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地区地震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961-2008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0年Ms6.0级以上地震前后震中区附近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并利用地震前后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研究了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地震后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地震后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大都大于地震前。汶川特大地震前5个月,其附近地区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如果该区5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的降水总量将可能高于历史同期。  相似文献   

2.
天水月降水量的连续预报方法所谓3月降水量的连续预报方法是针对历年某月降水量组成的间断时间序列而言。该方法先计算月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即式中R_T(T=1,2,…,N)为某月的降水量,R_j(j=1,2,…,12)为该月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这样由R_T...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年、月降水量的理论频数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陕西省年、月降水量频数进行了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1)年降水量遵从正态分布;(2)月降水量在做了立方根变换后,有83%的站月遵从正态分布;(3)月降水量中有58%的站遵从γ(Gamma)分布;(4)建议在估算月降水概率时,采用正态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4.
对历年逐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序列采用固定样本和变动样本两种方式进行多次周期提取试验,初步揭示了本地月降水量周期存在状况及发生规律.用多个周期与月降水量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引入优势周期建立月降水量预报方程,试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的EOF分析及其与500hPa高度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王宝灵  董安祥 《高原气象》1995,14(3):342-347
本利用我国110°E以西的140个台站7-9月月降水量及500hPa10°×5°网格点资料(1960-1990年),与7-9月月降水量分别进行EOF分解,并与500hPa高度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7-9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有一高值中心,该中心与有关学计算的信噪比高值中心和准3年周期显的区域一致(均指降水量);7-8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与500hPa高度场在20°-40°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东营市月降水量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分析 ,得到了与各月降水量相关显著的环流特征量。以这些特征量为因子制作月降水量预报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用卫星OLR资料估算中国大陆月降水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晓 《气象》2011,37(1):99-102
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处理的NOAA下午轨道卫星的OLR资料,用Xie等在1998年的文章中提出的月降水量计算模式,计算了1991-2008年地理范围在10°~60°N、75°~150°E、分辨率为0.5°×0.5°的中国大陆月降水量,得出:用OLR月距平资料可以计算出月降水量,模式估算出的降水量通过与NCEP提供的18年月降水量陆地观测数据对比,精度为:冬季相对误差49.14%、绝对误差7.97 mm;春季相对误差37.60%、绝对误差14.97 mm;夏季相对误差27.37%、绝对误差31.61mm;秋季相对误差37.99%、绝对误差16.95 mm,可见精度效果并不是太好,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机制不一,层状云降水特别是逆温层状云和连续阴天不下雨,以及月平均OLR不能完整地反映月内降水云和降水量是造成用OLR月距平估算月降水量的主要误差来源.通过对FY-2C卫星云分类产品的图像分析,得出中国南方冬季主要是层状云降水,OLR月距平值较高,用全球的A、B系数估算出的降水量偏低于实况,因此对中国大陆进行分区、分季节统计A、B系数,是解决OLR月距平估算月降水量精度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西藏降水量、气温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40a逐日降水与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降水量、气温的年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讨论了气温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气温是影响西藏地区降水量的重要因子之一。绝大多数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与前期气温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可作为月平均降水量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望谟国家基本站1959-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总结出望谟县雷暴日数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发现近年来望谟县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并分别将月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水量、年总雷暴日数与年总降水量作对比分析,发现:月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水量通过了显著性为99%的t检验,表明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年总雷暴日数与年总降水量之间则不能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任炳潭  潘汉明 《气象》1981,7(11):46-47
概况 8月我国的降水量分布,西北大部地区及东北北部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3倍,新疆东部和南疆偏多5倍以上。陕西的关中、汉中和陇东地区月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比常年偏多1—3倍。延安、渭南、西安、宝鸡、汉中、西峰镇和平凉等地的月降水量均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大值。四川大部地区降水也偏多,特别是四川盆地北部月降水量达200—400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至1倍,其中广元、灌县、绵阳和阿坝等地月降水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的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的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的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的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的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的总降水量。对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的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的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的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的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对不同强度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7年天津市夏季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天津市夏季降水(包括逐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以及不同持续时间降水)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津市一日内不同时次的多年累积降水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呈明显的双峰型,高值分别出现在午后17时和午夜02时。逐小时降水强度与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非常一致,而多年累积降水频次在凌晨02时至08时较高,之后至11时逐步降低,11时至24时变化不大。降水量与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关系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 0.001),但逐小时降水强度与降水量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频次,表明降水量变化与降水强度有直接的关系,而降水频次对累积降水量的贡献占较小的权重。持续不同时间降水事件的发生次数在一日内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长时性降水峰值集中在清晨,而短时性降水尤其是1-3 h降水主要以午后为主。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7年我国东北地区96个站点逐日降水、相对湿度和气温等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东北地区小雨量减少进行了成因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东北地区夏季总降水量与各量级降水频率和贡献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总降水量的多寡受大雨频率及贡献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小雨量和中雨量的减少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总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暴雨量受暴雨贡献率增加影响呈增加趋势。小雨量和小雨贡献率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年代际突变,小雨贡献率的突变是造成小雨量年代际突变的内在因素。东北地区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72个;小雨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85个,显著减少的站点数达到25个;中雨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70个,显著减少的站点只有9个;大雨量呈增加与减少趋势的站点数相当;而暴雨量呈增加趋势的站点数大于减少的站点数。从云形成机制角度出发,分别讨论大气水汽、温度、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北地区小雨量减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气温增加和气溶胶浓度增加是导致该地区小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多部雷达联合估算淮河流域降水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勇  胡雯  何永健  叶金印 《气象科学》2010,30(2):268-273
以淮河流域内6部CINRAD雷达基数据资料以及高密度自动雨量站观测资料为源,在应用多种方法进行降水估算和校准,并采用主成分集成方法进行集成应用的基础上,采用"先估算降水再拼图"和"重叠区域选取最大值"的方法来进行整个流域的降水估算结果拼图,从而实现了整个淮河流域的降水估算。从2007年7月初降水过程应用结果来看,经过校准以后估算误差在45%以下,并且能够反映出缺少地面雨量观测站的区域的降水分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淮河流域降水估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5月降水的气候特点和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义文  王慕真 《气象》1995,21(5):31-35
从月尺度降水长期预报业务的需要出发,根据中央气象台长期科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5月份降水的基本气候特点和长期变化,进一步明确了5月份降水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揭示出某些对5月份降水预报业务有价值的气候现象,其中5月份南北方降水长期变化的阶段性及其反位相振荡现象(SN现象)对5月份降水长期预报业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五十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陈冬冬  戴永久 《大气科学》2009,33(5):923-935
鉴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东部降水减少、西部降水增多的现象, 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及内蒙古自治区日降水资料集, 利用筛选后的西北186个测站1958~2005年的数据, 对四季西北东、西部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近五十年来,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以强降水为主, 较强以上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日数的5%, 但其降水量占总降水量75%; 西北东部不同强度的降水都减少, 而西部只有弱降水减少, 其他强度的降水都增加, 且西北西部中等以上强度的降水增加较显著; 弱降水的总量减少, 弱降水的强度却加大, 强降水强度增强, 而极强降水强度却减弱; 降水的日数变化是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21年“21·7”河南特大暴雨打破我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纪录,该极端天气事件位列2021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第2位。已有研究使用气象地面站雨量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雨情分析和极值统计,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单一来源资料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对比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资料,分析两套业务观测系统记录“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异同,发现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不同等级的累积降雨落区、逐日和逐时降雨演变趋势均一致性强,但累积雨量和雨强极值的空间分布和数值存在差异,两套资料在暴雨中心(过程雨量大于600 mm)的系统性偏差小于1%。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融合资料呈现比单一资料更细致的降雨分布、更全面的演变特征。此外,基于融合资料发现累积雨量排名前3位的城市(郑州、鹤壁、新乡)均具有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极强、强降雨集中、雨强突然增长的特征,鹤壁和新乡最强降雨时段分别比郑州晚26 h和28 h。  相似文献   

18.
登陆华南台风特异—特弱或特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沛霖  陈隽 《大气科学》1996,20(2):202-206
本文采用1979~1988年登陆华南台风逐日雨区各站日雨量资料、台风中心附近的探空资料和雨区附近的地形资料,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登陆台风过程的特弱降水和特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发现这两种特异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是迥然不同的,文中还对一些重要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面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1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面雨量、雨季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雅砻江流域面雨量随月份起伏明显,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流域春季面雨量呈增加趋势,夏季面雨量中上游呈稳定趋势,下游呈减少趋势,秋季中游和下游呈减少趋势,冬季变化不明显。流域年平均面雨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上游和中游呈上升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雅砻江流域雨季开始期呈提前趋势,雨季结束期上游和下游有推迟趋势,中游变化趋势不明显。流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9月,面雨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月。流域上游的强降水与中游、下游的基本没有关联度;下游强降水和中游关联度为23.3%。   相似文献   

20.
武艳  孙建印  段培法  侯宜广  安迪  席琳 《气象科技》2014,42(6):1137-1142
为了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水平和增雨效率,利用2010—2012年徐州市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多种观测资料,在分析徐州地区地形特征、增雨作业习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建立人工增雨潜势分析模型,对未来12h的人工增雨潜势和临近增雨潜势进行逐步分级判断,将增雨潜势区分为两级:级别Ⅰ增雨潜势较小和级别Ⅱ增雨潜势较大,并指导人工增雨作业。2013年徐州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表明,人工增雨12h潜势预报模型和临近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为基础,修改徐州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流程,提高指挥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