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庆中梁山三叠系飞仙关组三段风暴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重庆中梁山毛家沟三叠系剖面飞三段(T1f3)中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构造特征,阐明了该段中具有两个比较完整的风暴岩序列。讨论了风暴作用造成的独特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标志,并划分出近积风暴岩与远积风暴岩两种类型。本区风暴岩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2.
赵灿  陈孝红  李旭兵  曾雄伟  周鹏  张保民  张华 《地质学报》2013,87(12):1901-1912
本文首次报道了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段地层中的风暴岩。通过详细的剖面观察、测制和室内研究,识别出石板滩段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各种丘状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冲刷 充填构造、平行层理及变形层理等。结合各类风暴沉积标志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将研究区风暴岩划分出4个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其中类型Ⅰ为风暴流成因的滞留沉积与底面的冲刷面、丘状层理、波状层理、水平层理的组合,属形成于正常浪基面附近的近原地风暴岩; 类型Ⅱ为具颗粒流性质的块状内碎屑灰岩与丘状交错层理的组合,常见变形层理,形成于斜坡上部;类型Ⅲ为以渠模、丘状交错层理与水平层理的频繁叠加为特征,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正常浪基面之间;类型Ⅳ为具粒序层理的砂 砾屑浊积灰岩,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划归为风暴成因的远源浊流沉积。研究区风暴岩的特征表明:风暴层蕴含了强烈的气候信息,风暴频发是灯影期气候转型的重要响应;该时期构造相对活跃、海底地形复杂化是风暴沉积形成的原因之一;研究风暴岩的特征对等时地层对比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花垣县李梅地区早寒武世清虚洞期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可通 《湖南地质》1989,8(3):10-16
扬子地台东南缘的花垣李梅地区,早寒武世晚期清虚洞组钙质风暴岩分布广泛,表现为层数众多,剖面类型丰富,识别标志清楚,颇具特色。风暴作用强度和侵蚀力按地层层序自下而上有由弱到强的规律性变化,与本区清虚洞期陆棚浅滩化演变过程相对应。早寒武世晚期的风暴事件与本区岩相、岩性的分布,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三峡地区志留纪纱帽组风暴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峡地区志留纪纱帽组的系统研究,在不同层位上,划分出了砂质、灰质、钙屑、含磷质等4种类型风暴岩。经过其结构特征、沉积序列、沉积相等分析,认为砂质风暴岩和含磷质风暴岩隶属近源风暴岩,灰质风暴岩隶属远源风暴岩,钙屑风暴岩则属于上述两者间的过渡类型。研究区内4种类型的风暴岩在横向上分布广,纵向上风暴作用持续时间短,沉积速率大,并且结构特征明显,便于追索和对比,可作为等时性标志层进行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平泉早奥陶世冶里组碳酸盐风暴沉积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河北平泉地区冶里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极为发育,含原地型风暴岩、异地型风暴岩、风暴浊积岩和生物截丘灰岩等4种类型.风暴沉积反映本区冶里组沉积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当时区内古地理面貌为北高南低、海水北浅南深.此外,风暴沉积在露头层序地层划分中,对于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剖面测量、采样和室内鉴定,建立了甘溪剖面泥盆系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对甘溪剖面泥盆系甘溪组风暴岩进行系统研究。本剖面风暴岩沉积特征很典型,各种与风暴流有关的沉积构造非常发育,可划分出近源和远源风暴流沉积2个类型。风暴岩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该区沉积相的认识,风暴岩的频繁发育,表明研究区在泥盆系沉积时,曾经处于易受到古大洋气候影响的低纬度区域,由于风暴作用是瞬时间的等时性事件,风暴沉积序列可以作为"明显的等时意义"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因此,该项研究成果对重塑龙门山地区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的研究,对恢复古板块位置等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中存在古地震作用形成的原地扰动层、震浊积岩和震风暴岩,尤以原地扰动层和震浊积岩发育。可见微断层、层内阶梯状断层、震球枕构造、震碎角砾及各种变形构造等震积岩的识别标志。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基山砂体中,震积作用及震积岩分布与火山作用、火成岩分布具有同时间性与同空间性。震积岩,特别是震裂岩和震碎角砾岩中的孔、缝形成早,改善储集层渗透性,可成为一种非均质性很强的储层。该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双重孔隙网络,常形成相对低电阻率油层。   相似文献   

8.
风暴岩对于古地理和古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相意义。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台区始新世平湖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发育的风暴沉积标志主要有冲刷-充填构造、风暴撕扯构造和丘状-洼状交错层理构造等。根据风暴岩垂向上的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差异,识别出了近源和远源两种风暴沉积类型,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背景:近源风暴岩表现为不完整的风暴岩垂向沉积序列,呈风暴砾屑层段(A)+泥岩段(E)叠加,为潮坪潮下带沉积;远源风暴岩具完整和不完整的风暴岩垂向沉积序列,以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洼状)层理段(D)叠加为特征,属浅海陆棚沉积。风暴层序自下而上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潮坪,风暴岩的分布差异表明形成环境向上变浅的沉积特征。该发现为本区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南登封地区上二叠统石千峰组风暴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南登封地区上二叠统石千峰组以湖泊相碎屑岩为主,其中发育有典型的风暴岩沉积,在风暴岩中发育有冲刷面、丘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波痕和泄水构造等风暴沉积构造,并存在典型的序列,自下而上可划为Sa,Sb,Sc,Sd和Se五段.同时深入探讨了风暴岩的类型,主要包括原地风暴岩和异地风暴岩,并论述了其研究意义.风暴岩是湖泊发育的典型标志, 所以风暴岩的提出对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增加了新的认识,并且对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的古地理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薛武强  李波  颜佳新  申欢欢 《沉积学报》2012,30(6):1010-1020
黔南罗甸沫阳剖面中二叠世茅口组以海相碳酸盐为主,下部地层中发育风暴岩,露头特征明显,主要以介壳灰岩为识别标志。风暴沉积构造包括底面侵蚀构造、截切构造、波痕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等。风暴沉积主要包括一个底面构造A和B、C、D、E等四个沉积单元:A.侵蚀底面,代表风暴流对海底沉积物的作用;B.介壳灰岩层,代表风暴浪、风暴涡流沉积;C.粒序层,代表风暴衰减期重力分异沉积或风暴浊流沉积;D.块状层,代表风暴快速悬浮沉积;E.波痕层理段,代表风暴衰减后期沉积。它们共组成4种风暴沉积序列,分别代表不同深度的风暴沉积,反映了不同的风暴沉积作用和风暴流的类型。沫阳地区风暴沉积的沉积特征表明,该区风暴沉积主要发育于风暴浪基面之上的内陆棚沉积环境,风暴强度大,为近源风暴岩。仅个别风暴沉积发育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的外陆棚沉积环境,为风暴引起的浊流沉积,为远源风暴岩。风暴岩类型的正确识别,对确定该区沉积相与深入认识扬子碳酸盐台地南部边缘沉积演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阳泉矿区煤系地层形成于海陆交互相的过渡环境,其煤层的形成、赋存、厚度变化、分布均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和影响。根据分析成煤环境、预测煤层赋存变化情况,为煤炭资源补勘和开采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存在活动体系成煤环境和废弃体系成煤环境。前者的海相成煤环境主要为泻湖泥炭坪,陆相成煤环境以三角洲平原沼泽意义最大。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海相为主的成煤环境逐渐被陆相为主的成煤环境所取代,由盆缘到盆内成煤环境总体呈环带状展布。成煤环境差异性影响了成煤特点,这些成煤特点成为识别海、陆相煤层的显著相标志。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成煤模式的多样性,以陆表海滨岸成煤模式、废弃碎屑体系成煤模式和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早志留世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缓坡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由一套巨厚的页岩、泥岩层夹生物礁及透镜状和不规则层状风暴生屑灰岩、瘤状灰岩组成。根据区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分布和相应的化石生态,作者认为本区兰多维列期至早温洛克期时为一典型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均斜缓坡,并且从浅到深划分为滨岸、浅缓坡、深缓坡及盆地等亚环境。滨岸区位于潮间带,以潮坪碳酸盐岩为代表;浅缓坡位于浪基面至风暴浪基面之间,岩性组合为A、B类风暴岩,A、B类瘤状灰岩、生物礁灰岩及粘结岩;深缓坡位于风暴浪基面至最大风暴浪基面之间,岩性以D、E类风暴岩、C类瘤状灰岩及泥页岩组合为特征;盆地处于最大风暴浪基面之下,为黑色泥页岩沉积。结合早志留世时全球冰川作用,文中讨论了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叉煤层对比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朔县平原从普查阶段,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促进了6号及9号煤层分叉的对比工作。在详查阶段摸清了煤层分叉规律,9号煤层形成于滨海潟湖潮坪体系,6号煤层形成于水下三角洲平原体系,因海水进退,使9号煤层在西南方向分叉,6号煤层在35号勘探线以南分叉。在勘探阶段进一步证明预测的正确性。沉积环境的分析有力地提高了勘探质量,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王宇  卫巍  庞绪勇  徐备 《岩石学报》2009,25(3):699-707
通过对实测剖面层序和沉积特征的详细分析,将塔城北部晚泥盆世塔尔巴哈台组下亚组由下向上分为四个沉积相组合,分别为浊积岩相、浅海陆棚相、滨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构成向上变粗变浅的沉积序列。古流向和沉积演化分析表明,塔城北部地区晚古生代初期位于成吉思-塔尔巴哈台褶皱隆起带以北,其性质为向北开放的大陆边缘,发育晚古生代塔尔巴哈台组深海、浅海、滨海到海陆交互相的沉积体系。准噶尔西北塔城地区晚古生代早期古地理格局可能由南部成吉思-塔尔巴哈台早古生代褶皱带形成的隆起区和其北的向北开放的大陆边缘构成。  相似文献   

17.
榆林地区浅埋煤层采空区电法综合勘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慧 《地质与勘探》2020,56(4):792-801
为探明榆林地区浅埋煤层不明采空区,分析了其浅埋煤岩层垂向、横向正常电性特征以及存在采空区时的异常电性差异特征,从而确定榆林地区具备使用瞬变电磁法和高密度电法探测采空区的电性基础。然后开展了瞬变电磁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施工参数试验,建立相应的施工技术体系,实现了榆林地区浅埋煤层采空区的有效综合勘探。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正常地层垂向电性呈稳定的"低阻-高阻-低阻"趋势特征,而当煤层中存在地质异常体时,横向差异明显,出现不连续的高阻或低阻特征;(2)瞬变电磁法采用240 m×240 m发射线框、14 A发射电流、25 Hz发射频率、2048次叠加次数,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用20 m接收极距,这些施工参数可以满足榆林地区浅埋煤层采空区的电磁法探测要求;(3)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异常区范围基本一致,在两种方法重合异常区打钻揭露采空区,说明两种方法可互相补充、验证,为应用于榆林地区煤层采空区综合物探的合理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石炭-二叠纪,元氏地区随地壳脉状均衡沉降,海水频繁侵入。在二叠纪早期仍有海水侵扰,滨海环境在区内多次重复出现,发生多次聚煤作用,共形成煤层8~18层,可采煤层6层,其中稳定可采煤层2层,煤层总厚度约10m。由于元氏地区邻近石家庄-卫宁构造带,在石炭二叠纪聚煤期间具有相对活动的特征,下坳则覆水偏深,上隆则堆积补偿不足,均不利于泥岩沼泽之生成,致使此区聚煤程度明显逊于南、北两侧矿区。  相似文献   

19.
河南宜洛煤田晚石炭世地层中的异地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益成  李召明 《地球科学》1998,23(6):589-594
河南宜洛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中的异地煤,不存在通常在煤层中见到的那种条带状-透镜状结构,而呈现出是一种粉粒状的、具有浊积层序特征的煤层。这种异地煤的底板,不是根土岩,而是含有腕足类动物化石和痕迹化石、具有海相成因的中-粗粒石英砂岩。根据煤层及其上覆、下伏岩层的沉积特征,以及与同层位的原地生成煤在空间上的展布规律,可以证明,异地煤是由于风暴回流将大量的泥炭物质携带到平均低潮面以下较深部位沉积下来的。在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causes of the actual location of coal and petroleum deposits within terrigenous Lower Carboniferous strata of the Ural-Volga region, the paleogeographic setting of the deposits is reconstructed. The author stresses that highest oil output commonly occurs in geological systems with the greatest accumulation of coal. It has been calculat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plants that trap light by means of chlorophyll is 500 times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Earth and that marine algae account for 4—5 times the photosynthesis performed by land plants. Massive accumulations of animal and plant remains occur in marine sediments of shallow epicontinental seas, shelf zones, continental shallows, gulfs and lagoons. Part is the result of influx from rivers. Although petroleum is form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from, and more rapidly than coal, it is merely essential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come to rest in a reducing environment. However, coal remains in situ at all stages of conversion, whereas oil may migrate. Nevertheless, both processe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in adjacent areas on two sides of a coastline. The Ural-Volga region is a prime example of this situation.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history of the area is discussed, supported by structural contour, isopachous, paleogeographic, and fossil-fuel maps. The margin of any such platform is linked to more active areas and it may become a productive belt of biogenic deposits. About 150 Lower Carboniferous oil and gas deposits are known in the Ural-Volga region; the richest occur in ancient deltas and river valleys.—W. D. Low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