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哲学、地理学、人口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对外国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了评析,并且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的不同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探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休闲农业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素质偏低,转移难度大.休闲农业兼具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重特征,可以促进为旅游业服务的有机农业、高科技农业、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业、设施农业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工业、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但中国休闲农业产业的继续发展壮大,也有赖于着力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和构建体闲农业各参与主体多赢的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内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大宾  袁天凤 《热带地理》2014,34(3):399-40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西部地区受特殊区情的影响,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以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大省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揭示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基本态势,发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比重、属性特征、从业状况和带眷转移、回乡创业等情况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渐呈现向本省及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演变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在内在机制上,认为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和成本预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国家相关政策体制以及转移劳动力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变化驱动着四川等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5.
从新的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特殊性,只有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的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特殊性,只有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劳动分工的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从事非农经营,这无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工商业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也推动了中小城镇的飞速发展。以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处理好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持续发展、分散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小农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对构建政府农地流转政策体系、提高西部地区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率乃至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收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2013年1月对西部地区新疆玛纳斯县369户农户实地入户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这一方法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特征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劳动力转移特征赋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相应增加0.621个单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转移;完善区域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库等灌溉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等举措可以有效推进农地合理有序流转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宁  丁四保  谢景武 《地理科学》2003,23(3):287-292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之一是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就全国而言,城市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是我国经济结构转换、升级的一般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区域之间又存在着差异。老工业基地除面临制造业升级排斥就业之外,其它产业发育也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势下,老工业基地城市如何发挥农村劳动力接收器的作用,就此问题以长春市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贫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现阶段制约秦岭保护区内"生态贫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态贫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针对"生态贫民"的帮扶力度较差,推动秦岭保护区内"生态贫民"实现有效转移的政策不完善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解决"生态贫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建议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劳动力转移应综合分析中国市场的承受力、岗位的基本需求、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支持能力等影响因素,以推动自然保护区内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形成,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与就业。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金平  张同升 《地理研究》2003,22(1):123-130
本文在对洞庭湖退田还湖地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与制约因素。结果发现,该地区总体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很低,以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城市劳务市场的需要,另外,农民外出打工就业信息不畅、成本较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与布局,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I.ChinasNationalConditionsandUrbanizedmfficulhesUthamzation,accomParuedwithindustrialization,isthemigratingandconcefltratingprocessofaghculturalpoPuIationinruralareastonon-agriculturalpopulationincities.Itisalsoti1eindispensableroadtomodenhzationforeverycoLwtryandroponGenerally,therearethreetapesofurbanizationdevelopmentintheworldfThefirsttyPeisthaturbafuzationsynchronizeswithindustnalization.IndevelopedcoUnnes,industnalizationhaslastedlongenoughtoabsorbmostruralpopulationshiftingtocities…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勇 《地理研究》1992,11(1):39-47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历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劳动就业目前仍集中于农业,农业劳动力多为兼业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普遍较低,地域分异明显,农村劳动力剩余量较大。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措施包括促进经济总体增长,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弹性、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完善小城镇和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区内所拥有的特点:产业结构处于初级变动阶段,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大量处于隐蔽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优势还未发挥,提出了目前本区选择主导产业部门的三个准则,即:资源开发准则、相关效果准则和劳动就业准则。由此判定本区主导产业所得出的结论是:水力发电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原材料工业)、农林土特产品加工工业,应成为区内的主导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4.
南通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南通县为典型,研究了近年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农村产业结构类型的形成、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以及县域城镇化发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城乡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孟晓晨 《地理学报》1992,47(5):441-450
本文从城市化基本定义出发,探讨了劳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两大经济载体之间流动的机制,指出农业容纳力与排斥力、城市吸引力与吸收力是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并在对四个因素进行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均衡与非均衡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川西地区劳动就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阶 《地理研究》1993,12(3):89-99
以川西作为研究区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或非农就业从自然—人文相结合的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芜湖市作为案例地,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入手,探求两者的互动发展,努力寻求促使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解决迅速工业化地区社会发展问题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