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信息之窗     
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市科普工作会议上,上海水产大学鱼类标本室被命名为“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鱼类标本室由已故著名鱼类学家朱远鼎教授于1952年创立,经过一代一代的研究和工作人员的整理补充,目前已收藏了国内外鱼类标本约2000种(占中国鱼类种数的2/3),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世界上鱼类分类尚无一个分类系统得到普遍采纳。然而,1994年加拿大著名鱼类学家约瑟夫·纳尔逊(Joseph S.Nelson)撰写的《世界鱼类》及其分类系统甚得现代各国著名鱼类学家的好评,并已被许多教师作为鱼类学或鱼类生物学课程中鱼类分类的入门书,也被许多鱼类学家及其他动物学家作为参考资料。《鱼类分类学》一书首次采用了约瑟夫·纳尔逊1994年的分类系统,并引用了国内外鱼类分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世界鱼类62个目及分布于我国的1415个属种的分类特征及地理分布,是一部我国最新鱼类分类学著作。全书共分七章,附精美的鱼类插图200余幅,书后有种以上分类阶元的拉汉鱼类名称索引及主要参考文献,便于读者查阅。  相似文献   

3.
1980年10月10日至16日,中国鱼类学会在西安召开了学术年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36个科研、生产和大专院校的代表80余人。会议由中国鱼类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鱼类学家伍  相似文献   

4.
何丽斌  周宸  黄瑞芳  林琪 《台湾海峡》2010,29(4):473-477,594,594
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犬牙缰虾虎鱼(Amoya canin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臂数为NF=84,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臂数为NF=68,有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0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其中犬牙缰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是文献中尚未报道的1类虾虎鱼染色体类型.  相似文献   

5.
1.钩沙菜Hypnea musciformis是广布于世界温暖水域中的种类,各地的记录很多。日本藻类学家田中刚在“日本沙菜属的研究”一文中认为:著名的日本故藻类学家冈村金太郎以前报导的日本产的钩沙菜与世界其他各地产的不同,因而建立了另一新种,命名为H.japonica,中文学名称作冻沙菜。 2.冻沙菜创立后,除日本外,世界其他各地迄今没有任何报导,在田中建立冻沙菜这一新种前,我国广东省和香港地区也有钩沙菜的记录。解放以后,我所的工作同志曾采到大量的本种标本。为了正确 地鉴定这些标本的学名,我们参考了我所海洋植物标本室收藏的产于世界各地并被许多著名藻类学家所鉴定的钩沙菜标本。经过全面比较研究后,我们感到田中在建种时所提到的作为两种间区别特点的体形和体质,在世界各地产的被命名为钩沙菜的标本中存在着与冻沙菜之间的中间类型。最初,我们曾怀疑冻沙菜是否是一个独立种,但经仔细比较后,发现钩沙菜的四分孢子囊一般都集生在孢囊枝的中部或上部,在极少数情况下偶有下延的;而冻沙菜则极其规律地只集生在孢囊枝的下部或稍向中部延伸。因此,四分孢子囊集生在孢囊枝上的位置可作为两种间区别的主要特征。 3.根据两种间的主要区别特征,我们对国内外定名为钩沙菜的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更正了一些国内外定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小黄鱼、黄姑鱼、蓝点鲅、牙鲆、半滑舌鳎、鲈鱼、鯒鱼和孔鳐的饵料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有:(1)在饵料组成中,主要的饵料生物是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虾蛄、中国毛虾、黄鲫、日本鳀鱼、钝尖尾鰕虎鱼和尖尾鰕虎鱼等,这些主要饵料生物基本上都是群众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2)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饵料竞争关系;(3)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分别存在于鲈鱼与小黄鱼、鲈鱼与半滑舌鳎、鯒鱼与小黄鱼的种间。本文从饵料保障的角度,探讨了上述8个经济鱼种资源的恢复与其饵料生物资源的渔业捕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鱼类之冠     
海洋中最大的鱼类是鲸鲨,因其躯体庞大可以与鲸相比故得名,长可达18米,重数万千克。海洋中最小的鱼是栖息在马尔绍群岛的刺虾虎鱼,成鱼也不过1.5厘米,重量2毫克,堪称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海洋中最凶猛的鱼是白色死神——噬人鲨(又称大白鲨),以伤人而闻名,故名噬人鲨。海洋中最毒的鱼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里的毒鲉科鱼类,其鳍棘基部有毒腺,人被蜇伤,数小时即可毙命。  相似文献   

8.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 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 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学者Masuda等(1984)总结了日本沿岸鳚亚目鱼类有86属212种,菲律宾已知有36属80余种(Herre,1953)。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适合于鳚亚目鱼类栖息的生境相当广泛,种类也相当丰富。作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经初步分析得出中国海区现有鳚亚目鱼类33属78种。  相似文献   

9.
<正>洞头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隶属于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是为宣传"海洋生态文明"主题专门设立的科普、教育展示中心,也是省级鱼、虾、贝、藻名优新品种繁育基地、省级浅海引种驯化繁育基地、省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基地设立于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内,占地面积1.7公顷,基地内设洞头县海洋生态文明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洞头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基地通过积极参与海洋科学知识普及,参加全国科普日、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秋季黄鮟鱇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秋季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对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摄食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鮟鱇在秋季主要以底层鱼类和虾类为食,优势饵料生物是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其中矛尾虾虎鱼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是黄鮟鱇最重要的饵料生物。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经度和纬度对黄鮟鱇的食物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而体长、性别和性腺成熟度则没有显著影响(P0.05)。黄鮟鱇摄食矛尾虾虎鱼和脊腹褐虾的体长范围分别是32~152 mm和34~79 mm,平均体长分别为(80.8±1.88)和(53.2±3.11)(S.E.)mm,它与2种饵料生物的体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黄鮟鱇与矛尾虾虎鱼和脊腹褐虾体长的比率分别为1.19~5.14和2.38~6.02,平均值分别为(2.67±0.09)和(4.23±0.29)(S.E.),黄鮟鱇与2种饵料生物体长的比率与黄鮟鱇的体长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