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门源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气温资料,以五日滑动平均法确定稳定通过≥0℃、≥3℃、≥5℃、≥10℃初、终日,求算初终日间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析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应用PEARSON函数计算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式。研究表明:门源盆地各界限温度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均呈推迟趋势,初终日间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表现为增多趋势;各界限温度初日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终日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初终日间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极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则≥5℃初日提前6天,终日推迟5天,≥10℃初日提前9天,终日推迟7天,各界限温度期间的持续日数延长3—16天,活动积温增加149~221℃·日,有效积温增加60~131℃·日。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经常用到稳定通过某种界限温度(如10℃,20℃等)的初终日期。但气候学上,多用气温年变曲线图的方法去确定。即在纵座标为月平均温度、横座标为时间(通常1小格代表1天)的方格纸上,将各月的平均气温点在月中日即每月中间那一天上,一般规定大月点在16日、小月  相似文献   

3.
用柴达木盆地南缘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0 ℃、≥5 ℃、≥10 ℃界限温度资料,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积温及初终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柴达木盆地南缘各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均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积温和初终间日数增加的趋势,地区和年代际不同各界限温度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用1971—2005年北疆31个气象站的界限温度10℃初日资料和乌兰乌苏站的物候期资料,分析了对冬小麦及柳树、杨树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疆界限温度10℃初日越来越早,进入90年代以来偏早的趋势更加明显。10℃平均初日北疆的2个迟中心,分别位于和布克赛尔和北塔山附近,初日出现较早的区域在博乐至石河子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和伊犁地区。石河子10℃初日早的年份,积温高,日照充足,冬小麦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2~19d,其中起身期提前19d,全生育期提前7d;柳树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9~19d,其中展叶盛期提前19d。杨树的各平均生育期普遍提前4~12d,其中展叶盛期提前12d。  相似文献   

5.
利用威宁县气象站1951-201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威宁县市各界限温度初、终日年际变化趋势,持续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年代变化特征,两相邻界限温度间隔日数年代变化特征,各界限温度期间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界限温度初日呈推后趋势,终日呈提前趋势,持续日数呈减少趋势,相邻两两界限温度间升温幅度以5~8℃上升最快,8~10℃次快,以10~15℃升温最慢,0~5℃次慢.活动积温和有效年均呈缓慢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的统计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树廷 《气象》1982,8(6):29-30
在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分析服务中,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初终间日数和累积温度是很重要的统计项目。但由于对“稳定通过”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探求一个比较合理的、适合我国气候情况的统计方法,我们选用了北京、上海等12个记录年代较长、且具有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1—2012年榆林市12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线性趋势法等分析榆林农耕期和生长期初、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随时间、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农耕期积温有显著增多趋势,初、终日,持续日数年代际变化较大;初(终)日自西向东逐渐提早(推迟),持续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长,积温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西部县初日提前趋势极为明显,西、中部县终日推后趋势明显,持续日数和积温变化趋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缓。榆林生长期初日、持续日数随时间变化较明显,积温变化趋势特别明显,终日随时间变化不大,但年代际变化较大;初(终)日自西向东逐渐提早(推迟),持续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长,积温从西向东逐渐增多,西部县区初日提前趋势尤为明显,终日提前和推后趋势变化不大,持续日数和积温变化趋势从西部和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热量资源又是限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因此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对黑龙江省未来的粮食生产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SRES B2情景下2021-2050年黑龙江省15℃界限温度变化。结果表明:未来黑龙江省15℃界限温度特征表现为初日提前约5-15 d,终日延后5-15 d,间隔日数增加约10-30 d;≥15℃积温显著增加,农业种植区均增加500-800℃·d,积温带表现出大幅北移、东扩,并出现了新的积温带;1 600℃·d以上积温带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基本覆盖农业种植区,1 200·℃d以下的积温带面积收缩最显著,并在农业种植区完全消失;未来黑龙江省作物旺盛生长阶段显著延长,及种植界限北移、东扩,将进一步扩大未来黑龙江省水稻和玉米的产量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7年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资料,详细地分析了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辽宁省降雪的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10、11月,终止日期主要在3、4月。降雪初始日期在近47年有所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明显提前,平均每10年提前2.2天。降雪初、终日间天数明显缩短,平均每10年减少3天。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突变现象。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2~6年的周期。气温与降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降雪的初始日期与同年10月和11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相关关系最好,其次是10月和11月的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0年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a-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阿勒泰地区近50a日平均气温稳定≥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初日在空间分布上呈中部平原早,西部、东部山区晚的格局,≥10℃终日的空间分布与≥10℃初日的大体相反,≥10℃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中部向外递减的特征。≥10℃的初日趋势略提前,≥10℃终日呈推后趋势,≥10℃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分别以1.5d/(10a)和59.3℃/(10a)的倾向率呈增加趋势。突变分析表明,积温在1976年发生了一次增加的突变。在50a里,1993—2010年是热量和持续日数增幅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利用商洛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商洛1961—2020年气温稳定通过10 ℃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分布特征,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变化特征,综合采用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分析和检验,采用R/S相关性分析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商洛市1961—2020年≥10 ℃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等值线呈纬向分布;商洛市≥10 ℃平均初日呈提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3 d/10 a,通过0005显著性检验),平均终日呈推迟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 d/10 a,推迟趋势不明显),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为33 d/10 a,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活动积温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688 ℃d /10 a,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终日和积温突变不明显,初日在1972年前后发生突变,持续日数1972年和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初日将继续呈提前趋势,持续日数呈增长趋势,持续性不明显;终日推迟趋势和积温增大趋势不显著,有较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分析和计算了温度计量标准检定装置测量不确定度,通过对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更加了解和掌握温度计量标准检定装置的计量性能、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影响的方法,同时也为接受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标准考核,提供不确定度评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利用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5个气象站1961~2002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日平均气温≥0℃、≥10℃积温近40年韵变化特征,研究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0℃、≥10℃界限温度初日普遍提前,终日稳定推后,积温显增多,生长季明显延长。平均而言,二十世纪90年代≥0℃初、终日与多年平均相比,初日平均提前5.5d,终日推后5.4d;≥10℃初日平均提前4.3d,终日推后5.9d;全年≥0℃积温平均增加136℃、≥10℃增加166℃。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33—2001)的要求和国家气象计量站对省级气象计量所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所作的规定,使用二等水银标准温度表标准装置检定台站仪器时,必须对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  相似文献   

15.
广东木棉、苦楝主要物候期温度指标及其农业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物候观测资料,计算出木棉和苦楝展叶期和开花期温度指标,并分析其对应的农业气候意义,同时分析了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物候期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木棉开花始期的指示温度为11℃,苦楝展叶始期的指示温度为10℃;由于气候增暖,上世纪80年代以后,稳定通过物候期指示温度的日期明显有提早的趋势,春季物候期也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16.
黎金水 《气象》1990,16(10):1-1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的农业气候及农用天气预报的统计分析等,对某些平均初、终日期的统计存在着超前或落后的问题。致使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候分析及据此进行的决策的准确程度受到较大的影响。有必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玉米播种下限温度指标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平  姜丽霞  王萍  季生太  朱海霞 《气象》2020,46(8):1089-1097
利用1981—2005年黑龙江省13个玉米观测站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及典型年分析法,研究玉米播种下限温度指标,并用2006—2018年观测数据及大田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对指标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地温是玉米大田播种的主要影响因子,日10 cm平均地温可以作为最低温度界限指标的指示值。日10 cm平均地温6.0℃为玉米不能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日10 cm平均地温6.0~8.0℃为玉米可以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少数玉米遭受低温灾害;日10 cm平均地温8.0℃为玉米安全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降雪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降雪初、终日及雪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和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初日为山区早于平原区,平原区早于荒漠区;降雪终日为山区晚于平原区,平原区晚于荒漠区;雪期为山区长于平原区,平原区长于荒漠区。各地降雪初、终日及雪期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降雪初、终日及雪期年概率均超过67%。年、年代降雪初日呈推迟趋势,降雪终日(除凉州和古浪外)呈提早趋势,雪期呈缩短趋势。降雪初、终日及雪期与气温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相关性,气温每升高1℃,初日推迟约6.3 d,终日提早约7.6 d,雪期缩短约13.8 d;海拔每升高100 m,初日提早约3.3 d;终日推迟约4.0 d,雪期延长约7.3 d。本研究为降雪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防御雪灾、科学利用降雪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及积温带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原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提出的5条积温带的基础上,根据1961~1994年的资料,利用旬平均气温内插的方法求出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及积温,并利用Barnes客观分析方法求出0.2×0.2网格点上的积温值,重新划分了黑龙江省的积温带。  相似文献   

20.
原棉束强与铃期、铃期平均温度呈曲线相关,当铃期平均温度在30℃以上时,铃期大幅度缩短,束强随温度升高、铃期缩短而迅速增大;当铃期平均温度在30℃以下时,铃期随温度降低而缓慢变长,束强随铃期、温度变化不大。只有在吐鲁番9月上旬以前原棉东强与吐絮日期呈高度反相关,南北疆及9月中以后的吐鲁番等地,原棉束强一般与吐絮日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