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小震调制比法对山西地区1970年—1991年间发生的中强震进行了总结,表明山西地区5级左右地震在发震前4a~5a出现RS(小震调制比异常频次)双区异常,6级地震前10a出现双区异常,中强震在震前3a左右Srm(小震调制比异常面积)呈现等周期起伏加剧现象,周期为1a。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强震前震源系统的调制比rm和调制比异常面积Srm随时间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到下列研究结果:(1)强震前近源区以及中强震前近源区大多出现调制比rm的起伏加剧,并大多在起伏频次达三次时有大震或中强震发生。(2)大多数中、强地震前rm异常面积Srm围绕震源区呈现由小至大、由大至小的过程,因此引入最小异常面积Srm和最大异常面积Srm之比γ作为中、短期预报指标,根据统计得到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震调制比的时间扫描方法对异常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对震例的研究发现,小震调制比的时间异常变化与宁夏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研究震前小震调制比的时间异常变化对把握宁夏及邻区中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和异常面积随时间进程的起伏、调制地震频度震前数月的突然增大以及调制地震条带异常图象是显著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对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5.
对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几项测震学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次地震前有4项测震学指标有明显异常,它们是小震活动增强、背景性空区、小震活动条带及前兆震群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地区5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应变,变形临震前兆异常的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异常形态表现为应力应变值出现大幅度突跳、应变阶跃和固体潮畸变等,与5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可作为本区中强地震短临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9年以来中国大陆13次6级以上浅源强震的固体潮调制作用进行回顾和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中国大陆6级以上强震在月相期内发震频率较高,即受固体潮调制作用明显;(2)朔望期潮汐应力的作用有利于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的活动,其中对走滑型地震的触发效应较显著,固体潮汐对不同展布方式和运动性质的地震断层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存在差异;(3)6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附近小震调制比异常普遍存在,包括部分发生于非月相期内的6级以上强震前的小震也受到明显的固体潮调制作用;尤其需要关注震前小震调制比异常区逐渐向震中收缩且异常区面积逐渐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永振 《地震研究》2012,35(1):12-17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东北及其邻区这8次中强地震前的小震,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9.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李淑莲  孙佩卿 《地震》1992,(5):54-60
本文对1979至1989年发生在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丰镇、万全、阳原、大同等7次M_L≥4.5地震前的调制小震异常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受固体潮调制的小震随时间、空间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特征。1.当调制比出现异常后3个月内该区将会发生M_L≥4.5地震。其预报率为72%。2.较强地震发生在孕震区、带的交汇处。结果表明调制小震异常对判定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时段具有一定的震兆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起伏加剧是相态突变前的一种临界现象,本文应用这一观点探讨了强地震前小震活动频次和地下流体、气体、地应力等前兆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并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1.临近强地震前较大范围内超过平均日活动水平的小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有序性,即出现穿过未来大震区的小地震活动条带,条带的交汇区为未来大震区。2.强地震前的小震高频次活动日大多与外因出现时间同步,目前发现的外因有塑望、节气、中强以上磁暴以及大气压力下降等。这种小震的高频次活动一般出现在震前当天至一个月时间内。3.前兆的起伏时间和小震频次的起伏时间大致同步。它们在成因上有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95年甘肃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永登地区小地震的S波波谱参数,获得以下结果:(1)在永登地震前2年左右,该地区小地震的SC波波谱拐角频率fC逐渐下降,由原来的2.4Hz下降到1.8Hz.(2)直达波Sg和地壳内中间层反射波SC的波谱高频衰减斜率比值γ则先逐渐上升,在临震前16个月逐渐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了永登地震,以后又逐渐恢复.(3)用直达横波Sg的谱参数求出的介质品质因数QSg在永登地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松潘大震震源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调制小震法对松潘地震前的震源过程进行了剖析,初步得到震前六年半(直至发震)这一时段内震源区和源外调整单元地震活动的时空图像,其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1970—1973.5.7)在此阶段其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主要是形成调制小震带的围空区和空段区,但在震源区仍有非调制小震活动表明,该时段震源区和外围区具有不同的介质强度,背景震源区初步形成。2.第二阶段(1973.5.8—1974.12)在此阶段,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主要表现为震源区内非调制小震的消失,震源区北端中强震活跃。这说明震源区形成,应力正在加速积累。3.第三阶段(1975.1—1976.8.15)在此阶段未来震源区两端出现调制小震带的交汇区。震源区内非调制小震恢复活动。说明震源区两端的应力调整单元已基本形成,震源区应力水平相当高,震源已具备发震条件。4.在第四阶段的最后半年震中区以及外围(约300×200平方公里)小震调制比出现异常。说明震源区及其邻区应力水平已相当高,这是松潘大震来临的中期指标。5.临震前二个月内震源外围出现与外因时间同步的小震频度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27日、7月13日和8月15日。根据它们的同步性以及异常时间的倍九特征可进行松潘大震的短临预报。根据松潘震源过程的研究,利用小震在不同阶段的震源过程时空特征,有可能对一次大震作出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浅源地震阴历目录,依据地震活跃特征确定固体潮调制阴历日期和调制比阈值,并利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回顾性地研究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即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S5.8和2016年青海门源MS6.4地震前, 区域小震的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岷县漳县MS6.6和阿拉善MS5.8地震前震中区域出现固体潮调制比异常,门源MS6.4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固体潮调制比异常演化时间较长; 西北地区3次中强震均发生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的高值异常集中地区及周围区域,扫描时间窗长度和固体潮调制比异常区域的大小可能与中强震的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长岛附近地区地震分维结构及月频度趋势性变化与渤海、山东及邻区大范围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大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阶段,研究区存在分维结构,小震活动频度出现趋势性增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期间分维值较低,活跃阶段将要结束时分维值较高,进入地震平静阶段分维结构不存在。还研究了长岛小震月频度变化的短临前兆特征,得出长岛区地震活动对本区Ms4级以上地震、200公里范围内4.5级以上地震及主震为4.0级的震群、600公里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长岛月频度一般在震前1至5个月内会出现8或14次以上的异常现象。反映了长岛小震活动对监视渤海及邻区大范围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窗口作用。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2020年伽师M S6.4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 S6.4地震前新疆地区和柯坪块体地震活动状态、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前1~2年和震前半年,新疆境内中强和中小地震呈现“平静—成组活跃”或显著增强特征;②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M S≥6.0地震平静近15年的背景下,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时间渐进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即震前2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有序条带分布;震前1年南天山西段小震群累积月频度呈现“加速”活动特征;震前半年震区附近4级地震条带形成共扼分布特征;震前3个月震区附近出现地震窗超限异常;震前2个月震区附近地区视应力呈现显著高值异常;③震前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长、中、短”期异常配套出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北6.2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前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北地震发生在通常认为稳定的、浅部构造不明显,历史上地震活动微弱的地区,但是根据小震活动条带推测可能在一条NW走向的深部断裂。张北地震的孕育可能与区域断层的长期活动,中小地震持续活跃以及外围强震的增震作用有关。震前存在地震活动空段、4级地震条带、区域小震群活跃以及平静-收缩-信号震-外围活动增强等特征。有比较丰富的中长趋势异常,持续时间长达3年以上,而短临异常并不突出。对张北地震异常进行信度综合分  相似文献   

19.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地震》2009,29(1):1-14
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 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它们对预测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 ① 两次大震前10余年, 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 ② 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 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 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 其内部的地震频度、 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 且随时间而变化, 这可作为孕震进入中期的信号; ③ 两次大震前的震群、 震丛均很显著,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著震丛环绕震中四周分布, 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 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 ④ 大震前数月, 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 汶川地震前10个月, 龙门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4级多地震和松潘4.3级地震, 南部康定附近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 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3个月活动十分强烈。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1年青海兴海发生6.6级地震, 昆仑山口西发生5.1级地震, 该地震距离8.1级地震约30 km。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① 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异很大, 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分省分片负责)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 ②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 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 ③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 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的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99年到2003年间频度异常与首都圈地区Ms4.0以上地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频度异常对未来地震地点判定的意义不大,需要将北京地区小震频度异常和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有序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中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指出,频度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