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边缘化是一个过程,有其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历史基础.海南西部地区是海南开发较早的区域,但唐代以后海南开发逐渐向东部和南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出现被边缘化现象.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是促使西部地区边缘化的双重机制.西部的干旱缺水、植物资源不够丰富、不适宜农业耕作和生活促使西部居民不断往海南其他地区迁移.促使西部地区边缘化的社会机制主要来自两方面:(1)历史上来自于大陆的高级官员贬谪到海南西部的少,他们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小;(2)自明朝到1980年代海南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省内移民登岛后沿东海岸线南下.东部南部地区成为开发的重点地区.未来海南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是找出逆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边缘化理论和内涵的阐述,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以河南省黄淮四市为例,分析边缘化地区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认为区域交通条件和行政区划分割造成发展"交易成本"过高,落后的经济基础成为边缘化的历史原因,并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政策的作用下,通过"路径依赖"机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发展的边缘化。基于此,从发挥边缘效应、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和制度创新等角度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地名命名中,以地貌特征命名是一种常规方法。同时运用这类地名可追溯区域特征。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过渡地带的靖边黄土地貌(北部风沙滩地区、中部梁峁涧地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地区地名,具有显著的地貌地名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雅静 《热带地理》2007,27(3):259-263
“汉三角”位于湖北、湖南、江西3省交界处的精华地带,属于中部发展中地区,具有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种多样、人文气息浓厚等多种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同时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在中部地区营造汉三角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巨大潜力,不仅将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而且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对汉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浅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称之为“第三意大利”。该区的发展建立在从事工艺型工业的中小型企业密切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本文概括了“第三意大利”的区域经济特征,并对发展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二战后有关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加以梳理并划分出若干流派 ,对各派观点进行了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 ,还对中国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 ,三大地带间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总合差距均呈扩大趋势 ,切合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地区差距变动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不少历史史实说明,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往往和人口的迁徙、流动息息相关。美国在200多年前,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角的新英格兰,而广大的中部、西部和南部都还是不毛的荒凉之地,那里只有少数的土著印第安人。19世纪中叶以后,西部、南部新的资源、荒芜而肥沃的土地,象磁石一样吸引了大量美国东北部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居民,大大改变了美国人口的分布状况,从而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现在这里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农业、畜牧业地带,建立了石油、化工、电子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苏联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8.
张丹 《地理教学》1997,(2):18-20
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美国的“阳光地带”、“阳光地带的兴起”等概念,所谓“阳光地带”,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美国南部日照充足,气候担和,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其二是说在这一地带里,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增加,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旅游业的昌盛及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9.
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二战后有关地区差距变动的理论加以硫理并划分出若干流派,对各派观点进行了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还对中国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三大地带间的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总合差距均呈扩大趋势,切合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地区差距变动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EVI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植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瑛  李小雁  李广泳 《中国沙漠》2014,34(6):1671-1677
内蒙古高原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为了解该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动态变化,根据2000—2012年MODIS/EVI影像,使用趋势分析和标准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3年内蒙古高原西部植被生长状况及其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同时,根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把研究区分为荒漠区、草原区、草甸区和灌丛区,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的EVI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内蒙古高原西部植被覆盖退化面积大于改善面积;植被退化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北部边缘,包含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等市及大通河、疏勒河、黑河等河谷地带;植被增加区域分布在河西地区、河套地区和阿巴嘎旗附近;研究区植被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波动较高的区域位于阴山南部、祁连山南北和阿巴嘎旗,与植被覆盖退化或者增加的区域基本吻合;仅荒漠区植被覆盖水平上升,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11.
Disciplinary geography's history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contemporary debates over the statu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a reorientation of geography's history by examining its interf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nvestigates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that occurred in the decad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the regional concept transmuted into area studies. The article finds that although geography's regional concept shaped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s of area studies, the latter's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fixed the regional concept along geopolitical visions of the nation‐state and Cold War regional blocs that continue to occlude social scientific attempts to redraw the border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2.
张圣  王列辉 《地理学报》2022,77(10):2616-2632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亚洲一体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作为一体化核心区的“亚洲地中海”港口间的互联互通随着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贸易一体化进程中港口连通具有什么规律,均有待明确。本文利用1890—2008年航线数据构建长时段的航运网络,从港口功能和航线连通两个维度研究该区域的航运连通特征,并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演化机制。主要结论为:① 从港口的联系强度和广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前,日本港口崛起,二战后,新加坡和香港长期维持枢纽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港口得到快速发展;② 从港口的中转功能看,二战前,各港口的转运能力差距不大,二战后,新加坡、香港和釜山先后成为三大中转枢纽;③ 长时段的港口联通经历航运线路松散布局(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航运网路形成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多枢纽港提升(20世纪50年代起)、港口群聚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4个阶段;④ 生产要素和管理者的政策促进港口长期稳定发展,需求条件和外部机遇推动港口繁荣,管理者的变化深刻影响港口组织模式,企业战略和港口间竞争影响港口连通性。长时段的演变规律表明,该区域港口网络从分裂到融合是大势所趋,少数港口因海陆地理位置优越,长期位列第一梯队,那些后期开发和非枢纽型港口要主动融入航运网络的一体化中去,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农业改革最突出的三个方面是提高粮食自给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发展观光农业。通过改革的实施,消除了粮食供给不足的隐患,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保护了农业地域环境。本文从探讨战后日本农业改革的措施和成果入手,阐述了其经验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发展规模经营和开展绿色观光农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杨霄 《地理学报》2023,78(1):230-240
就军事地理环境而言,当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环中国岛链的封锁,研究这一限制性地理环境对准备和实施军事活动的影响与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进行了跨岛链作战的实践,但在日本海军依托岛链和优势兵力的封锁下,其战略目标未能达成,并且出现了军事地理位置上的优劣转换。本文通过对“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跨岛链作战行动的军事地理分析,尝试提出军事地理研究思路、跨学科融合路径和分析框架。本文分析认为,彼时德占青岛虽然具有良好的战略态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孤悬海外,且缺乏战略纵深;从宏观的区域尺度分析来看,基地与舰队间的联系被岛链分隔,腹背受敌,军事地理上的劣势凸显。但依托岛链进行封锁,需要集结大量兵力,利用对方边缘区内作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有利条件,原本实力较弱的德国东亚舰队取得了重大战果,形成反转式的“核心—边缘”结构。本文为中国的海疆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5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Simon Tate 《Area》2009,41(2):207-218
Drawing upon ideas from critical geopolitic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ole tha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plays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transatlantic alliance with that played by Churchill's government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argues that the Blair government's approach to foreign policy has parallels with Churchill's – that it should act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US and European governments. From this basis the paper reflects upon geopolitical change since 1945, re-evaluating the reasons for foreign policy failures during the Iraq War. Belying the assumption that these were caused by Blair's failures at diplomacy, it argues that failure was the result of an outdated geopolitical strategy.  相似文献   

16.
The Norwegian-Soviet boundary is of unusual interest for several reasons. Its long history involves the territories of Norway, Sweden, Finland and Russia and has been complicated by the migration of nomadic Lapps1 and by changing Norwegian sovereignty (in relation to Denmark and Sweden), Finnish sovereignty (in relation to Sweden and Russia) and by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government of Russia. The boundary was also closely concerned in events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the so-called ”Winter War” between Finland and the Soviet Union (1939—10), in the Nazi occupation of Norway and Finland (1940—44), and the subsequent liberation of northeastern Norway and Finland by Soviet armies late in 1944.

The region adjacent to the boundary is significant for other reasons: It contains valuable resources — especially iron ore and nickel; the Pasvik River has potential value for hydro-electric development, and for floating lumber northward toward a region where wood is scarce; there are relatively fertile soils and a mild climate whereas the surrounding area is generally unproductive. The Pasvik valley is the natural trade route between northern Finland and the open waters of Varanger Fjord, and conversely, from the Kirkenes area to southern Scandinavia.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之前广州长期作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港市、对外贸易、多元文化及“蕃坊”等对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很大; 清初广州确立“一口通商”, 对外贸易更趋繁荣, 西关及滨江 地带成为巨贾侨商集聚之地, 而城内的满族与汉族在社会地位、居住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分异。 从城市总体层面来看, 清代广州呈现“西商-东官” 的社会空间格局, 西关平原及“南关” 滨江地带“因港而商, 因商而富”, 城墙之内的老城区则一直作为官衙区及官僚贵族居住区, “因衙而尊, 因官而贵”, 这成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主线。就清末的广州西关而言, 已分化为纺织机房区、新兴高级住宅区及洋商区等社会区类型, 具备殖民性河港贸易城市的 社会空间特征。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 “一口通商”的港市繁荣, 以及遵循封建 礼制的城建思想等成为影响清代广州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来,随着殖地民的纷纷独立,商品贸易成为国际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不平等的价格体系来剥削发展中国家,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国际垄断资本的跨国直接投资和投机成为剥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香港大都市规划:前店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彦弘 《地理研究》1997,16(2):1-10
香港和内地在劳动地域分工上被称为“前店后厂”模式。文章回顾了二战以后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的历史,通过香港大都市规划方案,展望未来,重点研究了分散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因,并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进行解释和对比,认为跨界发展的大都市规划是实现香港空间合理化的一种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