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永烨  王霞 《山西地震》2018,(1):7-9,31
对山西运城2016年3月12日Ms4.3和27日Ms3.4两次地震的波形特征和震源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波形一致性很好,PmP波可能由于震源深度的差异,导致在同一台站的特征有所不同;震源机制解非常接近,说明两次地震的应力场作用方式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A(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1980年以来河西走廊及其临近地区ML 2.3到ML 4.9地震资料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Ms 4.6以上地震前A(b)值异常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Ms 4.6以上地震发生前的1-3年内,震中周围出现A(b)≥5.0的高值异常区域.R值检验结果为0.458.  相似文献   

3.
采用个旧地震台2016~2017年记录到的2次朝鲜核试验及2次韩国天然地震的波形和背景噪声记录,通过运用测震学分析并结合频谱分析方法,对核试验、天然地震在震相、频谱方面的区别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近地区的核试验波形与天然地震事件相比,二者在震相、面波、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较大;受震中距较大及震级较小影响,所选核试验波形与天然地震在时频特征上无明显差异,与背景噪声相比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4.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与震源成核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仔细研究了1999~2002年间全球48次Ms≥7.0以上、中国大陆12次Ms≥6.0以上地震前山西地区5口地下水位观测井强震前的前驱波事件,给出了井水位前驱波的识别方法.从理论与实验结果分析了前驱波与震源成核过程之间的关系;根据井一含水层系统的特征参数给出了不同类型观测井对前驱波响应能力的大小;根据记录地震前驱波信息所需要的条件,初步探讨了大震前驱波远程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倾斜矢量法和垂直形变剖面图分析法,对安庆Ms4.8地震前肥东短水准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肥东台短水准数据在安庆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对比分析了安庆地震与九江地震前肥东短水准异常形态的差异,认为安庆地震和九江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震前应力积累在肥东台附近的不同类型可能是两次地震前肥东短水准异常形态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赵博  高原  马延路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3):1006-1020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s6.4地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24日)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331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主震震源位置为(99.869°E,25.689°N,8.8 km).利用远场Rayleigh面波振幅的频谱陷波相,通...  相似文献   

7.
大连地震台数字化面波震级M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了大连地震台CTS-1甚宽频带数字仪记录到的全球2002年至2005年M≥4.7地震共1 471次.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纂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与大连地震台所测定的仿真SK和763的面波震级Ms和Ms7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震级区间和震中距区间的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供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以提高地震速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运用山西大同、阳曲Ms4.6两次地震序列,结合震区地质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初步探讨了大同、阳曲两次地震余震强度与科里奥利力效应的关系。表明不同的衰减特征与这两次地震的破裂机制、所处构造部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107次不同断层性质、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的Ms与mb标度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Ms=1 17mb-0 41。进一步分析发现:mb相同时,走滑断层地震的Ms大于倾滑断层地震的Ms;多震型地震的Ms大于孤立型地震的Ms。使用Ms与mb的这种关系,得到一种快速判定地震震型的方法,即对于走滑断层引起的地震,若Ms-1 17mb+0 16>0,则地震序列多数为多震型,再次发生较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倾滑断层引起的地震,若Ms-1 17mb+0 66<0,则地震为孤立型的可能性较大,再次发生较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1985年在新疆乌恰发生了两次较大地震:8月23日主震 Ms=7.4:9月11日大余震 Ms=6.8,由于震中位于我国西北角,国内地震台网分布对它包围的不够理想,有效地用 P 波初动决定节平面或其它方法都有一定困难.如果有世界台网记录资料,则将给定解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但其收齐和整理需要时间,美国 EDR 正式报告中尚未公布这两次地震参数.  相似文献   

11.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的一次大的起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Ms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从不同的方位对天津地区两口地震观测专用井记录到的国外7级、国内6级以上的地震进行分析。两口井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井深及其含水层岩性不同,对同一地震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井水位对地震的响应特点及几点认识:观测井孔一般对远场大震记录比较灵敏,而对近震及地方震反映不灵敏;井孔水位仪记录的水位波幅与震级、震中距有关;井孔同震效应的能力和井孔对固体潮的反映能力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中国大陆已发生的22个8级大震的研究,发现8级大震的发生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在8级大震发生的年份可组成一个矩形地震链,这种规律可用来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用DWMJ-89A型电磁波记录仪记录的异常与地震3要素的关系,讨论了判别电磁波脉冲数值异常的方法与地震预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开远井正好位于小江断裂和曲江断裂等构造的交汇处,该地区近十年来已发生过 Ms4.6的中强地震6次.根据有关资料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每次中强震前该井水位皆有明显的上升.这一现象可用孕震过程中应力作用的加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The reason for the failure to forecast the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is under study, based on the systematically collection of the seismicity anomalies and their analysis results from annual earthquake tendency forecasts between the 2001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Pass M_S8.1 earthquake and the 2008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tendency estimation of Chinese Mainland is for strong earthquakes to occur in the active stage, and that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for the occurrence of a M_S8.0 large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after the 2001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Pass earthquake. However the phenomena that many large earthquakes occurred around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6-year long quietude of M_S7.0 earthquake and an obvious quietude of M_S5.0 and M_S6.0 earthquakes during 2002~2007 led to the distinctly lower forecast estimation of earthquake tendency in Chinese Mainland after 2006. The middle part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has been designated a seismic risk area of strong earthquake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estimation of the risk degree in Southwestern China is insufficient after the Ning’er M_S6.4 earthquake in Yunnan in 2007. There are no records of earthquakes with M_S≥7.0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which is one of reasons that this fault was not considered a seismic risk area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9.
电磁辐射与孕震过程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94年青海共和的几次强余震和1999年河南县Ms5.1,玛沁Ms5.0,以及2000年甘肃景泰Ms5.9,兴海Ms6.6级地震前后平安电磁波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电磁辐射在进入短临阶段后的一些特征,得出了在孕震过程中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地震电磁辐射源的形成与影响电磁辐射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