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以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京、津、唐地震监视预报试验场的地壳深部结构背景,开展了人工地震测深工作,发现中强以上地震多发生在莫霍界面隆起的翼部,而震源又多在中层地壳内低速度层的顶、底部附近;震中多位于华北平原内古生代及更老地层隆起形成的重力高的周边、新生代第四纪断陷盆地的一侧。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 P波波形分析方法对1976年 8月 22日松潘6.7级地震的破裂机制作了研究,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的断层面走向为北西33°,是以倾向滑动为主带走滑成分的左旋逆掩错动,与1976年8月16日和23日松潘的两次7.2级地震的断层面参数基本相同,这说明该地震与这两次大震受同一断层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在1976年8月16日、22日松潘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前,静宁地应力电感曲线显示了明显的异常,并据此在震前提出了预报意见。本文对该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1.观测条件静宁地应力站建于1975年上半年,从1976年元月1日起正式观测。观测孔深34.6m,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空间图象问题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1976至1979三年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即跨度约500公里的阴山山前黄河谷地,接连发生1976年4月6日和林格尔6.3级地震、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6.2级地震和1979年8月25日五原6.0级地震。除这三次强震外,此期间还发生了一系列震群和4级以上地震。地震强度之大,频度之高,时间之集中,在内蒙古地区有资料记载以来是未曾有过的。 分析内蒙古中部地区近代历史上的地震活动,可发现该区1929至1936年曾出现一次地  相似文献   

5.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1,14(4):359-366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当时滦县又发生7.1级强余震。本文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地裂缝反映的构造应力活动方式,探讨了两次地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地电台址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视电阻率法的观测质量。根据多年来大小地震的检验以及台址条件的研究,我们认为甘肃省武都地电台平行Ⅰ道的台址条件是较为理想的。 该台自1975年元月正式观测,在1976年8月 16日、23日松潘两次地震前(震中距为  相似文献   

7.
《关于推进新的地震调查研究的意见——关于推进与地震有关的观测、测量、调查及研究的综合性基本措施》(2009年4月制定)这一条例,是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东日本大地震(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以后,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对其进行了修改.经第31次中央防灾会议讨论,2012年9月6日正式通过修改意见,现将修改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卓钰如 《地震学报》1991,13(2):150-160
本文用WKBJ方法,计算了中国境内已知震源机制的六个地震————1973年7月14日西藏约基台错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1976年8月16日、1976年8月21日及1976年8月23日松潘地震和1976年11月15日宁河地震————的远震垂直向P波和PP波的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波形进行对比,以检验计算方法。讨论了西藏地震的震源机制。 作者注意到,走滑型地震和倾滑型地震PP波与P波最大振幅的比值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有不同的特征。为此,计算了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在破裂方位角为330,240和0,震源深度为8km,17km和24km,台站方主角为310时,震中距由40到80间的P波与PP波理论地震图。给出了PP波与P波最大振幅比(APP/AP)随震中距而变化的曲线。讨论了用(APP/AP)值对地震震源机制类型给出粗略的估计的可能性。此项工作有助于确定一些资料不全,例如本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中国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51-1980年期间中国气温资料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断块及其邻近地区1960年2月天气异常增温到1977年1月天气异常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相关联;1967年5月、1973年1月、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的气温异常与该地震幕中1969年7月18日渤海7.4、1975年2月4日海城7.3和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三次地震密切相关。2.气温异常时问和异常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都有较高的可信度,表明气温异常与地震幕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3.从1960年2月气温异常开始到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的16.5年可按0.618~N划分为18个时段,4次7.0级以上地震和5次气温异常发生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间段上。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水平而言,唐山1976年里氏7.8级地震能否预报出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看法是根据1976年被中国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出来的其它两个大地震——龙陵和盐源地震的详细资料中分析得出的,何况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健全的地震预报程序.中国的十日简报为撰写本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Ms≥5.0级破坏性地震的短期临震预测问题,作者从1973年起潜心研究此问题,并于1975年5月正式提出:在震前一个月之内,将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五项指标的异常,这是从气象要素上表现出来的短期前兆异常,这是孕震过程中的短期临震气象效应表现。在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前的关键时刻,1976年7月中旬和下旬初,作者依据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积极推动并参与了北京市地震队七大异常的震情告急活动。事实表明:在唐山Ms7.8级地震短期临震告急和宁河Ms6.9级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上,气象要素五指标异常,经受住了短期临震预报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英《新科学家》1978年1月26日刊载题为《等待发生的一次地震?》的署名文章,评介美国开展对帕姆代尔“鼓包”的研究情况。文章的题要说:美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36个测量队已于1978年1月23日正式开始加强对南加州的帕姆代尔鼓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大地测量和重力研究。这一地壳的巨大隆起已在过去的18年期间形成,而现在可能会在距洛杉矶商业区仅55公里处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巴音木仁6.2级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是我国地震史上少有的活动高潮年份,这一年先后在龙陵、唐山、松潘和盐源发生了七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同年9月23日,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的巴音木仁附近发生了6.2级地震,这是宁夏自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后发生的第一次大于6级的地震。现将这次地震的活动特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日本经济新闻》1976年12月29日讯,为了预防发生以骏河湾为震源区的东海地震,过去在该地区进行了水准测量和特定观测,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在这个基础上,将从1977年5月开始以观测潮位差为重点,对调查土地隆起高度的具有遥测系统的验潮站进行观测。另外,还将采用最新的仪器,对垂直、水平、倾斜各个方向的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经历了连续九年的地震平静期之后,从1985年开始,地震又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去年11月份,一月之中就在我国大陆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三次,6—6.9级地震四次(含澜沧、耿马地震强余震),5—5.9级地震十四次(含澜沧、耿马地震强余震)。这是自1976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地震集中活动的异常现象。这进一步证实了1986年、1987年和1988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关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的判断。刚刚结束的1989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又进  相似文献   

16.
继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前后观测到北京光华热水孔溶解氢气(H_2)的大幅度变化之后,我们又观测到了1981年8月13日内蒙丰镇5.8级地震前后北京榄杆市热水孔溶解氢气异常变化的实例。本文就这一震例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出版局1976年出版了第1002号“地质调查专业论文专辑”《1976年2月4日危地马拉地震的初步报告》,由埃斯皮诺萨(A.F.Espinosa)编辑,其中“涉及与1976年2月4日危地马拉破坏性地震密切有关的一系列研究。这项研究是在危地马拉政府的合作和美洲国家组织的部分支持下,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主持进行的。”这个专辑包括10篇论文,附有76个插图和11个表格,以及一份有关的参考文献目录;另有一份1526~1976年发生在危地马拉的破坏性地震的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数据记录,其中包括57次地震的参数。这个“专辑”的编辑埃斯皮诺萨写的《初步报告》中的“提要”和“引言”对1976年2月4日危地马拉地震的有关情况作了概括介绍。另外,地震发生一年后,美联社发自危地马拉的电讯对震灾损失及震后恢复概况作了报道,现一并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7.2,6.7和7.2,这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自1933年以来的最大地震。1933—1976年间该段上发生了一系列5.0—6.5级中强地震,本文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在震中跳迁,能量释放,大震源区小震频度,震中分布以及中强震余震的强度衰减等方面的地震活动特征。指出1973—1974年间的中强震活动,应当是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並且依据上述特征有可能将这类中强震从一般的中强震中区分出来。主要的活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1972年开始,地震能量释放一反常态由原来源区和外围区的同步成比例变化改为截然反向的变化,这些中强震余震的扩散不明显,相反,主震却很清楚;这几个中强震和他们自已的最大强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大于4天,这明显大于附近地区其他中强震的这一间隔,也大于国内近年来大多数5.0—6.0级中强震的这一时间隔;1976年初,即大震前半年,震源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一直持续到大震发生。此外结合该区历史强震的迁移特点有可能预示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而其孕育过程似乎可由1949,1972及1976年初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六年来,我们用无阻尼水平摆地倾仪,在1.7秒—5秒的周期范围内,在一系列的强震发生前,分别记录到了一种明显的波动异常。並用它对不少的强震,诸如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1976年11月7日盐源6.9级地震,作了比较好的临震预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苗头的临震前兆。本文是对六年来探索工作的一个总结,並对其成因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77年5月12日宁河地震烈度明显偏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5月12日宁河6.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较之震级相当的其他地震的震中烈度明显地偏低。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由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求得了该区不同时期内的品质因数(Q值)及小震震源参数,并重新校对了这次地震以及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中烈度异常低是因为1976年11月15日6.9级地震后,该区介质的品质因数大幅度下降,同时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比6.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深5公里。品质因数和震源深度的综合效应可导致震中烈度降低近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