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三)
——强震孕育时地震活动与地壳形变场异常及机制x,auto,auto,415px);}style> hf=httprztl.com >business week launch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IRIS的远震资料,经体波反演得到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震震源过程.震源由两个走向不同的正断层型剪切双力偶组成.这两个子事件在空间上相距15 km,破裂起始时间差为7 s.总地震矩为3.811018 Nm (MW=6.3).由余震资料估计得到的破裂总面积S约为 720 km2,平均位错为0.18 m.综合考虑反演结果和震源周围的构造环境,第1次破裂可能是沿NNW向的中甸——永胜断裂带上1966年中甸6.4级地震破裂方向上的扩展;之后,第2次破裂开始沿似乎更易破裂的NE向雪山东麓断裂进行. 相似文献
3.
运用经验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6个台记录的MS=6.3余震的地震图作为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了1988年11月6日中国云南澜沧-耿马MS=7.6地震的破裂过程.反褶积结果表明,MS=7.6地震是一次比较简单的事件.分析了破裂的方向性,得出MS=7.6地震的破裂开始于微观震中,然后沿西北、东南两个方向近似对称地扩展,破裂总长度为70 km,持续时间19 s,破裂速度约为2 km/s. 相似文献
4.
容量维D0、信息维D1、算法复杂性C(n)与b值的相关性研究x,auto,auto,415px);} hf=httprztl.com >business week launch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问题与思路“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号召大家在“新”和“实”字上下功夫,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逢地震界兴起非线性热,于是,引进、开发了许多地震学地震预报新指标和新方法,促进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可是,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并未因此发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二)
——强震孕育时应力、应变场的演化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x,auto,auto,415px);}style> hf=httprztl.com >business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 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测值分段线性内插模型的InSAR视线向同震位错分解-以青藏高原昆仑山MemSsub8.1地震为例x,auto,auto,415px);}stylehf=httprztl.com business week launch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现场GPS定位的实测值,在尝试过最小二乘拟合并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进而采用更符合破裂带形态的线性立方插值函数,在破裂带主断面上,建立起一种理论与实测相结合的InSAR视线向(LOS)变化量的分解方程,得到了InSAR视线向位移分解的具有唯一性的解析解. 本文的解析法吸纳了GPS定点实测值的精度优势,利用InSAR全天候、准实时获取连续形变场的技术特点,通过数学近似,最终获得了主破裂带上连续变化的水平位错及垂直位错同震形变曲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