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昕 《中国科学D辑》1996,26(Z1):13-22
东秦岭岩石圈热结构热状态十分不均匀,沿断面可分成华北地块、北秦岭、南秦岭、扬子地块4大特征,其分界明显,南秦岭为“热区”,北秦岭为“冷区”。商丹断裂带具81.3mW·m~(-2)高热流值,是南北秦岭的分界线,是多期构造运动的活动带,是扬子与华北的缝合带。加里东期扬子向华北俯冲碰撞;印支-燕山期俯冲板片由于“去层状化作用”断开下沉,软流圈上侵,岩石圈土地幔变薄。后因华北岩石圈下部插入扬子俯冲板片中形成穿插构造,商丹断裂带成为现今向南倾的走滑断裂带。中上地壳有不同时期的大规模逆冲推覆体、断块向南叠置;下地壳缩短成“漏头”状下滑,地壳增厚造成东秦岭造山带现今独特复杂的岩石圈五层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
王绳祖 《地震地质》2005,27(2):260-272
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复发间隔法”,根据先后两次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后发地震的发震概率予以估计。基于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与挤压变形之间的关系,可运用“共轭角法”估计该层的应变,并结合对于变形时间的估计,进一步推算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文中给出了亚洲中东部地区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等值线图,其数量级为10-15~10-14/s。控制多震层地震活动的主要是塑性流动网带,其应变速率大于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除此以外,多震层的应变速率还受到驱动边界的直接作用、塑性流动波和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软弱层的影响。根据青藏高原至华北平原11个潜在震源区所在地段多震层应变速率与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对比分析,除临汾盆地1处偏差较大外,其余10处两者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其比值β平均为1.75,分布范围为1.25~2.25。文中建议在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测时,可根据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等值线图,结合比值β的引入,粗略地估计各潜在震源  相似文献   

3.
王绳祖 《地震地质》1998,20(4):92-390
根据地震的涡旋状分布图象和大型盆地的分布特征,指出中东亚地区存在着巨型的涡旋构造。该涡旋构造由主环(直径约2000km)及内、外分支构成,主环和内环绕四川盆地逆时针旋转,外分支环绕塔里木等大型盆地顺时针旋转。根据层析成像资料推测,上述涡旋构造是上升型地幔涡旋对岩石圈板块底界驱动作用的结果。综合地幔涡旋和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见解,提出了“涡旋/网络”大陆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来自地幔涡旋的板块底界驱动力和由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传递的板块边缘驱动力,作为两种基本的驱动力源,控制着中东亚大陆的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4.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2002,24(3):324-334
川滇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东南部 ,研究区内岩石圈下层含右向网带 6条和左向网带 16条 ,受其控制在多震层内形成相应的地震带。多震层和岩石圈下层的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基本一致 ,进一步证明了下层网状流动对上层的控制。沿网带以不同交角展布的发震断裂组成地震构造带 ,其中多数右向地震构造带已发育成熟 (视成熟度Λ≥ 0 .8) ,而左向带除大理 -通海和腾冲 -景洪两带接近成熟外 ,多数的Λ值显著小于 0 .8。“川滇菱形块体”因塑性流动网络的存在和块体边界的变迁 ,其现今构造和动力学涵义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5.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模型中除了产生“快波”(波速量级大致相当于原型的 10 0 ~ 10 2 km/a)外 ,还存在着相当于原型波速量级为 10 - 1~ 10 0 m/a的“慢波”。“慢波”也可分解为主波和辅波 ,主波类似于涌波 (孤立波 ) ,辅波则以波群的方式传播 ,二者均系粘性重力波。板块边界的驱动作用通过不同波速的多重塑性流动波向板内传播 ,控制地震能量背景的起伏振荡 ,并导致缓慢构造运动的韵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分析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长源距声波测井记录的波列特征进行分析,综述时域及频域处理信号的方法.阐明首波检测法、波形相似相关法、直接相位法的特点.讨论“软”、“硬”地层的不同特点,研究相应纵波、横波、管波的特征及其提取方法.并对“软”地层中管波速度反演横渡速度的模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采用了适当配比的塑化松香 ,模拟岩石圈延性层 ,研究边界驱动条件下塑性流动波的传播过程。实验表明 ,塑性流动波类似于粘性重力波 ,并有“快波”和“慢波”之分 ,二者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主波类似于孤立波或涌波。根据相似原理 ,“快波”主波的外推波速约为 0 .12~2 .5km/a ,在波速量级上大致相当或接近于岩石圈下层某些控制地震迁移的塑性流动波  相似文献   

8.
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多层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国  周永胜 《地震地质》1997,19(3):57-258
采用塑化松香作为岩石圈延性下层的相似材料,进行了板内塑性流动网络及多层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实验。延性单层模型的实验表明,在边界挤压或“高原”重力势的作用下,依赖于延性层粘度的高低不同,主要形成剪切网络、压性褶皱以及二者过渡型式等一级构造。在延性/脆性双层模型中(脆性上层和延性下层分别相当于岩石圈上、下层),边界驱动力的远程传递,主要借助于延性下层的网络状流动,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剪切网络,即塑性流动网络,控制着板内构造变形,导致脆性上层内剪切破裂网络、逆推断裂、纵向张裂以及其它次级断裂和褶皱的发育。实验还表明,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的软弱夹层(模拟壳内低速、高导层)并不妨碍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扩展,但影响牵引力的向上传递及上层构造变形的强弱分布  相似文献   

9.
亚洲中东部地区塑性流动波(“慢波”)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4,26(1):91-101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已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迁移的研究所证实。文中根据 7级以上强震的条带状分布图像 ,证明在喜马拉雅弧驱动下还存在着波速仅为 10 0 ~ 10 1m/a量级的“慢波” ,其中对 7级以上强震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慢波”的辅波 ,其平均波长为 4 45km ,波速为 0 81~ 2 80m/a ,周期为 0 .16~ 0 .5 5Ma。“慢波”的边界起波时间距今约 1.34~ 4 .6 6Ma ,相当于上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中期 ,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主要活跃期 (幕 )之一相吻合。以喜马拉雅弧西段和东段为波源所形成的2个“慢波”系统的波峰带相互重叠 ,为 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背景  相似文献   

10.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根据秦岭造山带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概括其现今结构呈现为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几何学模型。并从其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构造动力学分析,认为它是在长期构造演化基础上,主要是中新生代以来深部地幔动力学和岩石圈圈层关系调整变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地震危险区划分的活动构造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维明  马集遐 《地震》1996,16(2):105-113
分析了地震预报方法与活动构造结合的现状,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内在联系。指出现今预报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与活动构造结合的必要。同时还研究了以地震构造带为代表的活动构造条件,对中国大陆地震密集带进行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碰撞构造学是当前大陆构造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国际构造学界关注的热点.简要综述了这一领域里众所注目的一场争论,即在印度—欧亚碰撞中欧亚板块的变形究竟以大陆块体的构造逃逸还是以单剪体制下的块体旋转构造样式进行.  相似文献   

13.
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训华  郭兴伟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2):3861-3868
在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研究过程中,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中国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有所局限,而中国本土的大多数大地构造观点无法展开洋陆对比研究.朱夏和刘光鼎对中国大陆边缘和中国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体制有其独到的见解,即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理论,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等内容,提出块体构造学说.块体构造学说在用板块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现象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本文在简要介绍块体构造学说提出的历史和背景基础上,简述对中国海陆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理解,系统阐述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明确块体和结合带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作为正在编制的"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图"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现今实测地应力场的状态与板块构造环境、活动断裂带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壳结构呈现一定相关性. 在中国大陆西缘,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发生陆碰撞,在中国大陆东缘,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 中国大陆内部被大型活动断裂带分割为多个块体,各个块体的地壳结构和厚度呈不均匀分布,地形地貌起伏具有很大的差异. 笔者以中国大陆块体模型为基础,把板块构造作用和重力势作为主要影响地应力状态的两个主要要素,在现今活动构造、GPS和实测地应力等成果的约束下,利用线性黏弹体球壳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1)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呈现出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特征,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挤压性质的构造应力场,而东部菲律宾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黄海、东海和环渤海区域的拉张性质的构造应力场,中间为拉张环境和挤压环境的过渡,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和活动构造分布的控制;(2)重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梯度大和地壳厚度结构变化大的地壳浅部区域,在藏南、滇西北局部地区的地壳浅部由于受到重力势控制,呈现为张性应力场,在塔里木地区由于重力势引起的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同为挤压性质,因此该区的挤压强度得以增加;(3)中国大陆浅部地应力场的状态主要受到区域板块构造环境、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的展布和地形的控制,总体上以南北构造带为界,西部以较强的压性构造环境为主,东部为较弱的压性构造环境,藏南和滇西北局部地区存在有张性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的贡献比重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4)采用黏弹性模型的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比完全弹性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更好地与实测地应力场相吻合,利用完全弹性模型分析由地震等诱发的地应力瞬时变化是有效的;(5)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其主要控制因素有:印度板块持续的碰撞、中下地壳对上地壳拖曳以及印度板块通过实皆断裂对欧亚板块的剪切拉伸作用. 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是整个地壳岩石黏弹特性长期演化和断裂活动的结果,是地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现今时间点上的状态,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大陆内部活动断裂分布、地形地貌和地壳结构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控制,模拟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5.
活动构造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顒  陈棋福  李娟 《中国地震》2001,17(2):103-109
对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活动构造运动的了解至今还不多,但它是认识诸多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基础。近10年来,国内外许多科学计划都与活动构造研究密切相关。本文简要回顾了开展活动构造研究的背景,活动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对地观测和数字化地震等新技术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机遇,但加强分析,建立新的理论框架,仍然是研究活动构造,特别是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e tectonic movement at human scale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yet, especially for active tectonics, although it is the basis to study natur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Man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plans related closely to active tectonics research have been made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dertaking of active tectonics research, its adva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key points in its future studies are also pointed out. The emerging of new technologies like the Earth Observing Sys tem, Digital Seismology and so on provides unusual opportunities for tectonic research. It is emphasized, however, that careful analyses and building up of new theoretical frame are sill the key problems for studies of active tectonics, especially for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 s conti nent.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震复发周期模型, 利用现有的地质构造等资料把南北地震带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区, 对能量积累阶段及地震危险性的预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构建基于WebGIS的网络计算平台, 由客户端任意在研究区选择构造分区, 并输入所选构造分区相应的计算参数, 提交到集群服务器计算模型进行计算, 对所选构造分区的地震危险性阶段及潜在震级进行预测并把结果以WebGIS方式返回给客户端。 实现了利用远程计算技术与并行算法对活动断裂能量积累与释放过程的模拟计算, 其结果可以为判定地震中短期预测的地点和震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荷包岛为南海北缘一鲜为人知的小岛,岛上发育颇具规模的南北向构造,由一系列压性结构面组成并有北延至大陆沿海的迹象,荷包岛南北向构造很可能是一较大规模的构造带的残余,它既与华南大陆广为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有关,亦受控于南海海盆的新生代扩张,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成为合理解释南海北缘构造系统形成、发育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ArcGIS and MapInfo software, we digitized the active tectonics map (1:4,000,000) of China, which was compiled and revised by academician Deng Qidong, and built the spatial database of active tectonics of China. The database integrates rich active tectonic data, such as a catalogue of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above 6.0, active faults, Quaternary basins, active folds and their associated attribute parameters, and implements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this data.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al database joins the spatial map data and the associated attribute data together, which implements the data query between spatial properties and attribute parameters and also makes it possible to perform spatial analysis with different data layers. These provide much convenience for earthquake study and allow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s to use this data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活动构造研究中获得的相关速率是解释活动构造运动方式和幅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够提供检验和建立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必要参数。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加速质谱的出现而逐渐发展并不断广泛应用于地学,特别是地表过程以及活动构造研究中来的。由于仪器测试费用高以及处理流程比较复杂,国内早期相关研究没有得以广泛开展,然而目前正呈现逐渐升温的趋势。在样品采集以及精细野外地质调查测量的基础上,活动构造研究中的活动断裂运动速率,活动构造区的河流水系侵蚀下切速率以及古地震事件,活动火山喷发事件等均可以通过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定量约束。文中在概述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该年代学在活动构造研究应用中的最新成果和资料,重点介绍了基于原地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方法获取和解释活动构造研究中相关速率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