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对两次南支槽天气过程进行了物理量场分析,对比分析表明:冷槽型比暖槽型有更利于降水产生的物理量场条件。通过分析,对南支槽影响广西天气的预报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发生在2008年11月22日海西东部地区的中到大雪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到大雪是由于高原南支槽稳定维持、新疆低槽东移与南支槽合并、充分的水汽及高低空系统的较好配合共同造成。  相似文献   

3.
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华南西部(广西)的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平均每年汛期出现10d,暴雨过程日数月总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广西北部地区发生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比南部地区明显偏多;造成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主要有五种类型:湘黔桂低涡型、深槽型、波动型、华北槽+南支槽型和南支槽+高后型;广西区域的925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850 hPa垂直速度和θse500~850等物理量场,较好地反映了华南西部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场的变化,可作为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强信号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资料,对玉树地区3.28-3.29发生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图中,中高纬度的长波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低纬度南支槽发展旺盛,玉树州处在冷暖气流汇合时,易触发强降雪天气过程;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降水中心在水汽辐合最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清远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5,他引:1  
对2005年3月22日发生在清远市的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进行剖析,辅以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找出发生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是南支槽东移、发展,在槽前产生强烈的水汽辐合以及热力抬升,合适的单站地面要素和物理量场为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中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物理量场等对2007-07-09-10日出现在贵州省中部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分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快速东退使南支槽与北面高空浅槽在贵州西北部合并加深南移,引导位于四川南部的中低层切变快速南下到贵州中部,促使贵州中部地面辐合区锋生增强进而引发暴雨天气过程;水汽辐合中心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加之强烈的上升运动,使辐合区得到加强发展,导致了暴雨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汕头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数值预报产品等,分析2007年4月2日汕头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以广东中部的切变和500hPa南支槽为天气背景,地面小股冷空气的入侵触发了强对流天气过程,合适的单站地面要素和物理量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移入型的回波在粤东境内发展加强,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平台对常规高空、地面、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自动站降水实况、单站要素及ECMWF等资料,对2013年2月18日黄南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触发机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南支槽的共同作用是产生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和高原短波槽自带水汽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低空东西两股冷空气在青海湖形成锢囚,为此次降雪创造了足够的动力和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中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及物理量场分析场,对黑龙江省2012年1月31日-2月1日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本次降水过程主要是由高空中纬度的短波槽与低纬度系统南支槽强冷空气合并所引起的,高空500 hPa西来的低槽、700 hPa和850 hPa切变、地面低槽等影响系统共同导致绥化大到暴雪的天气.低空从渤海海面的水汽输送也是造成大到暴雪天气的重要水汽来源.低层辐合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又为这次大到暴雪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导致我国自南到北大部都有降水天气,尤其是黑龙江省降雪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南支槽影响下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布坚参  假拉  德庆  白珍  次旦巴桑 《气象》2019,45(6):862-87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1-2月西藏高原南部3次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动力、水汽条件等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雪天气中高纬度均以经向型环流形势为主,从长波槽脊配置可分为长波槽型和横槽型两大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伊朗高压东北发展对南支槽加深和缓慢东移起到关键作用。南支槽区560 dagpm线在30°N以南,并东移至70°E附近或以东时西藏高原南部开始出现暴雪天气;暴雪区附近涡度场变化反映了南支槽强度特征,中高层强辐散对南支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水汽主要源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对东部降雪起到补充作用,南支槽前高空西南急流对水汽输送起关键作用,同时喜马拉雅山脉的大地形抬升,有利于上升运动和水汽凝结成云;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变化及中心的移动方向,对降雪的强度、落区和时段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春季冰雹天气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1980~1999年高空探测资料的合成分析,总结出福建区域性降雹的环境场特征,造成福建冰雹的天气型主要为冷切适中型、低涡冷切适中型、低涡冷切偏西型、冷切偏南型、冷切偏西型。福建春季冰雹的主要机理是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相遇而引发的。高空西风槽和南支槽及其前侧的副热带急流和低空强西南气流及准静止切变线是诱发福建省春季冰雹最主要的天气系统。同时还分析总结出冰雹过程的热力条件、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等物理量特征。冰雹过程,福建处在高能区、强位势不稳定区和水汽通量高值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下层配置有利于福建省对流天气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2月广西一次暴雨落区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2月13日~17日广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的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强降雨主要是由低层切变线和南支槽共同作用引起,各层天气系统对每天强降雨的贡献不尽相同,第一天高空南支槽还比较浅薄,强降雨主要由低层切变线和超低空东南急流引起;第二、第三天强降雨则是由加深东移的南支槽和北抬又南压的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引起;第四天降雨中低层转北风,只有500hPa南支槽和700hPa切变线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贵州西部两场典型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ECWM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高密度区域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11年6月中、下旬发生在贵州西部地区的两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场暴雨的发生,中低层均有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东南移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第1场有高原槽,第2场既有高原槽又有南支槽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以及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为暴雨产生提供充分的条件。②区域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显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③WRF模式较准确地模拟出降水落区、强度以及700 hPa上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动趋势,对类似暴雨短时临近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7年4月14日至15日,青海省大部受北方冷空气东移南压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强降温降水天气过程,门源出现了暴雪天气过程,12h累积降水量为16.6mm,雪深12cm。通过数值预报产品及常规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式进行分析,得出对流层上部东亚大槽偏浅、高原及其以东地区形势分布为西低东高型,500hPa高空场上巴尔喀什湖附近有一深槽,南支槽较浅,冷空气主力从北疆入侵;并且门源地区处于短波槽前,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充沛的水气输送、深厚的湿层为此次强降水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触发条件。物理量场中的散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为此次降水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覃皓  伍丽泉  石怡宁  刘乐 《气象》2023,(3):304-317
2020年1月24—25日广西出现一次罕见区域性强对流,过程伴随近20年最大范围冰雹天气。南支槽异常发展东移是此次过程的扰动背景,提供了必要的热动力及水汽条件。基于波作用通量及多尺度能量诊断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NCEP/NCAR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从能量转化角度对此次引发区域强对流的南支槽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纬度和副热带西风急流均较历史同期偏强,有利于上游扰动向下游传播。欧亚大陆上空存在南北两支活跃Rossby波列。源自地中海一带的南支副热带西风急流Rossby波列对南支槽起到主要调控作用,Rossby波能量沿急流频散并在南支槽区辐合,促进了南支槽发展东移。源自北大西洋阻塞高压内部的北支Rossby波列则起到协同作用,促进了乌拉尔山冷槽发展及其与中东槽合并,从而增强了南支波列向下游的传播,进一步增强南支槽;天气尺度有效位能向天气尺度动能的转换以及由背景场向天气尺度的动能输送是南支槽天气尺度扰动发展的主要贡献项。动能的平流输送将获得的天气尺度动能在空间上再分配,维持南支槽稳定发展东移。在此背景下,天气尺度向对流尺度的降尺度动能串级是区域强对流最主要能量...  相似文献   

16.
高洁  强晓西  梅珏 《气象科技》2009,37(3):287-293
根据实况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对2007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遭遇的14次雷雨天气特点进行了分析.2007年的雷雨天气具有初雷时间早、雷雨次数多、维持时间长、强度大并伴随强降水等特点.根据各次雷雨的天气形势特点,将2007年咸阳机场的雷雨分为冷锋型、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冷槽型,对3个天气分犁进行了详细阐述.对8月8日强雷雨天气个例,分析了其形势场、能量场、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以及此次强雷雨发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灾情信息以及NCEP/NCAR、ECMWF再分析资料,对1999-2020年共22年发生在普洱市的10次低温冷害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普洱市低温冷害天气过程可分为3类,不同类型高低层环流形势差异显著。(2)Ⅰ型以低温雨雪灾害为主,受南支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期间欧亚中高纬度500hPa呈现为一槽一脊模态,东亚大槽由横转竖形成阶梯槽,并伴有南支槽稳定维持。(3)Ⅱ型过程开始至最强阶段主要造成低温雨雪灾害,最强至趋于结束阶段引发霜冻;期间欧亚中高纬度500hPa形势表现为两槽一脊模态,东亚大槽偏浅,南支槽为快速东移型。(4)Ⅲ型主要以低温霜冻灾害为主,无南支槽配合;期间欧亚中高纬度500hPa形势表现为两槽一脊模态,高压脊较强利于脊前西北气流下沉。(5)冷空气活动是3类低温冷害天气过程的共同特征,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无南支槽系统的配合;此外普洱市上空850hPa出现持续偏东北风、温度小于8℃,可以作为低温冷害,包括低温雨雪或低温霜冻产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缪强  徐华 《四川气象》1995,15(1):23-27,14
自贡地区暴雨产生,从天气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知,是在500hPa青藏高原东部低槽结合700hPa西南涡或川西低槽东移的天气背景下,由大气内部不平衡所激发的中尺度散度辐合增长,增强了自贡西部邻域(200公里)内的中尺度系统,在偏南气流和适当的水汽,能量条件下所产生的。据此,研制了由天气模式,物理量诊断模式,多维场相关暴雨落点分析三部分构成的自贡地区暴雨短期预报准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云南倒春寒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莲  普贵明  李磊  高敏琪 《气象》2006,32(12):82-87
利用2005年3月3—6日的MICAPS常规资料,对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中,由于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一直维持强的高压环流,高压中心在高、中、低层都达到相当的强度,致使冷空气由北向南侵入滇中后受南部高压脊阻挡未能南下,而是向西侵入滇西、滇西北。这次倒春寒天气过程虽然没有南支槽配合,但高原南侧的低槽为这次降雪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500hPa上的西北气流,为这次倒春寒带来了强的冷平流;700hPa维持在丽江、昆明、蒙自的切变线是雪雨天气持续的主要动力因子。这些工作为今后此类特殊的倒春寒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昆明静止锋下的云南强倒春寒天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尤红  曹中和  郭文华  罗金秀 《气象》2006,32(3):56-62
利用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3月云南出现强倒春寒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无南支槽的配合下,由昆明静止锋和高空切变线引发的大范围降雪和降温的强倒春寒天气发生前后中低层环流的演变、热力学和动力学物理因子与倒春寒天气的关系及其形成条件,为今后预测这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