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第八届理事会于1984年12月3日—8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出席会议的有27个理事国、16个国家的观察员和7个国际组织共136名代表。我国也派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秦力生和副主席阳含熙为首的7人代表团,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所长朱震达作为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强调指出,热带及亚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区、城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保护区仍作为今后人与生物圈的主要研究项目。理事会对干旱和半干旱区研究,在前10年(1971—1981年)工作期间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总的评价,认为过去的工作重点围绕联合国防治沙漠化行动计  相似文献   

2.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他组织的配合下,于1971年实施的一项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制定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并为合理利用与保护生物圈资源,改善人与环境的全球关系提供理论基础。预测目前的活动对于将来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埃及国家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在埃及研究和技术科学院的支持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以及巴黎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合作,定于1983年4月16至21日在埃及开罗召开第三届发展中国家环境科学专题讨论会。讨论会的重点是环境条件和农村发展的研究方面。讨论题目归纳为以下六个:  相似文献   

4.
在发展中国家,多种多样的规划被用来控制大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增长,然而,这些规划的界线屡屡被突破。当前,已有很多国内外文献对规划失败的原因展开了研究,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不系统、不科学;政府执行不到位;城市化或经济发展过快等。本研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规划人口和现实人口进行了归纳和对比,认为城市人口的低估是大城市规划难以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利用世界上110个国家60年(1950–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各个国家首位城市人口和各国城市化水平及国土面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一个简要的预测模型被用来预测世界主要国家大城市的人口;为了更好地预测各国首位城市人口的数量,本文还设立了4个哑变量。预测结果与现实人口的对比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建设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年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为传播人类文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持续利用、维护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回顾了8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时间为主线,总结了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及特色方向,包括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重大区划与规划、国情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和决策服务;提出要继续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提升智库建设在研究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标SDGs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建好智库,围绕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应急重大事件建好智库,强化地理模拟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智库建设的技术支撑,以智库建设推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建设。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把研究所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成为生产智库产品和支撑国家发展决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IGBP是“国际地理—生物圈研究计划”(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Programme),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组织下的又一项新的世界范围的科学研究计划。此项计划将通过对地球环境每十年、特别是本世纪最后十年里变化过程的研究,使人类对下个世纪环境变化状况及规律有一个较透彻的了解和较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孙莉 《干旱区地理》1990,13(1):58-6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GBP),是当代国际最大的生态研究计划。1987年1月,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执行委员会遵照1986年9月召开的ICSU第21届全会的决定,筹备成立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闵庆文  孙业红 《地理研究》2007,26(3):615-615
2007年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讨会(Workshop on GIAHS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在地理资源所召开。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荷兰瓦格宁根大学、联合国大学、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科技部农村信息中心、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作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全力探索“西溪模式”,寻求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的平衡点,努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在建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过程中,主要抓住“规划、保护、管理、研究”4个环节建设好西溪湿地天堂。坚持规划先行,构筑区域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实施科学保护,调整并规划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与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好深入研究,努力为湿地保护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在植物地理教学中的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突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地理》2007,30(6):825
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欧亚大陆北部地球科学合作计划(NEESPI)/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计划(LCLUC)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的《欧亚大陆北部地球科学合作计划/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计划干旱区会议》,于2007年9月16-20日在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2.
主体功能区规划监管与评估的指标及其数据需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传胜  朱珊珊  樊杰  刘慧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78-1684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实施的精度较高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不仅对规划方法、技术手段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对基于县级行政区域或更高精度空间尺度的规划数据源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9 个指标项, 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数据需求特征, 认为在数据支撑方面存在数据精度不够、缺少经济内涵、数据标准不统一、个别指标底层数据缺失4 个主要问题。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绩效评价及今后国土空间开发管治的目标要求, 提出了规划监管与评估的指标设计原则, 从集聚效应、社会发展、食物与资源保障、生态与环境保护4 个方面设计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监管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以期为“十二五”及今后全国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的科学评估和数据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申元村 《地理研究》1986,5(3):108-109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是国家六五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的基本内容。该课题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全国42个单位参加协作。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和推动今后的编图任务,于1986年3月27日至4月2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总结与学术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共119人。15位同志在大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作用赵昭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4°,东经1...  相似文献   

15.
地理研究所:在庆祝地理所建立50周年之际,谨向地理所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地理所自创建以来走过了50年光荣的历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由创建初期的约40名职工、仅从事地理调查等少数几项工作发展到今天拥有640多人、几乎囊括地理学主要学科的综合性大所,为创建和发展祖国的地理科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以及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国家站和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国家站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24—26日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顺利举办。会议由沙漠分会秘书处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志忠教授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董玉祥教授一起经过一年多的充分筹备和精心安排,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李志忠教授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沙漠分会理事长王涛研究员致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于2013年度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为科学出版社的第一个地学项目,2015年底获得顺利验收。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项目立项基础扎实,组稿和出版严格保障质量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渗透发展的结果,在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与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列入国家16个重大专项之一,国  相似文献   

18.
1988年6月4日—1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例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尽管有些主要报告带有宣言式彩色,但总的来讲这次会议所宣读的报告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参加会议的人数在100—150人之间,其中有许多人是世界闻名的生物圈和生态研究方面的专家,从而提高了大会的身价。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与会者的平均年龄偏高,年青的研究人员几乎没有参加。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涉及到以下5个方面:环境变化监测国际地圈和生物圈计划国际委员会主席 D.D.马卡尔季教授(美国)就有关国际地圈和生物圈计划主要目的讨论作了综述性报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成为我国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网络。如何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快速演变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其认定的保护区开展评估已有多年,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此知之甚少。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以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为案例,介绍了该组织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方式与过程、特点,提出了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后如何开展保护成效评估的3点启示:1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必需转型到重建设和保护成效的新阶段;2对保护对象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是提高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3要特别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