BSi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讨论了各生源要素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及有机碳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生物硅的含量分布则与海区浮游硅藻的分布趋势相一致;可交换态氮是总氮中较活跃的部分,占总氮的比例约为3.7%;固定态铵是总氮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氮的38.4%,其主要与有机质含量及黏土矿物组成有关;渤海表层沉积物中OC/BSi、ON/BSi以及OP/BSi的比值分别为2.38、0.19、0.03,低于Redfield比值,说明有机质优先于生物硅分解;OC/ON平均值在6.0~14.0之间,判断渤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受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共同影响;其中,有机碳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而有机氮在沉积物表层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在沉积物下层则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口淡水端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998年2和9月在长江河口淡水端连续观测了DIN(NO3-,NO2-,NH4+),PO43-,流速和流向.结果表明,溶解态无机氮、磷浓度的时空变化较复杂;1998年2月NO3-,NO2-,NH4+和PO43-的月通量分别为168241,974.4,19335和2648t,9月的月通量分别为905678,8317,5797和6281t;1998年NO3-,NO2-,NH4+和PO43-年通量分别为497.1×104,3.911×104,10.22×104和4.155×104t. 相似文献
4.
长江干流营养盐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分别于1988年2月(冬季)和1986年6月(夏季)利用比色法对长江干流上游至河口水中营养盐进行测定,根据所测定的营养盐含量和长江径流量计算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冬季重庆至河口长江水中NO3-N,NH4-N,TI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2±66μmol/L,51.8±16.9μmol/L,105.3±11.4μmol/L,0.55±0.06μmol/L和75.2±23.6μmol/L.夏季NO3-N,NH4-N,TIN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9.0±17.0μmol/L,4.0±1.7μmol/L,73.3±15.6μmol/L和55.8±16.4μmol/L。冬季营养盐通量(除NO2-N外)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它们主要来自中、下游流域。夏季NO3-N,TIN和SiO3-Si通量从上游至下游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NO3-N和TIN,上游和中、下游几乎各占一半,SiO3-Si主要来自中、下游。夏季NO3-N,TIN,PO4-P和SIO3-Si通量明显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5.
6.
长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和磷现状及长期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2、5、8和11月对长江从攀枝花至河口和上游的两条支流雅砻江和嘉陵江的溶解态无机氮(NO-3-N、NO-2-N和NH+4-N)和磷酸盐(PO43--P)进行了取样调查,同时结合长江营养盐的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长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长江NO-3-N、NH+4-N、DIN(包括NO-3-N、NO-2-N和NH+4-N)和PO3-4-P浓度从上游到下游显示出增加趋势,但存在季节差异;NO2-N浓度总体较低,在长江中下游(武汉—南京)浓度较高。长江从上游到下游DIN通量的变化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单位面积年产N量逐渐升高;PO3-4-P输送通量从上游往下游呈增加趋势,也主要受径流量控制,但从季节变化来讲,PO3-4-P的月输送通量受其浓度的控制更加明显。自20世纪60年代来,长江水体中NO3--N、NO2--N、DIN和PO3-4-P的浓度都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但到80年代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不同阶段DIN和34PO-P的季节变化特点也不尽相同,反映了其来源的差异。目前,长江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浓度与国内及国际河流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流入海泥沙通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中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1):1-5
由于目前水文站在精确测量河流泥沙的方法上还存在缺陷,使用的方法还无法抓住‘沙峰’,故有理由提出过去在计算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上总体是偏低的。依据水沙关系模型,对过去近40年来大通水文站提供的泥沙实测值和公布值做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修正。结果表明,除了20世纪50年代模拟值略偏低外,60年代可达到约5~9亿t,70-80年代有所回落,在5~6.4亿t之间,这与20世纪50年代上游植被保存较好,而60年代则破坏较大,70-80年代又有所改善的背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长江和长江口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关于长江N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多年来 ,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赤潮频繁发生 ,特别近年来 ,长江口春、夏季多次发生1000km2以上的原甲藻赤潮 ,这与长江氮的输送密切相关。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6020,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KZ952_S1_421和国家专项SX(97)_11_4资助 ,在长江流域从金沙江至河口干流和主要支流设20个断面进行长江N输送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N的输送主要有如下特征 :(1)长江干流枯、丰期各种形式N的输送中 ,以NO3_N、DIN、TDN和TN规律性最好 ,从上游至河口通量逐渐增加 ,NH4… 相似文献
9.
主要调查环渤海湿地的盐地碱蓬对碳、氮、磷的吸收通量。调查表明,环渤海湿地的盐地碱蓬面积为7 397 hm2。2009年7月、10月和11月盐地碱蓬总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104×104t、2.615×104t和1.523×104t。7月、10月和11月,盐地碱蓬对碳的吸收通量分别为6 577 t、8 538 t和5 713 t;对氮的吸收通量分别为201.2 t、278.6 t、177.7 t;对磷的吸收通量分别为17.00 t、32.40 t、16.60 t;盐地碱蓬对碳、氮、磷的最大吸收通量均为10月。 相似文献
10.
11.
罗纳河中悬浮物质的痕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89年5月-1990年4月间,在罗纳河下游近河口处进行每月一次为期间个月的样品采集工作,并且样品用HNO3-HF-HCIO4湿法消化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悬浮颗粒物中的Co,Cr,Cu,Mn和Pb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之间悬浮物中的痕量元素组成具有显著地差别,其中一些元素的浓度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另外一些似乎与流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在稳定体系的假设下,所估计的人文活动对痕量元素的贡献可占观测浓度的10%-50%。当与其它河流对比时,发现罗纳河中的颗粒态痕量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那些受人文活动影响较小的体系,而与北美的河流系统接近,表明罗纳河流域的人文活动对河流中颗粒态痕量元素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普林斯顿海洋环流模式(POM),通过一系列的理想试验,探讨了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扩展机制。结果表明:(1)倾斜底形是夏季长江冲淡水向东北偏转的一个必要条件;夏季冲淡水向东北偏转是南风、斜压效应和底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风应力和底形的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单纯的底形东倾不能使冲淡水向北偏转。平底时,南风和淡水浮力强迫都不能使冲淡水向北偏转。(2)无风时,人海淡水可以在河口附近强迫出一个反气旋涡旋和贴岸南下的狭窄的沿岸流,反气旋涡旋与淡水浮力强迫(斜压效应)有关,南下沿岸流则与质量输入有关;平底时,反气旋涡旋位于河口正东,倾斜底形时,反气旋涡旋向北拉伸,冲淡水的一部分沿岸向北扩展;人海淡水在河口附近强迫出一个闭合的垂直环流圈:上层为离岸流,淡水向外海扩展,约在离岸30—45km处有下降流;低层有高盐水沿海底流向河口,约在离河口。lOkm处与向海的径流相遇,引起上升流。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道是黄河流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泥沙沉积汇,泥沙在这一沉积汇中的沉积对于入海泥沙通量有重要影响。作者引进河道排沙比来表示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并以黄河下游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经验统计方法对人海泥沙通量比率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与悬移质中大于0.05mm粗泥沙和小于0.025mm细泥沙的百分比有密切关系,粗泥沙部分所占比例越高,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低,而细泥沙所占比例越高,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高。洪水事件中最大含沙量和来沙系数越大,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小。在黄河上、中游的4个水沙来源区中,两个清水区来水为河道提供了输沙动力,有助于减小淤积,有时甚至会发生冲刷,从而有利于输沙入海,增加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两个多沙区的来沙增大了下游河道的输沙负载,使泥沙容易淤积在河道中,从而降低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资料,建立了一系列表达上述影响的经验统计关系,运用这些关系可以解释和预测流域来水来沙及泥沙粒度因子的变化对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近30年来黄河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呈减小趋势。由于黄河下游来水量不断减小,导致了河床的萎缩和输沙功能的衰退,使得输送入海的泥沙占下游来沙的比率减小。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1963—1996年长江口外海域水温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冬、春季表层、10m层、20m层和30m层不同层次水温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其间水温垂向结构的变化。季节变化上,表层多年平均水温在8月最高,3月最低,底层多年平均水温9月最高,3月最低。年际变化上,冬季在1979年存在一个由冷到暖的跃迁;4月水温的年际变化较冬季复杂,表层、10m层、20m层和30m层水温分别在1979、1973、1973和1975年发生从冷到暖的跃迁。水平分布上,冬季除东南角小范围表层水温降低外,沿岸及北部海区表层水温均升高,春季北部和南部中间海域水温升高,升温幅度由表层至30m层逐渐变小。垂向结构上,冬季表底混合均匀,表层与20m层的年际变化相关系数高达0.97,春季表层与20m层的水温差存在1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本文将一些可能影响春季水温年际变化的因素与海温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在冷期,春季表层海温与长江口外海域气温相关较暖期好,相关指数为0.79;而暖期的春季表层与20m层的水温差与净热通量相关系数较高,为0.65。 相似文献
15.
对采集自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生源硅含量(BSi)测定。BSi的测定采用了7h的碱液连续提取法以校正样品中粘土矿物非生源硅的溶出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渤海和黄海沉积物类似,研究区域沉积物BSi含量也处在较低水平(<0.5Si%),沉积物中所含有的陆源粘土矿物也使SiO32?在间隙水中的浓度(<250μmol/L)远远低于纯BSi的溶解度。沉积物中含氮量以及N/BSi摩尔比等指标随深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反映了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降解,并且N比BSi降解得快。沉积物中δ15N值与含氮量、N/BSi摩尔比等指标都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在早期成岩过程中,与14N相比,15N更容易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此外,在沉积物10—15cm深度处,发现含氮量、N/BSi比值等指标异常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修坝、台风等偶然事件对沉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