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中国季风气候地貌研究--以中国东部湿热季风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晔 《热带地理》1998,18(1):80-84
通过分析气候地貌学的国际国内现状,给出了气候地貌学的定义,并主伙中国特色的气候地貌学是季风气候地貌学,最后从六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的湿热季风地貌。  相似文献   

2.
一.理论地貌学与应用地貌学长期以来,地貌学被看成一门纯粹研究地貌类型和成因的理论科学。最近才发现地貌学有许多应用之处,尤其是在各种资源和环境调查领域。于是地貌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注意。使这门学科的科学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应用地貌学的发展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时间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地貌学研究进展及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谭云贵 《地理研究》1990,9(4):104-109
本文分5个阶段阐述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地貌学的研究进展,并就区域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区域地貌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乃樑先生对中国地貌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多闻  夏正楷  朱诚 《地理学报》2016,71(11):2037-2048
王乃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貌学家。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中国黄土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四川、湖北和广西等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貌和新生代沉积研究,在新生代沉积与地貌演化历史、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学、地貌学与沉积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地貌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诸方面,为中国地貌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1 成立过程与简史国际地貌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简称 :IAG)是一个非政府间、非盈利的学术性国际组织 ,成立于 1 989年。进入 80年代以后 ,地学中的地貌学研究与交流十分活跃 ,仅限于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中有关地貌学专门委员会的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全球地貌学家们的要求。因此 ,由英国地貌研究组 (British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Group)发起 ,于 1 985年 9月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貌学大会”,当时 ,由来自 54个国家的 60 0多名地貌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 ,各国代表就…  相似文献   

6.
试论地貌学的新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变化有内在的规律,对环境保育、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有重要影响。作为交叉学科和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地貌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过去10多年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沉积物定年、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地貌学家的研究视野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在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和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等传统领域有很多新进展,揭示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极大地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在新时代,除了继续加强传统地貌单元的深入研究外,地貌学的发展应与全球环境变化和未来地球等重大科学问题(计划)紧密结合;地貌学家要关心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及适应,并利用新技术开展地貌过程的定量重建和数值模拟。同时加强地理学专业学生的地质学基础学习、发展定量地貌学和行星地貌学、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和适应研究,是提升中国地貌学水平的途径,也可为推动国际地貌学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加林  刘永超 《地理研究》2016,35(12):2203-2215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表利用改造的加剧,使得人工地貌研究逐渐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加强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亟需提上议事日程。在分析人工地貌学学科框架构建基点基础上,就人工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手段、内涵(学科属性)及外延(分支学科、学科关联)等方面探讨了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问题,并指出人工地貌学是传统地貌学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应用性地貌学科,如何从理论、技术及应用等层面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及探讨发展趋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地貌学的重点在 Davis 的地貌学影响正在衰退和过程地貌学正在兴起期间,地貌学家们所缺少的正是能够去改变研究重点和思维结构的一种明确的理由,或者是能说明那些在指导进行的各种过程研究之间的共同结合点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穆桂春 《地理研究》2000,19(3):332-333
喜读刁承泰所著《城市地貌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一书,甚感欣慰。它为地貌学增添了一本新的学术专著,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改造利用地貌条件与治理地貌灾害提供了地貌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多年来我国开展城市地貌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众多老一代地貌学家的努力下,共同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中《地貌》卷的编写工作,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数十年来地貌学研究的成果,并在学术上作了进一步的梳理、提高,是我国地貌学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以传统地貌学理论戴维斯等的"地貌面"和"侵蚀旋回"理论为指导。研究表明,它基本适用于华北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同时也发现了传统地貌学理论的不足。该文用华北地貌形成演化的实际资料弥补了这个不足,并进一步探讨了地貌形成演化理论的某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Accounts of the paradigmatic his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geomorphology traditionally describe Gilbert and Davis in anthithetical terms. That characterization partially misrepresents Gilbert, who was a geographer and an educator as well as a geologist and an investigator. Viewing the Gilbertian paradigm as the antithesis of the outmoded Davisian paradigm may have facilitated the acceptance of Gilbert's approach, but extending the dichotomous generalization to other aspects of Gilbert and Davis impedes full appreciation of Gilbert's con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3.
David M. Mark published his first journal article in 1970. Since then, he has written or coauthored more than 220 publications over a period of 40 years as of 28 May 2012. Based on data from Web of Science (WoS) and Google Scholar, Mark’s publications have been cited over 7410 times by researchers in more than 80 countries or regions as of 28 May 2012, when this paper was first prepared. The geographic extent of Mark’s scholarly influence is truly global. An examination of his 20 most cited articles reveals that his work in diverse areas a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geomorphology, geographic cognition, and ontology of the geospatial domain enjoyed a lasting impact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4.
沈玉昌与中国现代地貌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玉昌 《地理研究》1997,16(1):77-84
沈玉昌教授是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和杰出的地貌学家。在60年的地理科学工作中,他对我国现代地貌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河流地貌、地貌区划与地貌制图、应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试论国外河流地貌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四个阶段论述国外河流地貌学研究的发展,阐述了现代河流地貌学在一些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地理学》2013,34(6):474-506
The Cycle of Erosion formulated by the American geographer William Morris Davis in the 1880s remained the dominant paradigm in geomorphology well into the 20th century, before it waned in response to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Earth's crustal and surface behavior. The Davisian model sought to explain landforms in terms of structure, process, and stage. Following initial rapid tectonic uplift, landforms were presumed to evolve on a quiescent crust through stages of youth, maturity, and old age, to culminate in a peneplain. A new cycle would be initiated by landform rejuvenation in response to a changing base level of erosion. This model was a reflection of its time, of the cycle mania of the 19th century, which in turn was founded on Hutton's limitless "succession of worlds"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earlier notions of landscape origins constrained by limited Earth time. Davis's model was derived from ideas regarding orogenic cycles favored by Dana and Le Conte, and of prolonged subaerial denudation toward base-level observed by Powell and Dutton. The model's supremacy was challenged from time to time, notably by the Pencks (father and son) and by alternative cyclic denudation models that invoked pediplanation and etchplanation rather than peneplanation. The relevance of the Davisian model declined after 1940 in response to a growing awareness of Earth's crustal mobility, changing climates and geomorphic processes, and refined dating of geologic time. The subsequent quantitative revolution in geomorphology, with its emphasis on measurement of form and process aided by rapidly improving technologies, and based in part on lingering antecedents, sounded the death knell for the Davisian model but also triggered something of a theoretical hiatus. In recent years, resurrection of the concept of isostasy, defined by Dutton but ignored by Davis, has led to the formulation of a more realistic but more complex model, briefly introduced here, in which landforms may be viewed as responses to more-or-less continu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subaerial denudation, and isostatic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17.
高红山  潘保田  李炳元  李琼 《地理科学》2015,35(12):1591-1598
自吉尔伯特和戴维斯的时代开始,地貌学的研究即已遵从理论优先的观察背负模式。从以描述为主的侵蚀循环学说、强调定量分析的地表过程、水力几何学到目前系统地貌学的研究,此中充盈着大量的范式、原理和基本概念,它们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与课程发展层面上,从地貌学史的角度注重对基本范式的归纳和讲授,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学生可以从中直接学习到详尽地描述和思辨方法,同时还会意识到对地貌学思想的传承和理论的接受应该批判地进行。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基于范式研究是利用共同的学术语言融入国际地貌学界的前提,凝练学科整体关心的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持续有效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复兴国内地貌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是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本文对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资纪念。研究涉及4个方面:① 水系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变,包括大江大河水系历史发育和山区河流地貌;② 侵蚀与产沙过程,包括有物理成因基础的侵蚀产沙模型、侵蚀产沙过程的尺度效应、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及临界现象、坡面细沟发育过程模拟等;③ 河床过程与河型,包括河道冲淤过程、河床演变、河型成因与演变等;④ 河流地貌系统研究,包括流域系统不同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河流地貌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和多营力地貌过程、河流地貌系统对于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河流地貌系统中的泥沙灾害和河流地貌系统的实验研究等。50年前沈玉昌先生与钱宁先生提出在地貌学与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河流学科。文中对此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需要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世界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城市学界的重视。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城市研究的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研究阶段、世界城市理论形成阶段和世界城市理论发展阶段。概括了当前世界城市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动向,并对国外学者关于世界城市概念、功能、分类、形成机制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等研究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综述。最后,简单地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历程和现状以及对我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