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称为当代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认识到要从社会现状出发,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今后发展的总战略。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和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之实现良性循环,更是成为科学工作者和各级决策机构进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讨福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一、福州市人口、资源、环境态势分…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全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提出了经济与人口,资源及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最关键因素。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需要学生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等基本问题。人口迁移则从空间的角度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7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的最基层地域单元。它对当前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及发挥各地区的综合优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探讨了县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的,综合分析了协调的可靠性,探讨了协调的一般模式,提出了实现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河南省土地资源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以及土地利用结构潜力三个方面综合研究河南省土地资源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为充分发挥全省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使土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及提高河南省的环境人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我国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三者相互联系制约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与途径:91)实行非均衡式的协调发展战略;(2)制定协调发展的实施规划;(3)构筑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的人口承载力、人口超载和移民问题;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及其环境问题。认为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在对PRED协调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有关措施作了初步分析之后,以宁夏黄河干流流域开发为例,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PRED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理研究》2001,20(1):75-75
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人口与环境研究会主编,并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卫生部等单位参与下编制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中、英文版)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图集为八开本,270页,共有183幅不同类型的地图和18万字的文字说明,并附有200多幅图片。这是迄今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综合反映我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大型图集。它的出版得到了欧洲共同体、联合国粮农组织、福特基金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资助。 图集是一部权威性科学文献,对认识和分析我国国情、制定国策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意义,也可为各级政府决策和管理部门、环保机构、科研院所等使用。 (本刊编辑部摘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海洋世纪必然来临的立场,从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态势及海洋经济大省的内涵出发,论证建成海洋经济大省对福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和特殊的重要性。亦即,在福建省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加速海洋开发,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大省”之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一、21世纪是海洋经济大发展的世纪当今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五大难以克服的问题。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的无止境的消耗造成了陆域生存空间的日益有限和陆域资源的日渐衰竭,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在这个严峻的事实面前,人…  相似文献   

11.
该文阐述珠江三角洲人口迅速增长,原因在于人口基数大,城市规划的失控,“城市化”的急躁,农村人口政策难以落实。人口的激增导致资源的不足并造成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根据人口容量预测,应控制人口数量和落实人口发展目标。建议对策为:1)制订合理的人口政策,依法实施计划生育;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城乡人口;3)搞好社会福利保障,确保社会安定和稳定发展;4)加强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经济区主要城市2002年和2011年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的发展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评,并探究其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2002-2011年其城市资源环境发展水平上升的有渭南、商洛和天水,下降的有西安、铜川、宝鸡、咸阳和杨凌;人口经济发展上升的有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和商洛,下降的有天水和杨凌;各主要城市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差异明显,多数城市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的耦合协调性不尽合理,且出现衰退趋势。最后就该城市群实现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南山区近20年来人口发展速度很快,人口对环境的破坏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这一趋势已直接影响到南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南山区人口现状,并从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结构3个方面论述了南山区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山区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的编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0,55(6):755-756
由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书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主持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人口与环境研究会联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 (中、英文版 )编制完成 ,并由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0年出版发行。这是迄今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综合反映我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大型地图集。该图集为 8开本 ,2 70页 ,共有 1 80余幅地图 1 8万字说明和 2 0 0幅图片。按图集内容划分 9个图组 ,生动直观地描述了人口与健康 ,人居和消费 ,土地及其退化、固废与噪声 ,森林、…  相似文献   

15.
人口承载容量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大战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全球性区域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加剧,特别是人口急剧增长,在一些地区超出了区域经济的负荷及区域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困境,这又反馈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不稳定性,出现了粮食危机,因而产生了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所谓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简称为PRED)这一普遍性、整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协调好在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这就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必须首先进行区域发展时空规模规定性的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而后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以及解决PRED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县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价了2010 年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协调程度;根据人口分布适宜度高低和限制性差别,划分了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等级和限制类型,定量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和地域特征。研究表明:① 2010 年中国有3/5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基本适宜,中国分县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保持了高度一致性;② 2010 年中国有1/2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发展基本不受水土资源约束,分县人口分布与水土资源适宜性处于中等水平;③ 2010 年中国有超3/5 的县(市、区)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协调性良好;④ 2010 年中国近3/5 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适宜度在60 以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或相对协调状态;⑤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程度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⑥ 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度可划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基本协调、相对协调、有待协调和亟待协调4个适宜等级与10 个限制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未来15~20年上海人口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上海不可能设置人口进城的壁垒。本基于科学发展观,从建设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统筹发展的和谐城市角度,对上海未来的人口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森林承载力研究是协调人口、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探讨森林承载力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沿海防护林森林资源为对象,以人均消耗木材、薪柴、水果、干果等四项实物指标作为经济指标,以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多少作为环境指标,用现有的资料,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山东沿海地区的森林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预测山东沿海防护林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水平条件下的森林承载力,并探讨提高山东沿海地区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和森林环境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永民 《地理教学》2010,(11):44-47
“人口与地理环境”是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人口问题不仅是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并且许许多多正在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问题有关。所以,学习人口地理时,同学们不仅倍感亲切、真实,而且深感现实意义重大,所以,学习的积极性较为高涨,  相似文献   

20.
一、人口转型理论:现实的抽象 自近代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始理性地思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洪亮吉(1793年)的《治平篇》、马尔萨斯(1798)的《人口论》等,都注意到人口膨胀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1934年,法国学者兰德里(A.Landry)在《人口革命》中基于欧洲国家人口统计数据,首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将西欧人口变化分成三个序列(图1):(1)古代的原始型(高高低);(2)中世纪的过渡型;(3)产业革命后的现代型(从“高低高”到“低低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